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小時候看《封神榜》,重點並不全在傾國傾城的妖姬妲己身上,反而一直很疑惑一件事,那就是為啥西伯侯姬昌為啥能忍心吃得下去,自己大兒子伯邑考做成的肉丸,這麼狠心難道伯邑考非親生?也對,畢竟他兩都不是一個姓。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長大後才明白,這很不狠心另説,但親生的倒是沒毛病。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厓季載最少。”

伯邑考跟姬發的母親都是太姒,乃是夏朝開國皇帝大禹的後代有莘氏,十分賢淑,美麗聰慧,是周文王姬昌的賢內助,甚至連千古第一女皇武則天都認為她善於治理政事,因此追封她為文定皇后。

伯邑考真名也並非這個,他一樣跟父親還有弟弟們姓姬,叫做姬考。伯是一種排名,邑則是指的封地,古代總喜歡用一個人的官職、封地等去稱呼他,代表他的成就,所以姬考就變成了伯邑考。

那麼問題來了,在遵循以嫡長子為尊的古代,尤其是看重禮制的夏商周時期,且嫡長子年紀輕輕就能有封地,為啥卻沒成為繼承人?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根據《史記》給出的原因:“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講白了就是説這伯邑考不夠賢明,沒有成為姬昌的幫手,所以就讓姬發繼承了王位。

一個不夠賢明的人,能夠得到封邑,這不是逗嗎?再加上之後還要解釋那句伯邑考在之前已經先去世了。根據《大戴禮》記載,姬昌在13歲生下伯邑考,15歲就生下了姬發,所以説這二者年齡是相差不大的。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姬昌在公元前1056年駕崩,姬發即位,在位13年後於公元前1043年逝世,據記載他逝世的時間是45歲。那麼根據這些數據來進行推斷,伯邑考去世的歲數頂多34歲,放古代也算是英年早逝,因此可以推斷出伯邑考應該是非正常死亡。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那麼這就有點意思了,一個嫡長子,一個沒有賢名礙不到別人的嫡長子,有誰會沒事去刺殺他?再加上根據他的名字得知他有封地這件事,事情已經很明顯了,伯邑考並非真的沒有能力,只是他死都死了,當然要為姬發鋪路。至於如何死的,誰最後得利,大概就懂是誰下得手。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而且這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伯邑考的確長期留在殷商。對姬昌來説,這個大兒子沒有養在自己身邊,不親厚,所以肯定不會想將勢力留給他;對於姬發來説,伯邑考在殷商的人際關係也是他所忌憚的。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種種原因加起來,如果西伯侯這一支想要以周代商,那麼最好的選擇肯定是姬發而非伯邑考,所以伯邑考就只能被迫“不賢”而早逝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0 字。

轉載請註明: 同為姬昌兒子,為什麼二兒子叫姬發,大兒子卻叫伯邑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