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亡二週,嬴政親政
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天子周赧王號召天下諸侯合兵擊秦,秦昭襄王發兵擊之,諸侯聯軍潰敗。秦滅西周公國,佔有西周公國三十六邑三萬人口,周天子不久病死,秦遷九鼎入咸陽,路上九鼎沉入泗水。秦莊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相呂不韋滅東周公國於鞏城,此至周王室正式滅亡,秦代周而立,不過六國均不承認秦王天子的身份。
秦莊襄王身體不好,當了三年秦王就薨了,年僅13歲的王子嬴政即位為秦王,國政由呂不韋主持。呂不韋主張王霸之道,認為秦國當維持天下霸主的地位,再慢慢消滅六國,統一天下,如此甚為穩妥。為此呂不韋專門組織諸子百家的士子編寫了一部治國寶典《呂氏春秋》,嬴政從小受《商君書》影響,認為統一天下時不我待,當以武力盡快完成統一。
秦始皇嬴政
呂不韋主政的九年間,秦國一直沒有大的動作,也就是時不時攻伐下三晉,蠶食下三晉的領土,並沒有舉行滅國大戰。秦王政九年,嬴政擊滅嫪毐集團,掌握了秦國大政;秦王政十年,嬴政罷免相國呂不韋,秦國大小政務盡歸嬴政。統一天下的戰爭即將展開,嬴政將指揮秦國完成史上最為艱難的事。
《史記.呂不韋列傳》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太后私亂,生子二人,皆匿之。與太后謀曰''王即薨,以子為後''...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后所生兩子,而遂遷太后於雍...王欲誅相國,為其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遊説者眾,王不忍致法。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
秦王政十年,水家名士鄭國是韓國間諜,來秦修渠實為推行疲秦計,嬴政震怒之下發出《逐客令》,要將在秦國的外國人全部驅逐出境,包括祖上三代不是秦人的秦國人,亦在驅逐之列。李斯上《諫逐客書》,規勸秦王政收回這荒唐的王令,嬴政看了《諫逐客書》後大悟,立刻收回了《逐客令》。併成功策反鄭國,發關中百萬民工,用一年時間修通了鄭國渠,關中成為天下糧倉。
吞滅二週,秦王親政,鄭國渠建成後關中再無鹽鹼之憂,秦國做好了滅國大戰的準備。
二、尉繚獻策、韓非入秦
尉繚是兵家名士,他的兵家思想適用帝王用兵,主要從戰爭經濟着手,從國家戰略層着手。孫武的兵學適用於將軍,教軍官如何排兵佈陣,如何用謀。吳起的兵法適用於教官,主要教將領如何挑選士兵,訓練士兵。孫武、吳起的兵法都沒有涉及到國家層面,而尉繚的兵法是從國家層面入手的,故特別適合帝王修習。秦王政十年,尉繚入秦,受到嬴政禮遇,尊其為師,拜為大秦國尉。
《史記.秦始皇本紀》大梁人尉繚來,説秦王曰:“以秦之彊,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願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尉繚給秦王政的建議主要有兩個:其一、天下統一正當其時,六國已如秦國郡縣,秦滅任何一國都容易,最怕的就是他們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其二、在正面作戰的同時,採用間諜戰,用重金收買各國權臣,在各國培植親秦勢力,防止六國合縱抗秦。
大秦國尉尉繚
尉繚認為分化、瓦解各國,在各國培植親秦勢力,至少要花費三十萬金。這些錢主要用於收買權臣、奸臣,刺殺六國抗秦人士,利用內部矛盾除去敵國的棟樑。從內部瓦解敵人,再從外部攻擊敵人,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王政認為,三十萬金算多,當了早日完成統一大業,減少軍隊的傷亡,就算花費一百萬金也無所謂。因為今天給了他們,明天滅了他們的國,這些錢會連本帶利收回!秦王政命李斯主管間諜戰,讓他組織特工攜帶重金分赴各國,培植親秦勢力,誅殺抗秦志士。尉繚制訂戰略可以,讓他去執行戰術就明顯不行,而李斯精於政務,幹這種事他十分在行。
