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大家好,我們的信爺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而北宋在地緣政治上的先天不足,在軍事和財政上的軟肋,讓“士大夫與君主共治”也只是美好的幻夢,它只是士人們的黃金時代,但並不是百姓,也不是古代中國的黃金時代。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作者?| 宗城
編輯 | 程遲
北宋只是士人們的黃金時代,但並不是百姓,也不是古代中國的黃金時代。
今年是一個“北宋熱年”,先是電視劇《清平樂》播出,重現北宋仁宗時期的清明治世。隨後,學者趙冬梅出版了《大宋之變》一書,重啓了人們關於北宋新舊黨爭的討論。
《大宋之變》是趙冬梅多年研究的成果,這本書內容橫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點在北宋最焦灼也爭議最大的宋神宗、宋哲宗時期。書中當仁不讓的主角是北宋名臣、變法時期的“舊黨”領袖司馬光。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大宋之變1063-1086》趙冬梅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有讀者説這本書也可以叫做《司馬光的最後二十四年》,因為作者花了大量筆墨在司馬光身上,尤其是他晚年重返朝堂,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做殊死一搏。
趙冬梅重塑了一個悲劇而高尚的政治人物,令讀者掩卷之餘,發出悠長嘆息。大宋國運為何驟然衰微?司馬光的政治理想為什麼沒有成功?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回到變法現場
《大宋之變》既是呈現北宋衰頹之書,也是一本温情款款、無盡悵然的司馬光大傳。
作者並不迴避她對司馬光的同情,而是回到了太史公的傳統,文史融合,以情寫史,把歷史人物寫得生動形象,而不是冷冰冰的乾枯史料。要談論這本書,司馬光和王安石是兩個繞不開的人物。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發起的改革在歷史上存在很大的爭議。??圖/維基百科
其實在南宋到清朝的很長一段時間,王安石的風評並不好,士人們把他和秦檜並列,民間挖苦他的段子源源不斷,明末思想家顧炎武就説:
“後之人但言其農田、水利、青苗、保甲諸法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變士心為朝廷之害。其害於百姓者,可以一日而更,而其害於朝廷者歷數十百年,滔滔之勢一位而不可反矣。”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梁啓超所著的《王安石傳》影響了後來很多歷史研究者對王安石的看法。圖/百花文藝出版社
與之相對,司馬光被視作“保守派領袖”。“保守”這個詞,在很多時候是微微含有貶義的,司馬光也在主流的新舊敍事中被污名化,更因為在他任內,北宋將河湟之地割讓給西夏,使得民間對司馬光頗有諷刺。
短短一百年,司馬光和王安石的風評就倒轉過來。
趙冬梅寫作《大宋之變》,其實有為司馬光説句公道話的念頭。從作者關於此書的隨筆,以及她往昔的著述可知,作者對司馬光,是愛之、敬之、惜之。
愛他光明磊落、品格高潔;敬他力排眾議、讓利於民;惜他遲暮之時,無力迴天,理想旁落。
作者全面且細膩地描繪了司馬光的後半生,對於司馬光的政敵王安石,也保留了史家的風度,雖不認同,但秉公執筆,有一分話説一分,沒有偏幫司馬光而污衊王安石。
所以,如果想從另一個角度瞭解北宋中晚期的變法,《大宋之變》是一本合適的書。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加速了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不但破壞了北宋“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多元制衡的政治文明基礎,而且導致了吏治嚴苛、黨爭加劇,地方在酷吏催討下民不聊生,而中央制衡君主的一套體系也被破壞,從此北宋君權膨脹,士大夫制衡政治不復存在。
《大宋之變》對王安石的看法其實並非“標新立異”,而是恢復了梁啓超之前,中國士人對王安石變法的主流看法。
但這還不是司馬光最擔心的。司馬光最反對王安石的一點,恰恰在於“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是最為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反對派。圖/維基百科
在君主專權的帝制王朝,士大夫限制君主的手段,一是“天道”,二是“言路”,三是“教育”,四是“傳統”。士大夫不能廢黜君主,又不能在法律修改上加入削弱君權的法則,那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教育和勸説,同時發明出一套繁文縟節,限制君主的行為。
但王安石不顧這些,他以富國強兵為己任,一心手持利劍,劈開頑疾。而司馬光,你可以説他愚,説他執拗,但他確實看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深刻隱患。
司馬光晚年念茲在茲的,就是“天變可畏,祖宗可法,人言可恤”。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的理想:一個士與君主共治的儒家皇權國家
1085年4月16日,司馬光生命的最後18個月開始。
這一年,宋神宗駕崩,幼主哲宗即位,司馬光還相京師,所到之處,百姓蜂擁,以至於馬不得行。時人説:“公無歸洛,留相天子,活百姓。”
彼時,王安石變法導致底層百姓怨聲載道,惡吏盤剝,新黨人士又多不得人心,王安石縱是好意,變法這麼一層層下來,到百姓這裏也早就變了味,司馬光在這個節骨眼執政,可謂順應民心。
史載:“時青苗、免役、將官之法猶在,而西戎之議未決。光嘆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儘管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飽受爭議,但對他文學上的造詣,並沒有太多的爭論。圖/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安石主張任用擅於理財之人,讓“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但司馬光反駁説,這樣的政治藍圖看似美好,落到實處,只會加劇盤剝、民不聊生。
面對邊患、冗官、冗員、地方土地兼併,司馬光沒有創新的辦法,他儘可能減輕百姓負擔,“藏富於民”,然而,如果不改革冗餘的官僚集團,不通過鞏固邊疆換取邊境的長治久安,北宋社會仍舊會看似繁華實則如水中浮萍,當北方遊牧民族形成強大帝國,這支中原王國就將走向崩潰的邊緣。
司馬光的德行被人器重,是因為他高尚的品格。縱觀時人對司馬光的評價,對他的德行都是予以肯定的。
或許,在司馬光看來,急迫廢除新法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他已身染疾病,自知不久於人世,經驗告訴他,如果不能在他任期內罷黜新法,他所做的事很可能人亡政息。但歷史的經驗也表明,那些在晚年畢其功於一役的做法,無論出發點多麼高尚、理想,最後都會導致反覆與國家動盪。
元祐元年九月初一(1086年10月11日),司馬光去世。“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當他的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象,飯食必祝”。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的理想為何有根本缺陷?
