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時候就這麼壞,長大了還得了?”面對孩子的“惡”,父母的反應太重要!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好孩子什麼樣?壞孩子又什麼樣?你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誠實就是好孩子?愛撒謊就是壞孩子?

乖乖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

好好學習就是好孩子?打架鬥毆就是壞孩子?

偷竊就是壞孩子?

欺負別人就是壞孩子?

......

果仁媽時常覺得,在我們的教育框架裏,是不是“善”與“惡”、“好”與“壞”太過於非此即彼?我們是否又太容易放大孩子的“惡”?

今天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切口,讓家長們在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惡”時,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能有意識分析“惡”出現的根源是什麼?孩子的訴求又是什麼?這樣,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幫助孩子。

文章開始之前,先分享一首讓我很觸動的詩歌:

我沒有偷過東西

可我偷了別人的心

連偷了別人的心這回事都沒有察覺到

我不給房間上鎖

可我給自己的心上鎖

連心上有這把鎖也沒感覺到

不可以撒謊

我就微笑着沉默

自己真的在想什麼,跟誰也不會説

我是個乖孩子,所以

我是個壞孩子

——谷川俊太郎

一般帶“惡”的都不會有什麼好詞兒。像什麼邪惡、兇惡、窮兇極惡、惡向膽邊生、惡人,總之讓人感覺壞得不得了。但有些時候呢,總是很可愛的孩子,也會讓我們有這種“惡”的感覺。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這段時間看了一本這方面的書叫《孩子與惡》,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裏最讓我受觸動的部分。(由於語言的微妙差別,書裏的“惡”泛指孩子一系列與規則對着幹的行為。)

《孩子的惡》,作者:  [日] 河合隼雄

東方出版中心,2015-4-1出版

首先,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惡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呢?他在書裏先舉了個日本和美國比較的例子,放在我們身上也是適用的。

這個例子是説,在日本,孩子含蓄內斂是一種好的表現。老是表達自我則會被視為不當的行為,算得上是一種“惡”。

而在美國呢,恰好反過來,孩子如果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將會被視為是成功的非常有前途的。而悶不做聲不願意表達自己的孩子就會被視為有點問題。

同一種行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評價卻截然不同。

由此可見,標準不一樣,對於孩子行為是好、還是壞的認知會有區別。這實際上也是給我們提醒了,在我們説孩子好或是壞的時候,我們是一定基於一種立場的。

那麼,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對孩子的評價會不會完全不一樣了呢?作者在整本書裏,主要就是在探討孩子各種不同的“惡”,以及家長該如何理解,怎麼處理和引導。

孩子在角落,不説話丨圖蟲創意

1.不赦之惡

原著裏花了不少筆墨從哲學、神學上探討惡到底是什麼,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先搞清楚什麼樣的“惡”是完全不能被接受,必須糾正的。

所謂的“惡”,往往存在着“否定”和“破壞”的要素,而其中完全超越底線,放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不可容忍的,自然是對自己及他人生命、健康的否定和破壞了。

至少在生命和健康相關的領域,必須從小對孩子嚴加管教,儘可能杜絕孩子在這方面“作惡”的隱患。

但在其他方面的“惡”,其實家長在震驚動怒吼孩子之前,不妨先靜下心來分析一下,看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

下面就挑一些分享給大家。

《隱秘的角落》劇照

2. 偷竊與惡

孩子拿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只怕是“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還了得?”,而孩子面臨的可能就是一場暴風驟雨......

而一些平時在育兒方面有所積累(比如常看果殼童學館)的家長們,則還能想到,是不是孩子還小,不理解東西的歸屬?

確實有些小孩子是這情況,但也有大些的孩子在這方面會明知故犯,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而在《孩子與惡》中,作者則在這方面探究了更多的可能性,包括純粹是因為頑皮(就像《社戲》裏大家偷羅漢豆來煮),藉着反抗大人定的“不許偷竊”的規矩尋找自立的感覺,還有借偷東西尋求大人的關注和諒解等等。

其中有個比較有趣的例子,是一個小朋友偷了一把手槍玩具放在自家郵箱,按理説做了大人禁止的事,本應偷偷摸摸唯恐被發現才是,往郵箱這麼顯眼的地方一塞又是為了什麼呢?

