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 | 高志剛:職業教育要教“人生策”
高志剛:職業教育要教“人生策”
半月談記者 俞菀 顧小立 林光耀
在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校長高志剛的辦公桌正上方,最顯眼處是一幅字——“永遠在路上”。高志剛説,職業教育人要時刻聆聽經濟社會的脈搏,回應發展改革的潮流,從個人到學校,提升與重塑時刻在路上。
他和他的同事們,已經把數萬名中策學子送上了人生新的道路。不過高志剛覺得,在中策,職業教育不僅是給學生指點一條可以安身立命的人生新路,更要教給學生一套“人生策”,提示他們,三百六十行的樸素選擇,怎樣與自我的價值和意義緊密關聯。
幫學生找到“自我開發的開關”
創辦於1979年的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也是浙江省開辦最早的職業學校,在校生近3500人。經過41年發展,中策職業學校已成為擁有中式烹飪、電氣運行與控制、環境監測技術等多個王牌專業的中職教育行業“領頭雁”。
在中策這方園地耕耘職業教育數十年,高志剛深深意識到,人的成長就是不斷自我開發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任務就是幫學生找到“自我開發的開關”,對於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為目標的職業教育來説,更是如此。
“想期待學生新蕾綻放,首先要讓學校成為資源豐茂的沃土。”高志剛認為,學校應當為學生的各種可能性提供不同型號的“助推器”。
高志剛舉例説,中策沒有無人機專業,但是5年前就跟浙江省模型無線電運動協會合作,成為協會的人才培養基地,請到了協會里的全國比賽冠軍擔任學校無人機社團的總教練,不但吸引眾多學生前來報名學習,更令中策學子在全國各級別賽事中脱穎而出。近年來,學校更放眼全球延攬師資,烏克蘭的音樂研究生、巴西的退役足球運動員都走進校園,給學生帶來一個個不尋常的精彩世界。
有了豐富的選擇,開闊的視野,中策的教育生態得以彰顯社團化、項目化的別樣色彩。在高志剛看來,中策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是把學生成長日新又新的種種可能性編織成網,讓同輩間的切磋互動成為可能,讓前後浪的傳承接力始終篤實。既尊重個性,又強調組織,這是高志剛希望中策師生善加體會的辯證法。
高志剛認為,在中職教育中,“愛一行幹一行”和“幹一行愛一行”應當並行,要充分發展學生的愛好,也要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專注,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認同。“這種培養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我們希望中策帶給同學們的教育,是浸潤式的規範化、體驗式的專業化。”
“教育是一種點燃,而不是灌輸。”高志剛説,“我們要讓學生首先喜歡上這個崗位。去見習的企業讓他們震撼,來上課的大師讓他們崇拜,引領他們的學長讓他們仰慕,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讓企業捧着愛心來,帶着收益走”
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學徒制,都是不錯的職業教育制度。但高志剛認為,把這些制度簡單“搬進來”,有可能水土不服,最適合中國的職業教育方式,應當是以學校名義和具體的企業合作,讓校企之間鏈接自然融洽,能夠相互促進。
“學校主動挑大樑”是高志剛眼中產教融合的重中之重:“產教融合有政策、有口號、有要求,但是目前政府、企業、學校之間的協同還是不完備的。提升的抓手在哪裏?最重要的就是校長要有校企合作的意識和自覺。”
這樣的自覺最關鍵的一點,在高志剛看來,就是學校一定要充分考慮能為企業輸送什麼人才。“要把學校理解成連接學生和企業的紐帶,在校企合作中,有換位思考的意識,時時考慮如何雙贏,才能真正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要讓企業捧着愛心來,帶着收益走。”
高志剛校長與中策職業學校學生交流專業學習
謀劃產教融合,中策下了最直觀的功夫,讓校舍空間透出“融合風”。烹飪專業使用的“杭之味”大樓,建築面積近2000平方米,一樓的休閒咖啡吧就是酒店部現代學徒制基地,旁邊有胡忠英烹飪大師工作室;二樓建成“烹飪劇場”,讓企業看得到中策學子的舞台有多大;三樓四樓則是一列列中餐及西餐西點實訓室,既能辦講座,又能搞比賽,還可以為師生沙龍提供場地。在教育培養與產業實踐的AB面之間,“杭之味”大樓的“變形記”可以永不落幕。
如果僅僅想着對接企業,高志剛覺得,學校的眼界還狹隘了一點。學校主動為杭州電視台生活頻道、老年大學等單位提供服務,為校企合作注入公益內涵。杭幫菜品鑑交流會、阿拉斯加海產“明日之星”廚師大賽……一系列新鮮的公益活動在中策圓滿落幕,參與的企業和機構不約而同的評價是:不僅有創意,而且令人滿意。
“我常和企業説,知道你是知名企業卻不理你,那是我錯了;但我帶着方案和誠意來找你,你不理我,你可能就虧了。”高志剛笑道。
職業教育理應做精做深
高志剛坦言,近年來,甘心以職業中學作為最高學歷的學生越來越少。面對學生普遍而殷切的升學期待,職業教育人能做些什麼,該守住什麼?
“如今,政府主管部門、家長,甚至一些職校的老師,都把升學率作為職業中學辦學質量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忽視了職業素養的基礎性地位,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考核只劃分合格與不合格兩檔,這與職業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高志剛認為,職業素養才是職業教育的“根”與“魂”,專業技能理應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佔據更重要的位置。與之相應,推廣五年一貫和七年一貫的培養體制是當務之急,如此才能讓學生能夠安心學習職業技能。
“一體化、大統籌,這才是職教的出路,只管就業或是隻管升學的話都是不夠的。中職學校要與高職院校和行業企業共同發展,打通中高職培養模式,形成職業人才培養的三方合力。”高志剛説。
一體化的職業教育關鍵詞是什麼?高志剛始終堅持,職業教育也要做精深化教育,緊緊圍繞產業鏈做文章。“現在家家職業中學開的課都差不多,重複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優秀的師資卻無法集中,結果是哪個專業都談不上做大做強,做成‘拳頭’‘品牌’。”他覺得,一所職校有一兩個優勢學科就很好,關鍵在於能不能把一條產業鏈中的細分專業都納入培養視野,兼顧精與全,讓學生真正成為這一行的“內行人”。
讓學生成為“內行”,是要學生都去做技能大賽的“明星選手”嗎?高志剛對此也有保留意見。他覺得:“技能大賽雖然辦得很好,但也只是尖子的比拼,還不足以實現‘以賽促教’。”職業教育帶給學生的獲得感,應該是更為樸素而實在的“人生策”,是技藝與歷練水到渠成的摶合。
“我期待我們的孩子在做一個普通人、從事一份普通工作的過程中悦納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創造踏實的業績,這是他們可以追求的美好未來。”高志剛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