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書福授“開學第一課”:培養更有競爭力的學生

由 南宮丹紅 發佈於 經典

文/趙建琳

吉利學院扮演的角色就是探索如何讓校園資源、學生需求與市場需求剛好匹配,如何讓學生畢業後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

2020年金秋,千萬莘莘學子走進“象牙塔”,與往年一樣,這千萬學子之中,有千名學生進入吉利控股集團創辦的吉利學院,特殊的是,今年入學吉利學院的學子們將在一個嶄新的校區裏開啓四年大學時光。

2020年10月28日,從北京遷址至成都的吉利學院(成都校區)迎來第一批學子的開學典禮,也迎來與北京大學戰略合作探索公辦、民辦高等教育融通發展全新途徑和機制的序章。未來,北京大學將作為吉利學院重要的智庫力量幫助吉利學院朝着成為世界一流的應用研究型大學方向努力。

吉利學院從1997年辦學至今,23年過去,已在國內共創辦了9所院校,分佈在成都、三亞、湘潭、臨海和杭州五地,辦學層次跨度從中職到研究生教育,但無論是哪個辦學層次,但教育的內核始終沒變,即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進社會。

在10月28日“珍惜韶華、奮發有為”教育公開課上,被問及吉利學院志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時,李書福表示:“每個學生對大學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每個學生應當根據自己的夢想和實際情況去規劃自己的學習計劃,做獨立思考的人,而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探索如何讓校園資源、學生需求與市場需求剛好匹配,如何讓學生畢業後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

走進校園是為了更好地走進社會

如何將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無縫銜接,越來越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教育話題。“汽車狂人”李書福從造車起便涉足教育,正是因為看到當時國內汽車人才的缺乏。“教育的本質在於讓學生學會自由探索,走進校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走向社會。”李書福説。

相比文史類專業,汽車這類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專業本身便具有實踐性強、細分程度高的特點,但也面臨着較大的人才缺口,尤其是近些年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有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人才有約17萬,預計到2020年該行業人才需求在85萬人左右,將面臨68萬人左右的缺口。

車企出身,往往最知道企業需要什麼人才。吉利目前9所學校從中職、高職類院校到本科、研究生院校不等,開設專業從基礎的汽車製造與裝配技術,到汽車維修、汽車工程、智能製造,再到金融、物流、通信工程、人文藝術以及更高層次的企業管理,幾乎涵蓋了產業鏈的各個方面。

在人才培養方面,吉利提倡的是“人才森林理論”。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魏梅曾提到,人是第一要素,人才決定成敗,一方面通過外部引進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樟樹,另一方面通過內部培養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樹苗,比如在所辦學校裏建設實訓基地,由吉利工匠組成教學團隊,編訂校企活頁實訓教材,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職業、理解職業。

人才是創新的源泉,教育是養成人才的“容器”。據統計,吉利創辦的9所院校至今已為社會輸送15萬名人才,在校學生超5萬人,其中,從建校已有20年曆史的吉利學院走出2000多位校友,成長為國內大中型企業的高管,還有很多成為吉利所屬各單位的骨幹力量。

但同時,李書福也提到,對於大學而言,應用型人才培養與研究型人才培養同等重要,以本科類院校吉利學院為例,儘管主要方向是智能製造,但在專業開設上堅持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兩條腿”走路,目的是培養具有跨學科視野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如今,北京大學的師資、科研支持更有助於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閻鳳橋在教育公開課上表示:“好的大學是要有一些形而上的東西的,將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在的總結和對未來的憧憬結合起來的,所以我覺得吉利學院和北京大學都應該將歷史、現在、未來結合起來去思考,期盼吉利學院也成為一個‘小北大’。”

突破困境,民辦教育也可以向上生長

中國民辦教育的出現是伴隨着國家改革開放而誕生的,彼時鑑於國家財力不夠而教育需求又高,因而鼓勵民間辦學。但由於民辦教育過去長期處於從屬地位,優惠政策不及公辦教育,使得民辦教育在教育水平和質量方面與公辦教育存在一定差距,進一步造成社會認知不足。

但事實上,民辦教育在整個中國教育體系中的貢獻度並不低。據教育部《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9.15萬所,佔全國比重36.13%。認識到上述現狀後,國家近年着力推動民辦教育發展,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條公辦民辦高校融通發展的新路子。

吉利學院(成都校區)與北京大學的戰略合作就是這種融通機制下的果實之一。從合作本身來説,北京大學給吉利學院(成都校區)提供了智庫力量。按照合作內容,未來五年,北京大學將選派學術人才去充實吉利學院的團隊,以人才輸出、遠程網絡教學、電子圖書開放、共建實驗室和創新平台等方式在教學、科研方面為吉利學院提供智慧助力。

從整個教育資源分配上説,吉利學院落户成都也承擔着充實西部教育資源、縮小東西部教育差距的作用。由於經濟發展差異,東西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長期存在,為此,北京大學在吉利學院永久設立了北京大學西部研究院,未來將定期舉辦關於西部地區的高端論壇,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為四川省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庫支撐。

如今擺在民辦教育眼前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資金支持,吉利辦學20多年,一直以公益形式辦學,同時開展教育扶貧,沒有公立教育背後的國家財政支持,民辦教育如何得到可持續的發展呢?在這點上,李書福的思考是塔基做大,塔尖做高。

“塔尖是碩博教育,將辦學層次提高,看看通過努力能不能變成像哈佛一樣的民辦學校;塔基是本科教育,只有當本科教育具有一定規模時,才能在成本上具備優勢,而成本優勢又可以為塔尖提供資金支持。”李書福在教育公開課的對話當中分享道。

更重要的是,塔基做大、塔尖做高之後,才能逐步改變外界過去抱有的“民辦不如公辦”的刻板印象。就像吉利學院(成都校區),在發展本科教育的基礎上,藉助北京大學的“智庫”優勢向上生長,拓展碩博教育;再比如湘潭理工學院,從汽車領域中“跳”出,着眼未來商業變革趨勢,特色發展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

“一所民辦大學能不能辦好,不僅取決於像李先生這樣的慈善家,也取決於社會是不是給這些民間力量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如今國家提出教育體制要創新發展,我認為我們國家今後會越來越重視民間辦學力量,他們將得到施展發揮的空間。”閻鳳橋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