作者認為這種情況,其實是孩子下意識地想向家裏傳達什麼信息,經過溝通後發現,孩子原來是嫌家裏太文雅了,沒有一點“暴力”的因素,比如手搶玩具之類的。

這個例子是有點極端,不過也能帶給我們啓示,那就是孩子如果做出了不太合邏輯的事情,往往背後有更深刻的原因,值得家長保持心平氣和,進一步地好好探究。

當然,探究歸探究,堅持教育孩子不可偷竊這事兒也別鬆懈了。

圖丨圖蟲創意

3.情緒與惡

我們經常會用“乖、懂事、成熟”這樣的詞來形容甚至是誇讚孩子。被這樣誇讚的孩子,往往看起來情緒非常穩定,很少哭也不怎麼發火,讓大人很“省心”。

而那些情緒豐富,經常哭鬧發脾氣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不懂事胡攪蠻纏,是一種“惡”。

但作者認為,孩子太平靜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好比“整整一年每天都是大晴天,從來不陰天下雨”的世界,令人難以想象。

書中這麼寫到“對孩子來説想要好好成長,哭很重要,發火也很重要,只有好好地體會人應該有的所有感情,才能成為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對這一點我深以為然,所以當孩子表達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時候,我甚至會持鼓勵態度,表示能理解她的心情,能在家人面前表達出來是很好的事情。

因為道理其實很容易想明白,為了顯得“乖”而強行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會給孩子的心理埋下隱患,但情緒如果總是能得到自由表達並被理解,自然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

孩子大哭丨圖蟲創意

4.玩耍與惡

“別光顧着玩兒!”“乾點兒正事兒!”大概每個孩子都被家長這樣招呼過。的確,在這個玩命雞娃的時代,家庭被升學形勢所裹挾,恨不得把每分鐘掰成兩半用在學習上。

再加上我們從小被教育勤勞工作是美德,就更容易見不得孩子瞎玩,而且現在孩子都金貴,很多家長還會擔心,放任孩子自己去玩,會導致攻擊和失控。

不過作者對此卻有別的看法,他認為死板地遵守那些僅為了讓孩子老老實實守規矩的規則,沒有太大的意義。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們在一起玩耍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和破壞規則的後果,從而慢慢了解人與規則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

文中有句話説的特別好,我自己也深受啓發,是這樣的:“圍繞着規則,會出現人與人互相沖突的機會。把規則當做防護的盾牌,自己躲在後邊,是做不成事的。把規則作為一個切入點,人挺立在前邊,才有意義。”

孩子學習時偷玩丨圖蟲創意

4.三大原則

除了上邊説的幾種,《孩子與惡》這本書裏還舉了很多其他孩子“作惡”的例子,限於篇幅這裏就不一一摘錄了。總結了一下,作者有三個大的原則貫穿整本書。

首先,家長評估孩子的“惡”時要慎重,仔細考慮自己是以什麼標準以什麼立場,為什麼要以這樣的標準和立場,而不要因為一時憤怒就下定論。

其次,家長要深入挖掘孩子“作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有些是因為孩子試圖以笨拙的方式自立,有些則可能是孩子試圖表達些什麼。

最後,其實細究起來,“惡”經常藴含着對現有規則的挑戰,也許在兒時會帶來麻煩的“惡”,在孩子長大成人找到方向後,還會讓他取得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呢。老話説,淘氣點的孩子將來有出息,説不定正是這個道理。

- END -

作者| Big.D,創客奶爸,前果殼實驗室負責人,兩性關係專欄作者。

編輯| 章魚媽,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樂於研究各種育兒產品,經營個人公號“躲起來發呆”。

|作 者 招 募 &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