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9歲的她來到北大,在燕園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成為當時北大最年輕的博導。
在課堂與實驗室之外,她的身影活躍在各個“舞台”。
她是劉穎,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對待科研一絲不苟,對待生活滿懷熱情。
今天,帶大家走近這位“學霸女神”的精彩人生。
劉穎從小就對大自然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喜歡觀察螞蟻搬家,愛讀《十萬個為什麼》,中學時嘗試從香蕉中提取DNA。
高考,劉穎填報了南京大學生物專業,並堅定勾選了“不服從專業調劑”。
進入南大後,劉穎給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在本科畢業後一定要繼續深造,最終能建立自己的課題組和實驗團隊,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生命問題。”
本科畢業後,劉穎考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讀博。起初,她不能完全聽懂英文授課,於是就在上課時錄音,晚上花兩三個小時反覆聽,直到聽懂為止。
前兩年的幾個課題都進展不順,但她並沒有氣餒。“科研像一場馬拉松,認準了,再辛苦也要堅持。”
在哈佛醫學院攻讀博士後時,劉穎將線粒體作為今後的研究方向,“我認為這是一個契機,我有機會在這個領域做出一些貢獻。”
劉穎陸續在《自然》《細胞》等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獲得了業內的肯定。在朋友的引薦下,與同樣做線粒體相關的工作的北大的程和平教授聯繫,並且在程老師的鼓勵下申請了北大的職位,從此與北大結緣。
29歲時,劉穎在北大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主要研究細胞應激與穩態調控。
2019年,在北大工作近六年的劉穎憑藉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成為“科學探索獎”的首屆獲獎者之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萬物有成理而不説。”劉穎在頒獎現場表示,她最喜歡的一個英文單詞,叫作serendipity。
“它是指機緣巧合的意外發現。基礎科學的研究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科學發現是無法被計劃的。所以今後如果再有人問起我們的研究有什麼商業價值或是社會經濟效益,我想我可以很有底氣地回答,我就是單純地對這個問題感興趣,對這個現象感到好奇。”
2020年9月,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成立,劉穎擔任副院長。
她期待能夠提供一個平台,與不同的學者更好地合作,產出更具原創性的成果,也希望今後能夠有所突破,開發出創新藥物,產出對人類有益的應用。
教學和科研以外,劉穎熱衷於科普教育事業,她參與錄製了一系列小學生命科學課視頻;與媒體合作開展公益讀書活動;她還參與科普書籍的翻譯和審校,參加科普類節目的錄製,盡其所能地分享科學知識。
科研中的劉穎嚴謹較真,課外,她又像個親切的鄰家姐姐,喜歡和學生們聊八卦、聚餐、玩密室。
她愛唱歌,參加了教職工合唱團,也愛長跑,是一位“馬拉松老將”。
劉穎老師參加北京大學五四青春長跑
今年5月份的時候,劉穎與獲得科學探索獎的一批科學家一起走了兩天的沙漠和戈壁。
《一代宗師》曾有句經典台詞:“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於劉穎而言,科研是“見自己”,她在其中找到了一生興趣和目標,“見天地”是做科普和參加公益,而教書育人則是“見眾生”。
“ 這三件事互相結,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更完整的人。”
網友紛紛為劉穎點贊:“年輕有為”“大學生的榜樣”......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