時過境遷,當歷史的風流人物逝去,超越對個人品德的評判,該如何看待王安石與司馬光的不同路線,以及北宋“士大夫與君主共治”的失落?
其實,即便沒有王安石變法,沒有那一套以弱民強國為中心思想的施政方針,北宋仍會不可挽回地衰弱,或者説,在仁宗去世後的不久,仍會有一位王安石這樣的人物出現。
王安石變法既是宋神宗與新黨力量的推動,也在於仁宗末期的社會危機,已經無法用儒家士子期望的寬鬆政治所解決。
范仲淹曾試圖在維護“士大夫與君主共治”的傳統下,改良北宋的吏治與軍事,但即便是慶曆新政這個並不徹底的變法,也因為士人階層的層層阻撓而草率收場,范仲淹、韓琦、富弼等變法新秀亦因此捲入黨爭,開啓了北宋中後期“變法即黨爭”的序幕。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范仲淹(989年-1052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與文學家,最著名的是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圖為北京故宮南薰殿珍藏的范仲淹像。圖/維基百科
司馬光渴望維護儒家皇權的理想狀態,既保留皇權,又通過教育、糾錯系統限制皇權的獨大,在儒家士大夫和賢能君主的齊心協力下,恢復先王之治,達到政通人和,但這套理想本身就是脆弱的。
首先,帝制王朝的固有問題就是無法保證君主的素質,即便有全國上下的知識精英輔佐,歷朝歷代昏庸君主的例子仍比比皆是。
北宋士大夫也想過很多方法來限制君主,主要在教育、禮節和擴大士人階層的權力上,北宋中前期,士人議政流行,文官羣體不斷擴大,一度到了冗餘的程度。
從宋太祖到宋仁宗,君主權力都得到有效限制,北宋也出現了一批青史留名的士大夫,僅僅在仁宗朝就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范仲淹、呂夷簡、杜衍、龐籍、包拯、韓琦、富弼、文彥博、司馬光、呂公著、呂公弼、呂大防、呂惠卿、晏殊、宋祁、梅堯臣、蘇舜欽、張載、周敦頤等人。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今年上半年的《清平樂》引發了一波對宋朝的熱議,王凱飾演的宋仁宗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在歷史上,宋仁宗是有名的“中庸皇帝“,他治下世道太平,卻也為後來大宋之變留下了隱患。圖/豆瓣
宋仁宗被視作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中庸皇帝”,這背後是北宋士人階層的黃金時代,也是北宋社會相對政治寬鬆、繁榮昌盛的時期。
仁宗治世的原因不在於皇帝做了多少,而是“官不擾民”,市民社會穩定發展。
然而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士人階層極盛,那些宗旨在於打擊他們的政策就很難推行。
於是冗官冗員、士紳圈地,龐大的官僚羣體和地方特權集團影響國家財政的穩定運行,改革者卻有心無力,因為他們如果要推行改革,就勢必要得罪士人,這對他們的風評是不利的。
士人階層話語權過大,也對北宋的軍事產生不良影響。仁宗朝士人繁榮的另一面,是武將權力被打壓,邊境戰事屢次失敗。
正是在仁宗朝,西夏做大,廣西、雲貴等地也兵災不斷,而宋仁宗這邊除了狄青等少數值得一説的將領,在軍事上並無太多可圈可點之處。
縱觀歷代王朝,北宋所謂盛世下的軍事表現都極為失敗,其情景堪比劉宋、東晉,與漢唐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則不可同日而語。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南宋時期西夏、金與宋朝鬥爭的態勢,早在宋仁宗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圖/維基百科
不解決軍事,北宋的“政通人和”就只是刀尖上的軟糖,王朝發展不可避免要考慮對外關係,尤其是常年受到遊牧民族威脅的中原王朝,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僅僅實現“士大夫與君主共治”也遠遠不夠。
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但他至少看到了北宋軍事的問題,而這其實是范仲淹等前輩改革者的共識。
要富國強兵,關鍵在於財政,王朝中後期的諸多問題,外在表現是軍事不濟、內憂外患,內在表現是財政系統出問題,收入不抵支出。王安石在這一問題上過於激進,但司馬光則擱置了這一問題,晚年把精力用在了恢復北宋的政治傳統,讓利於民、分權制衡。
司馬光渴望回到“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的黃金時代,但那黃金時代本就稍縱即逝。
説到底,王安石的問題在於變法急切,破壞了北宋政治文明的基礎。而司馬光的問題在於對儒家皇權的浪漫化想象,他一生繼承先師意志,朝着儒法國家的理想狀態去邁進,但王安石變法後的政治生態已不能夠支撐他的理想。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083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宋的滅亡,不能都賴王安石變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