楠木軒

《小捨得》結局討論還在繼續,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丨思客數理話

由 華愛利 發佈於 經典

“子悠能快樂地準備升學考試,歡歡在家裏和爸爸媽媽一起唱歌、畫畫,米桃搬家了,和爸爸媽媽住進了樓房,等待妹妹來城裏讀書”。這是家庭劇《小捨得》大結局的一幕。

伴隨着《小捨得》的結局,南儷、田雨嵐及歡歡、子悠、米桃的故事暫時告一段落了,但是其引發的討論還在持續。由於劇中的教育焦慮、社會壓力、名校名額爭奪等現象切中當下的教育“痛點”,該劇自播出以來,多個話題在網絡空間中不斷延伸,微博話題#小捨得#閲讀量達3.3億,#南儷田雨嵐家宴攀比##你認為雞娃焦慮的本質是什麼##小捨得教育內卷#等由劇情引發的網絡討論也在不斷擴散。

“你從來沒想到孩子到底能不能頂得住”“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我就賭一次讓他自己走,走彎路也沒事,反正有媽媽陪着他”“我不要學霸了,我只要我兒子”等台詞更是一針見血,戳中了不少網民的心,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

全劇引發爭議的核心是“雞娃”的教育模式。網民以此展開了教育方式大討論,是跟風“雞娃”,還是堅持佛系?是孩子開心重要,還是滿分重要?是按部就班還是設定更高的目標?是素質教育還是要應試能力?一系列的“舍”與“得”拷問着這一屆家長,不少追劇觀眾紛紛“攬鏡自照”,自我反思。

部分觀眾認為這部作品部分還原了當下教育的面貌,

“我們生活中都有類似的父母啊”“不得不承認這就是現在大部分家庭的現狀”“現實比電視劇演的還要殘酷”等評論頻現。

有網民説,這部劇很現實,現在太多孩子從幼兒園中大班就開始上各種輔導班,上小學則既要學特長又要補習功課。家長帶着一臉疲憊的孩子像趕場一樣,穿梭在各種補習班。也有不少家長直言,一邊討厭着劇中“雞娃狂魔”田雨嵐,一邊在實際中活成了田雨嵐。

也有不少觀眾表示劇中的矛盾和戲劇衝突過於集中,緊繃的劇情讓他們感到

“窒息”“緊張”“透不過氣”

。“看過劇後立刻被劇中充斥的焦慮氣氛感染,隔着屏幕都感到緊張”“小孩焦慮,大人焦慮,這部劇讓大家一起焦慮”等。

更多人希望,劇中反映的問題能夠得到全社會的反思和改進。

應該説,《小捨得》之所以引發熱議,是因為其“踩”在了社會情緒的焦灼點上。當下,“起跑線”焦慮、擇校焦慮、作業焦慮、升學焦慮……一系列的教育焦慮令學生、家長、學校苦惱又無奈。

改善教育生態需多方聯動齊發力。

今年兩會以來,對“內卷”嚴重的教育領域學區房、超前學、掐尖錄取等糾正力度前所未有。此前,教育部出台了諸如“嚴禁中小學招生與任何競賽掛鈎”“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書面家庭作業”“教育部規定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嚴格管控校外輔導機構”等相關整改方案。然而,教育問題與社會各方面的聯繫日益緊密。只有社會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才能從客觀環境和主觀意識兩方面改善教育環境,才能讓素質教育真正得以落實。

對於家長來説,就像有網民感慨的那樣,看到劇中歡歡、子悠、米桃三個家庭最終都獲得了幸福,發自內心的高興。在現實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路上,每一對兒父母都是任重道遠、道阻且長,但是這依舊磨滅不了我們對孩子的愛,

只要以愛為基礎,孩子們都會成長的。

策劃:劉娟

監製:李曉雲湯輝

作者:宋敏榕

設計:趙薇

校對:解軼鵬

聯合出品:新華網思客新華網5G富媒體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