嬴政開始謀劃滅國之戰,以加速統一進程,按秦國君臣的計劃,秦國軍隊將先滅三晉,再滅楚國,最後攻滅燕齊。這個滅國順序是綜合考慮了各國實力,距離遠近制訂的,獲得了秦國核心成員的認可。
秦王政十四年,韓國公子韓非入秦,他是法家學子,同時也是韓國王子,他這次入秦的目的就是“存韓”。韓非子認為,韓國好比秦國的一個郡,滅之無益,徒添罵名而已;秦國當集中優勢兵力,在韓國的支持下先攻滅趙國,然後南下擊滅楚國,之後再北上擊破齊燕兩國,最後再回師滅魏。至於韓國,當作為秦王室的一個諸侯國繼續存在。
韓非
韓非子的滅國順序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就是損耗秦國兵力。趙國、楚國都是強國,雖今不如昔,但仍然是最強大的敵人,先滅趙、楚的結果最有可能是趙、楚不一定能滅,秦軍則會大損!秦國特工組織傳回消息,説韓非受韓王之請,入秦的目的是推行兵事疲秦計,讓秦國忙於兵爭,則韓國可存。
《韓非子.存韓》韓事秦三十餘年,出則為扞蔽,入則為席薦。秦特出鋭師取地而韓隨之,怨懸於天下,功歸於強秦。且夫韓入貢職,與郡縣無異也。今日臣竊聞貴臣之計,舉兵將伐韓。夫趙氏聚士卒,養從徒,欲贅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則諸 侯必滅宗廟,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計也。今釋趙之患,而攘內臣之韓,則天下明趙氏之計矣。
嬴政大怒之下,將韓非投入監獄,李斯怕韓非被秦王政釋放而影響自己地位,於是在獄中給韓非一瓶鶴頂紅。李斯説,秦王要酷刑處死韓非,但念在師兄弟一場的份上,李斯不忍韓非受刑而死,故賜毒藥讓韓非自盡。韓非感謝了他的師兄李斯,然後吞毒而亡,君子豈可受刑而死,王子豈可被敵國斬首?
李斯和秦始皇
秦王政聽聞韓非死了,十分傷心,畢竟韓非將他的鉅著送給了嬴政,而韓非是法家鉅子,他的死還真讓人傷心。《韓非子》是法家鉅著,融合了秦國商鞅的法治派、齊國慎到的勢治派、韓國申不害的術治派,是一部帝王之書。秦國治國理政的思想是法家法治派,嬴政深受其影響,現在《韓非子》融合了法家三派,取代《呂氏春秋》就順理成章了。
三、秦滅六國,間諜戰居功至偉
公元前247年,魏國上將軍魏無忌傳檄天下諸侯,聯兵伐秦,由於魏無忌有着超強的影響力,趙、韓、燕、楚四國都發兵攻秦。魏無忌率領五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大敗秦軍,秦國將領蒙驁戰敗而逃。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秦軍緊閉關門,不敢再出關。這次合縱攻秦的勝利,使魏無忌名震天下。
秦國丞相呂不韋派使者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與魏無忌的關係,最終魏王免了魏無忌的軍職,收回了兵權,五國聯軍見魏無忌離職,紛紛班師回國,東方六國最後一次合縱攻秦就此結束。魏無忌回國後,受到魏王的嚴密監視,最終縱情聲色而死。魏無忌死後,六國一盤散沙,之後李斯攜百萬金分化、離間六國,讓六國再沒有聯兵抗秦的可能。
魏國信陵君魏無忌
韓國南陽太守騰接受秦國禮遇,成為韓國親秦勢力的代表,在太守騰的拉籠打擊下,韓國大臣大部分都暗中降秦,當然張良除外。秦王政十六年,南陽太守騰率領南陽官民降秦,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秦王政十七年,內史騰率秦軍至新鄭城下,韓王安在羣臣的脅迫下,出城降秦,韓國正式滅亡。
郭開是戰國末年晉陽人,趙幽繆王趙遷的寵臣,是趙國國內的親秦勢力代表。在秦國重金和武力的支持下,郭開從一個寵臣的位置升為趙國丞相,不得不説郭開權謀高超而趙國朝堂腐敗。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又經歷了邯鄲之戰、魏無忌合縱攻秦之戰、反擊燕國入侵之戰,可以説趙國就沒有停止過戰爭。
秦國軍隊
在戰爭中,趙國名將輩出,先後有廉頗、李牧、司馬尚等將。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在外領兵的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晚年,趙國想請廉頗歸趙,秦國指示郭開,不能讓廉頗歸趙,於是使者回報趙王: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而不可用,於是沒有再召廉頗歸趙。
