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是一個不能繞開的人物。司馬懿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是曹魏名副其實的幾朝元老。
按理來説,司馬懿在輔政曹芳之前的表現一直都中規中矩,甚至稱得上是懦弱。為何在自己垂垂老朽,快要去世之前發動政變,剝奪曹魏家的權力呢?
要知道,在古代,發動政變等同於謀反,謀反可是誅九族的大罪。司馬懿一開始不肯出仕,就是想要安安穩穩的生活在亂世中。
是什麼原因,讓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的司馬懿在臨了的時候鋌而走險,發動高平陵之變呢?
一、曹魏掌權者的不信任,令司馬懿內心生寒
正如上面所言,司馬懿一開始並不想出仕。為了不出仕,他甚至還謊稱自己有風痹症。無奈之下的曹操,只好強制徵求司馬懿出仕,司馬懿才進入曹操帳下做了文學掾。
不過,徵召司馬懿入仕的曹操,卻並沒有對司馬懿重用。他要的只是司馬家族作為名門望族的聲望。
不僅如此,曹操還一再的告誡曹丕,司馬懿此人可用其計謀,但不可重用,因為此人乃是狼顧之相,不是那種甘居人下的人。
隨後,便是曹丕即位,是為魏文帝。魏文帝時期,司馬懿的才能得到了重視,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如果僅僅是從曹丕對司馬懿的提拔來看,可以看出曹丕對司馬懿極其信任。
其實不然,曹丕英年早逝以後,其子曹叡即位。曹丕臨終前,為曹叡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分別是司馬懿,陳羣,曹真和曹休。
兩位宗室,兩位外臣,意思很明顯了,曹丕並不是特別信任司馬懿。無獨有偶,曹叡英年早逝以後,給幼子曹芳留下的兩位輔政大臣,也是外臣和宗室的組合。
因此,對於司馬懿,曹家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他的提防。什麼事都沒做,司馬懿就被人提防成這樣,你説他心裏沒想法,那才是不可能的。
二、司馬懿確實有謀逆之心,曹爽只是一個契機
曹叡去世以後,曹芳即位,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輔政大臣。隨後,曹爽憑藉着自己的宗室身份,對司馬懿大加打壓。最後司馬懿忍無可忍,這才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篡奪了曹魏家的政權。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
司馬懿作為四朝老臣,當時朝堂上的很多重臣都是他提拔的,比如鄧艾、王基、州泰等人。而在對外戰爭中,司馬懿亦是碩果累累。
反觀曹爽,宗室身份,沒了。就是這麼的簡單樸素。
憑藉着司馬懿這麼多年積攢起來的人脈,為何會在和曹爽的對陣中屢次失利?因為司馬懿是故意的。
可能有人不是特別理解。我這裏舉一個春秋時期的例子。
鄭莊公,春秋小霸。在其在位期間,鄭國極其強大,但是當時的鄭國看似強大,卻有着極其嚴重的內憂,那就是他的弟弟企圖造反。
更令人尋味的是,鄭莊公弟弟共叔段的造反,是由鄭莊公一手策劃的。鄭莊公不僅將一塊很大的封地賜給自己的弟弟。不僅如此,鄭莊公對共叔段的僭越行毫不介意,這滋長了共叔段的野心,最後迫使其造反。
而這一切都在鄭莊公的掌控之中,共叔段的造反也以失敗告終,鄭莊公也解決了這個心腹大患。
司馬懿這裏的情況,和鄭莊公極其相似。
司馬懿固然權勢滔天,學生滿地,但是他亦沒膽子公然誅殺曹爽,篡奪曹魏政權,除非,有一個藉口。
於是,在司馬懿的縱容下,曹爽愈發的無法無天,引起了朝堂內外,包括眾臣,包括太后的一致不滿。
此時的司馬懿才知道,時機到了,隨即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事實也的確如此,高平陵之變之所以能夠成功,離不開眾臣的支持,離不開郭太后的支持。
另一個能夠佐證司馬懿早有謀反之心的證據就是司馬懿豢養的三千死士,這足以説明司馬懿是早有預謀的。畢竟,死士的培養週期並不短。
結束語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他從未取得過曹魏家族的信任,而司馬懿最後的行為也證實了這一點,只能説,這就是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