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藝術等級測評淪為生意
據北京日報客户端10月11日報道,少兒藝術類培訓市場日趨火熱,從聲樂到舞蹈,從器樂到書畫……“十八般武藝”之下,往往都離不開五花八門的考級測評和比賽展演。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一張張噱頭十足的證書背後,卻暗藏諸多套路和交易,藝術等級測評已經淪為花錢買證的生意。
記者的調查揭露了藝術等級測評的不少套路:只要不是明顯很差的學生,都可花錢通過考級測評;藝術培訓機構幫考級測評機構進行推廣就有利益分成;有些測評機構不僅權威性不夠,甚至沒有相關資質,是“野雞機構”……
藝術等級測評生意,顯然是利用了“雙減”政策落地後,家長想讓孩子在其他賽道超車的焦慮心理。問題是,這種證書即便拿到了證,含金量又有多少?這種操作真有利於孩子藝術素養的提高嗎?
有的家長可能想將藝術等級測評證書作為升學敲門磚,但根據《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藝術特長”如果作為加分項,應是“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出來的藝術特長,藝術考級的等級名次證書等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
有專家表示,為了等級測評而讓孩子學藝術,是將藝術教育推向純粹的技能培養,會扼殺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同時,藝術等級測評中單一的評價標準,會抹殺藝術的差異性,造成藝術表現的同一性,一些等級測評機構不具備評價資質,標準也越來越低,導致模式化的作品盛行。
如今,藝術等級測評的套路曝光,那些盲目追趕這股風潮的家長是否可以醒醒了?讓孩子掌握一些藝術知識和技巧,可以陶冶性情,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少一些功利。
讓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經採取措施,給被注水的藝術測評降温。據報道,在今年公佈的第一批地方民政部門依法取締的非法社會組織名單上,全國藝術特長生考評委員會位列其中,該機構此前曾舉辦收費的藝術特長生測評與認證活動。類似的整治應該堅持下去,並且形成常態,把變味的藝術測評扼殺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