李牧成長於趙國邊地,是匈奴的剋星,曾一次擊殺匈奴十餘萬騎士。廉頗老不可用,於是趙國將李牧召回,命李牧為上將軍,統率趙國全軍,李牧曾以小擊多,打敗了燕國的入侵。秦軍兩次伐趙,皆被李牧打敗,秦軍損失二十餘萬。李牧成了趙國戰神,也成了秦軍剋星。
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統兵三十萬伐趙,將邯鄲城圍困。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傾全軍抵抗入侵秦軍。秦趙兩軍相持一年有餘,王翦只能維持不敗之局,時間一久,恐有戰敗之危。李斯指示郭開誅殺李牧,於是大量謠言四起,説李牧擁兵自重,要廢王另立。趙王驚恐之下,召李牧回城,並將李牧秘密處死,司馬尚被解除軍職,趙葱、顏聚二將代替李牧指揮全軍抗秦。三個月後,王翦擊潰趙軍,趙王出城納降,趙國公子趙嘉逃至代地建立代國。
李牧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秦國發動間諜戰,日費千金,秦王政在滅趙後,藉口為太后復仇,將趙國權貴皆坑殺,郭開也被誅殺,他們的家財全部被秦國沒收。通過這種方式,秦王政大賺一筆,不僅收回了本金,還收穫了高額利息。利用從敵國權貴家中收繳的財富,秦國繼續推行間諜戰,實現了資金的良性循環,充分利用了資金的優勢。
燕國國內的親秦勢力代表未知,但必然存在,且影響力不弱。荊軻刺秦雖然萬般隱密,但也被秦國特工獲知,秦王政為了伐燕有藉口,故意讓荊軻來秦刺他。最終結果是荊軻被殺,秦王政以此為藉口,發兵攻燕,秦軍一鼓作氣滅了燕代聯軍主力、並佔領了燕國的大部分土地。
秦王政二十一年,燕王喜和太子丹則逃向遼東,在親秦勢力的脅迫下,燕王喜命衞士將太子丹斬首,持其首級向秦國求和。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引大軍伐燕,深入遼東,在親秦勢力的引導下,秦軍抓獲燕王喜,燕國正式滅亡。
太子丹
魏國國內的親秦勢力代表未知,但是勢力強大,在魏國的影響力大。呂不韋曾給他們萬金,讓他們離間魏王跟魏無忌的關係,他們就給魏王説,魏無忌才能遠遠超過魏王,如不加控制,則魏王之位就是魏無忌的了。天天説,人人説,魏王就不相信他弟弟魏無忌了,最終魏王軟禁了魏無忌,導致魏無忌縱情聲色而死。
魏國國內的親秦勢力,在秦國的授意下,天天給魏王説割地求和,割的土地越多,他們拿到的錢就越多。在秦國滅韓、滅趙之時,魏國親秦勢力極力阻止魏國出兵抗秦,認為明哲保身、割土求和才是上策。秦王政二十二年,當王賁兵圍大梁城時,這些親秦勢力狠狠地勸魏王降秦,最終在河水倒灌大梁城的當天,魏王就出城降秦,魏國正式滅亡。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變法最不徹底的一個國家,國內世族林立,熊、召、景、屈是楚國的四大世家,其中熊氏為楚國王族之氏。熊氏懼秦,召、景二氏親秦,只有屈氏和項氏力抗秦國。召氏在楚國勢力最大,秦滅諸國時,楚國坐壁上觀,拒不援救,這全賴召氏之力。秦王政二十三年,王翦率秦國全國之兵六十萬伐楚,楚國則在屈氏、項氏的號召下起全國之兵五十萬拒秦。
有意思的是秦楚兩國百餘萬大軍在一線對抗了一年之久,雙方沒有交戰,僅僅是對峙!楚國親秦勢力在秦國的授意下,導致楚軍糧草供應不及,秦軍天天吃羊扔石頭,楚軍則天天捱餓淋雨,時間一久,項燕也難以控制軍隊。楚國親秦勢力在秦國的授意下,天天給楚王上書,要求項燕立刻出兵退敵。項燕沒有辦法之下,只得調動軍隊出擊,防線出現鬆動,王翦抓住戰機,雷霆出擊,陣斬項燕,楚軍潰散,不到一個月,楚國全境降秦。
項燕
齊國君臣上下都親秦,特別是君王后留下遺策,親秦而遠離中原五國。因此秦國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隔岸觀火,作壁上觀,沒有一點點救援的意思。秦王政二十六年,王賁、蒙恬率軍從燕國南下,一舉滅齊。齊國的主力大軍此時正在西境防守,因為齊國丞相後勝是親秦人士,他得到李斯授意,故意把齊軍主力調到西境防守,而秦軍卻從北方而來,故齊國相當於是不戰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