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45度規律,搞清楚練拳事半功倍
在太極拳實用拳法裏,有些重要的規律,其中之一就是45度。才接觸實用拳法,就聽陳中華大師多次説過。近年來體會到,45度規律確實是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
45度幾乎無處不在。走架的時候,兩手臂做正反圈,手臂跟自己的胸所成的角度要成45度。在做“斜行”的時候,腳底下要要怎麼斜?45度。不用説,“掩手肱捶”右臂拳跟兩腳連線的夾角也得是45度。擰腰轉胯的時候,要擰轉到什麼程度?又是45度。套路里的例子很多,推手也如是。
兩人一搭手,各自手臂跟自身中線的角度都是45度,跟地面的角度也是45度。人家手在你前胸推着,你的胸不動,伸手一撥,對方就出去。往什麼方向撥的?45度。聽起來似乎不難,難的是合適的時候用上合適的45度,難的是在動態中也能正確地利用45度規律。
您也許要問,45度,要求也太精確了吧?問得有理。在使用的時候,什麼情況都有,角度有一定的誤差是允許的,也是必然的。從45度的出處説,也許有助於理解允許存在誤差的問題。
起初,先賢在技擊實踐上發現,肢體相對位置、動作方向、發勁的方向對於效果的優劣以及施技的方便與不便有很大影響,然後才歸納出位置及方向上的規律,至於科學化地表述成45度,那更是後來的事了。
允許有誤差還因為,儘管有明確的數字化的要求,但絕對準確只在理論上存在,實際上是做不到的。所以,只要是可以度量的領域,都允許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確。舉例説,某個實驗室室內温度要求是攝氏25度正負2度,就是理想温度是25度,但保持在23度至27度之間就行。
我個人認為,是正誤差,還是負誤差,有時也得注意。比如擰腰轉胯的時候,轉的角度比45度寧小勿大,就是走架時擰轉的角度可以比45度小几度,不要比45度大。因為擰轉角度過大就有自鎖之弊,推手時容易被人所乘,所以才對擰轉角度作出限制。但出手的角度,進退步的角度等應該以45度為準,自然會稍有誤差。
幾年前我在北京一座公園裏,跟熟人説到左右擰腰轉胯都不要超過45度。離開回家路上,有位聽見我説的話的年輕人,跟着我説超過45度不會自鎖。我説我的意見你同意也可,不同意也可,你也不要非得讓我同意你的意見。他仍然跟着我説,走了一二百米,有位五六十歲的陌生同好,要跟我説話也總被打斷。
後來到了公園門口,我實在沒辦法了,就説:“要不咱們試一試?”估計那位年輕人等的就是這個,立刻欣然同意,站定就作了個姿勢,我看他向右擰腰有六七十度,就問:“就這樣?”得到肯定答覆之後,以右掌搭在他左肩上,他往回轉身,沒回來反而給彈出幾步,趴在石板路邊的土地上。
那位五六十歲的同好見了,直接邀請我去吃飯,我一因為急着回家,二也因為不認識,不好讓人家請客,就再三婉拒後出了公園。回想起來,人家像是從外地來的,一定非常喜歡太極,才趁週末到公園來看,想跟我聊聊,教人家失望了,總覺得有些對不住人家。
陳中華大師給我演示過一個小實驗。他拿兩個茶杯抵在一起,兩個杯口平面只有一個接觸點。他用記號筆在接觸點的杯子邊上畫了個黑點,每個杯子邊緣上各有半個點。他把兩個杯子向相反方向捻轉,兩個杯子原地旋轉並繼續保持接觸,只見那兩個黑色的半點相錯而分。兩個杯子各轉了90度的時候,黑點一下一上,各到了左右弧線的頂點。這時候,他起身站了個馬步,兩手在身前然後開手,開滿了停在那裏。我在正面看着,説:“兩手走45度。”他説:“你再看我的手和腿,像什麼?”“太極圖!”
這個實驗雖然簡單之極,卻表明了,開手不是手臂主動伸手,而是體內不同部位旋轉而“擠壓”出來的;開手時,手臂走45度;因為手臂的公轉和自轉運動以及對肘部的要求,手臂開滿時,構成了太極圖的圖形,右手臂和左腿連成陰陽分界線,此線的中點恰好與人體的丹田位置相重合。這個小實驗不止説明了45度規律,而且多方面證實了實用拳法的理論。
上述45度可以是兩維的,也可以是三維的,就是説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重的。角度的事不可小看,同樣是碳原子,原子之間以平面連接就是石墨,顏色烏黑而且軟得用指甲都能劃出印兒來;原子之間以六十度連接,就構成四面體,就是金剛石,晶瑩透明,堅硬無比。
要掌握45度規律,得多走架,多推手,並在走架和推手時有45度意識,包括合理地選擇參照系,直到變成無意識。下夠了工夫,就有了功夫。真正掌握了45度規律,在走架或者推手方面,都會獲益匪淺。
這也是愚下正在做的。對45度規律有興趣的各位太極同好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