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河流為什麼會彎曲?全球定位系統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在夜間開放的神奇花草,你知道多少……有趣的科普課堂正在北京市懷柔區各中小學上演,來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的研究生科普團隊在台上熱情開講,台下的孩子們饒有興致地聽講,徜徉在科學的海洋。
日前,教育部、中國科協發佈充分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要發揮科協系統資源優勢,有效支持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作為中國科學院直屬高校,國科大在科普工作方面具有堅實良好的基礎、強大的師資學科優勢。2018年建校40週年之際,國科大發起“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專項行動”;2019年底,國科大17位教授、博導被聘為懷柔區中小學的科技副校長;2020年10月,為響應市科協號召,國科大科協正式成立,並由秘書處牽頭,組建起了國科大科普專家隊伍;2021 年,國科大將“春分工程”列入學校的“十四五”規劃文化建設專項規劃。
經過長期探索與實踐,國科大建立起了以“春分工程”為品牌旗幟,多方參與的互惠共贏的科普實踐體系。
為青少年埋下科學的種子
“春分工程”取義萬物復甦的“春分”時節,寓意青少年的科學夢想像一粒種子,在科學光芒的照耀和引領下,迸發出希望、活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以理性的視角認識世界、熱愛科學、嚮往科學。繼院士專家進校園,國科大研究生科普團隊與中小學生碰撞出了別樣的火花。
“老師説垃圾是放錯地方的寶貝,他從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分類、垃圾的處理方式開始講解,然後通過一個簡單的造紙實驗,讓我們生動體會到了變廢為寶的快樂。”來自懷柔六小五年級三班的於恩浩,對垃圾分類課堂印象深刻。他反映,同學們從這堂課中受益匪淺,在日常生活中變得更加勤儉節約。
孩子們對科學的熱忱,令來自人工智能學院的譚方寧頗為震撼。為了將“腦機接口”這一抽象的概念講得更通俗易懂,他以動畫《超能陸戰隊》為切入口,“我講完後,孩子們就全部圍上來,爭先恐後地提問題,我發現他們懂的東西特別多,有學生回答説,‘腦機接口就是大腦發出一種能量去控制一個物體’。”
來自航天宇航學院的王晨,擅用比擬給小學生們講解“萬有引力”,“我們之所以逃不出地球,是因為地球和我們都有一個重量,這兩個重量之間相互吸引。想像你躺在沙發上,想用不遠處的遙控器換一下頻道,如果你變得跟地球一樣胖的話,就可以把遙控器吸過來,變成一個萬磁王。”
化學科學學院梁新虎、羅羣毅、葉文彥、王越4名研究生的科普課堂則與眾不同,他們沒有選擇單打獨鬥,而是組建起四人科普小組,以團隊協作的形式給孩子們帶去一個個趣味十足的化學小實驗。
研究生們青春靚麗的形象、接地氣的時代語言,深得中小學生們的喜愛,他們帶來的科普課堂得到懷柔中小學的一致好評。
懷柔六小副校長李勁松説:“我們一定要在孩子們心中根植遠大的理想,讓他們從小有目標,將來真正成為國家的人才。”未來,他還希望在國科大科普實踐體系的支撐下,發展科學實驗秀、科學脱口秀、走進實驗室、校園科技節等多樣科普形式。
據瞭解,國科大目前已有14個學院組建起研究生科普實踐團隊。以資環學院為例,自2017年開始實施研究生科普實踐工作,已形成了“火花杯”科普徵文、科學魔方科普設計大賽、科普視頻製作比賽、“春分工程”等一系列科普品牌活動,共有159名研究生參與其中。
發揮研究生科普力量
2017年12月,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共同發佈了《關於在我院研究生教育中實施科普學分制的通知》。研究生是知識創新的活躍力量,也是現實的豐富的科普力量,國科大擁有全國最大體量的研究生,組織研究生從事科普實踐,是落實科普學分制的一次生動實踐。
國科大科協副秘書長、計算機-網絡安全學院黨支部書記劉衞強多年來長期負責針對懷柔中小學校的科普工作,同時也參與了懷柔中小學科技副校長的聯繫工作,他將科普活動實施過程中學習的經驗和遇到的問題總結反饋給校科協。2021年3月,國科大科協秘書處正式開始實施研究生科普實踐專項活動,終於形成了以科技副校長為紐帶,各學院研究生科普隊伍為強力支撐的研究生科普實踐體系。
恰逢全國小學教育改革,推廣科普實踐活動能夠充分利用學生們放學後剩餘的一小時時間,懷柔六小、五一小學懷柔分校兩所小學積極響應,並首先試點。
國科大電子電氣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陳德元,被聘為懷柔六小科技副校長。他表示:“我們進入了終身學習的時代,在孩子們面前,終身學習有這麼多山頭,這麼多學科,這麼多方向,他們對什麼東西感興趣,自己也許並不清楚,因此需要我們的引領。”
國科大科協常務副秘書長吳寶俊認為,研究生科普實踐具有兩層現實意義,一是彰顯科學家和國科大服務社會的職責,為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做貢獻;二是研究生們在科普實踐活動中得以鍛鍊,全面發展,有利於日後成長為懂得如何正確和公眾交流的科學家。
“研究生們向公眾科普本專業最有趣最實用的知識時,能夠深深體會到本專業的重要性,這特別有利於理工科專業學生樹立學科自信,更堅定成為一個科學家的目標。”吳寶俊説。
“科普講求的是普惠”
科普不是小眾,科普必須大眾。國科大十分重視自身科學傳播組織平台和傳播渠道建設,相繼拓展組建了包括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以及抖音等在內的科普傳播矩陣後,國科大科協秘書處與黨委宣傳部融媒體編輯部還共同成立融媒體科普實驗室,利用學校抖音等平台發佈師生創作的科普作品。
自身的科普平台建設風生水起,國科大不滿足於此,還嘗試跨界合作,拓展科普傳播渠道。在與電視台合作的科普節目中,國科大師生是嚴謹的把關人。《解碼科技史》系列節目中,國科大科協幫助對接科學家作節目科學顧問,併為節目組配備1-2名學生參與台本製作,有效把關節目科學性的同時,為學生們提供實踐鍛鍊的機會。《正大綜藝•動物來啦》節目中,國科大科協對接生科院的研究生科普團隊為節目出題,還為節目對接具備高科學素質的選手和觀眾。
除了針對青少年開展專項科普,國科大科協還與懷柔科協合作開展社區科普,針對中老年羣體,着重挑選與健康領域和闢謠相關的選題。
吳寶俊認為,在大學從事科普活動不是單純的行政工作,需要專業的背景,同時隨着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普工作量的增加,應該鼓勵和分化出一支專職從事科普工作的隊伍——科普工程師,應當具備創作開發科普產品,策劃組織科普活動,建設運營科普媒體平台三大職能。他表示,這與北京市科協提出的科學傳播專業職稱的理念相呼應,值得在整個高校行業內推廣。
據瞭解,北京市科協首創科學傳播專業職稱,並於2019年在全國率先推出。該職稱體系通過建立以分類評價為基礎,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以代表作為評審內容的科學傳播職稱評價體系,暢通了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晉升通道,堪稱新時代“提升創新軟實力的硬措施”。(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