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荒雜談
(本文為拾荒雜談原創,歡迎轉載!)
如果你問我最喜歡戰國時期的哪個國家,那麼我的答案一定是那個充滿鬥志卻又滿懷悲劇色彩的楚國。
在最近熱播的《大秦賦》中,秦國後期的外戚基本上都是楚國人,如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羋月原型)出身於楚國貴族,秦孝文王之嫡母華陽夫人也出身於楚國貴族,故嬴政執政前期,楚國貴族昌平君和昌文君能夠在秦國擔任高官。
華陽夫人劇照
可以説,戰國末期的楚國,就像是為秦國源源不斷輸出人才的“基地”,即使彼時坐擁天下最多的疆域,但自身卻也日暮西山,慢慢淪落為附庸。直至昌平君殉國而徹底告終。
這個“篳路藍縷,以啓山林”的偉大楚國,在存續了八百年之後遺憾落幕。
為什麼喜歡這個被各國視作蠻夷的楚國?因為它的奮鬥歷程才像是“草根逆襲”。
楚國的始祖名叫鬻熊,因為他是帝嚳時期火神祝融的後裔的緣故,所以在文王建立周朝之後,延續古制,便請鬻熊來做自己的火師,彼時的火師只能算是一個不太重要的佐官巫師。雖位卑言輕,但鬻熊仍是兢兢業業,在侍奉輔佐文王以及其後代周王上極盡職責,如兒子侍奉父親般。不僅如此,就連鬻熊的兒子、孫子都相繼繼承了鬻熊的職位,並且終身侍奉周王。
人心也是肉長的,周成王看到滿朝之中唯有鬻熊一族侍奉最為恭敬,頗為感動,於是根據最初鬻熊的“子爵爵位”,劃分了方圓五十里地作為賞賜,讓鬻熊的曾孫熊繹帶着族人前往建國。
人有高低,戚有親疏,所以僅憑着侍奉之情的熊繹自然就被分到了彼時中原的邊界——滿是荒蕪的丹陽(今河南淅川縣)
一窮二白是熊繹等族人來到丹陽最直白的情況。這裏人煙稀少、雜草叢生,野獸也出沒頻繁。在這種情況下,熊繹帶着族人披荊斬棘,建立國家,因其曾祖母死時是用荊楚包裹,為了感恩祖輩賦予生命,故熊繹立國名為“楚”,有時也別稱為荊。
就這樣,一個先秦時期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國家就此誕生。
楚國立國之處非常之貧窮,以至於連祭祀先祖的三牲之禮都備不全,只好趁着傍晚將隔壁鄀國走失的牛犢牽過來,偷偷殺了用來祭祀,從此往後,不管楚國發展成什麼樣子,他們祭祀先祖只在夜裏進行,目的就是告誡後人不要遺忘先祖創業的艱辛。
這就是為其他諸侯國一直恥笑的“鄀國盜牛”之事。
楚國不僅在立國之處非常貧苦,就連政治地位也非常低下。
周朝前期,諸侯國都要定期前往周都城進貢,進貢的物品大都是根據本國特有的東西來決定。而楚國特有的就是制酒用的上等包茅,用包茅製造出來的酒是最好的,故周王專門用來祭祀天地。
熊繹翻越千山萬水,來到了周都城,向周王貢獻出最好的包茅以祭祀天地。在後續祭祀之中,熊繹還主管火燎之責,但最重要的諸侯會盟卻沒有他參加的份兒,原因就是他身份地位不高,只能在旁邊做個監管火勢的小角色。
當你沒權沒勢的時候,誰都會看不起你。只有努力發展壯大,世間才能有一席之地。
熊繹明白這個道理,所幸,他的族人也明白。
於是楚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內修路造橋,耕地勞作,待到楚人人口增多之時,便吞併周邊以壯大自己。
吞併之事在春秋時期再常見不過,除了燕國和齊國,其他主流諸侯國無不是從一個小國家慢慢吞併直至現在規模。但楚國吞併速度太快,引起了周王室以及其他諸侯國的敵視。
為何像宋國、鄭國、魯國等早期的春秋強國大肆吞併未被敵視?只因楚國當初立國之窮,文化之偏遠,不受中原強國的待見。
那些強國以自己先祖位次高等,毗鄰華夏核心區而驕傲,怎能容得一個小官的後代迅速崛起,所以其他諸侯國開始頻繁打壓楚國。
彼時被一同打壓的還有養馬出身的秦國。
楚國被稱作南蠻,秦國則是被呼為西戎。
如厲王發起的攻“荒服”之戰、宣王時期的方叔伐楚、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等等。只要是北方大國想要稱霸,必然要來南方楚國這裏刷一波聲名;周王室新王即位,為了恢復王室公信力,也往往會選擇從楚國這裏下手,雖然很少成功。
就這樣,不為中原所容的楚國成了磨刀石。
南蠻楚國信奉“拳頭才是硬道理”,所以在面臨敵人弱小的時候,該打就打,比如“我蠻夷也!”。但是遇到敵人太過強大的時候就該韜光養晦,又如“風馬牛不相及也!”。
就這樣一路跌打滾碰,贏得壯烈也輸得慘烈,最終在楚莊王時期成功登位霸主。這是楚國為數不多的高光時刻。
楚國和秦國人都尚武,尤其是楚國,新國君即位三年內如果不贏下一場戰爭,那麼國君之位便岌岌可危。
造成這樣的現象和他們當初受過的苦分不開。
只有自己的拳頭硬,別人才會害怕,至於是不是真心臣服,打久了,打怕了,打得不敢作對了,自然就臣服了,且是心服口也服。
稱霸之後的楚國,和春秋最強國家——晉國之間常有衝突,互有勝負;和戰國前期第一強國——齊國之間也時常跨地區作戰,輸贏參半。至於隔壁的秦國,兩個都不為中原所用的蠻戎國家之間惺惺相惜卻也相互爭鬥。而趙國和燕國,雖位於遙遠的北方,但楚國也曾遠赴千里去討伐過。
總之,戰國前期的楚國,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準備去打架的路上。
前期被虐,有實力後就要重新找回場子。楚國人很性情。
有言道“人不患貧窮,而患富貴。”一窮二白時期的楚國人可以團結一致、披荊斬棘,但當強大富裕之後,內部逐漸派系橫立,不同貴族之間相互攻訐,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就是此時期楚國派系之間爭鬥的犧牲品。
正如《大秦賦》中李斯對着七國之中楚國的旗幟説的那句話,楚本有一統之力,奈何內部分崩離析,終將走向滅亡。
在內部爭鬥之下,楚國的國力很快疲憊不堪。張儀遊説懷王,讓齊楚盟約破碎,而後楚國僅得六里之地。被欺騙的楚懷王發動大軍攻秦卻遭遇慘敗,不久後又被騙往咸陽客死他鄉。
至此,楚國一蹶不振,再無往日之榮光,八百年的國祚只能苟延殘喘。雖經頃襄王和考烈王兩代人短暫復興,但大勢已去,最終被滅國。
楚國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於其強大的文化,而在於其出身之低微,環境之卑劣,卻能有極大的韌力突出重圍。在成功之路上審時度勢,知恥而後勇,不忘初心。
這樣的楚國,真像《雪中悍刀行》中風華絕代的大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