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六子,周王國與晉國

周武王,前1046年,推翻了商王國,建立了周王國,延續八百餘年。

周武王,姬姓,名發,前1043年去世,有的説法,説他活了五十歲,也有説他活了五十四歲。

周武王的王后邑姜,是齊太公呂尚之女。

周武王妻妾不多,包括邑姜、雍妃等,共生了六子,還有幾個女兒。

周武王的六個兒子,包括:周成王誦,邘叔,唐叔虞,應侯,韓侯,韓侯。

女兒包括大姬等。

周武王臨終前,將長子誦,託付給四弟周公旦、堂弟邵公奭(SHI,四聲)、以及齊太公呂尚,讓他們好好輔佐王子誦。

王子誦繼位,是為周成王。

周成王剛一繼位,管叔、蔡叔、霍叔,就聯手商人餘部武庚造反。周公旦是首席顧命輔政大臣,果斷出兵,歷經三年苦戰,平息了叛亂,奪取了河北、山東,周人勢力擴大到東海之濱。

周公攝政七年,周成王長大了,周公遂還政於成王,周成王親政。

周成王親政後,命令周公、邵公,營建了東都雒邑,即現在的洛陽。

周成王與其子周康王在位期間,前後四十餘年,周王國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很少用刑罰,史稱“成康之治”。

周武王的次子,封於邘國,是為邘叔。邘(YU,二聲)國,其都城位於河內今沁陽縣邘邰村一帶。姓氏於,有不同來源,其一來自於姬姓,邘叔就是這一支於氏的始祖。

歷史上前後有三個邘國,首個邘國是商王國時期的邘方,亦即盂方,位於今河南商丘市一帶,他們善於做盂,因而得名,商王國中後期,商王武丁滅盂方,將其地封於其子,建立子姓邘國,後遷到河內今沁陽縣一帶。

今山西省東部的盂縣,則出自晉國盂丙,是另一系統。

《皇王大紀》記載,商末,西伯勘黎,邘侯來援,周將南宮括,虜黎君、邘君。兩國滅亡。

由於邘城北扼上黨之門,南控虎牢之險,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周武王封其次子誕,於邘,建立姬姓邘國。

邘叔遠溯姜嫄和棄,改“邘城”為“邘邰城”,在邘邰城西北角上設立祭壇,以祭拜社稷之神,名為“社稷壇”,祭祀周的祖先姜嫄、后稷。這一祭習在邘城延續數千年,至今,邘邰村名已歷經了三千年之久而未改。

周武王第三子是唐叔虞,周成王時期,帝堯後裔的祁姓唐國,叛亂,成王派軍平息了叛亂,將唐人遷到都城鎬京附近,建立了杜國,而將唐地封於三弟叔虞,建立了姬姓唐國。後來,唐叔虞之子、姬姓唐國第二代侯爵晉侯燮,遷都晉水一帶,唐國改稱晉國。

武王六子,周王國與晉國

周武王第四子,名達,封於應國,是為應侯達,應國,位於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一帶。應國傳世文物頗多,包括,應公諸器、應侯簋、應監甗、應叔方鼎等。

春秋時期,應國滅於楚國。

戰國後期,其地為秦國侵佔,秦昭王在位期間,功臣范雎(JU,一聲)封為應侯。

今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則出自另一系統。

周武王的五子、六子,封於兩個韓國。

西邊的韓國,位於今陝西省韓城縣一帶,後遷到今山西省;東邊的韓國,位於今河北省固安縣一帶。

這樣一組兩國的例子,在周王國,比比皆是,而一組兩國封於兩兄弟,也有先例,比如,周文王的兩個弟弟虢仲、虢叔,就封於兩個虢國,西邊的虢國,位於王室領地的西大門大散關一帶,東邊的虢國,位於王室領地的東大門虎牢關一帶。

河北韓國的具體位置,據《大清一統志》記載,在固安縣西南,有韓城。而河北韓國,就在此處。《詩經》中的《大雅·韓奕》:“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

説的是,河北韓國的都城,是由燕國軍隊幫助修建的,而河北韓國的人民,則是濊貊民族。

武王六子,以長子周成王一系、三子唐叔虞一系,最為強大,而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晉國最為強大,成為華夏盟主。晉悼公,春秋最傑出的霸主,斷掉了諸侯國給周王的供奉,而命令他們改為向晉國供奉,此舉給了周王室致命一擊,而使晉國更為強大,如果不是三家分晉,晉國將一直領導諸侯,中國歷史就將改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03 字。

轉載請註明: 武王六子,周王國與晉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