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成績出爐。
許多成績優秀的學子,贏得陣陣掌聲。
然而有這樣一個女孩,
她考上了北大,卻招致非議和嘲諷。
其中原因,讓人語塞。
01
7月30日,湖南耒陽。
留守女孩鍾芳蓉憑藉文科676分、湖南省文科第4名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
得知喜訊後,母校老師連夜進村報喜,網友也為這個勵志的女孩加油祝福。
然而,眾聲喧譁中,也夾雜着不和諧的聲音。給這個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女孩狠狠地澆了一盆冷水。
有的人對「窮人」居高臨下,指手畫腳。
“學什麼考古啊,窮人家小孩就選實用的專業。”
“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麼當詩人,最後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太大,把自己逼瘋。”
有的人對「考古」專業充滿輕視和偏見。
“為啥要選這種冷門專業啊?”
“註定不是一個大富大貴的行業。”
“可惜了,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應該選個來錢的專業,改善家裏的條件才對呀。”
挺意外的。
人們經常不滿流量明星氾濫,奔走呼籲要多關注科學家羣體,可若真的有孩子選擇去當一名科學家,卻又滿嘴嘲諷。
人們經常要求社會上人人有情懷有匠心不追名逐利,可一旦輪到自己的孩子,恨不得讓他長在錢眼兒裏。
赤裸的現實,可悲又諷刺。
不過,那些看似「居高臨下」的意見,似乎影響不到鍾芳蓉的決定。
選擇考古專業並非她一時興起,而是出於熱愛和嚮往。
鍾芳蓉的偶像,是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
為了保護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樊錦詩幾十年如一日,終其一生研究文物的修復工作。
這種對理想的熱忱深深影響了鍾芳蓉,所以她決定就讀國內考古專業排名前三的北大,並將讀研深造,潛心做一名考古研究者。
説白了,人家選擇這個專業,根本就不是以「賺錢多少」為出發點。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常被教導,要賺錢,賺大錢。錢可以用來買車買房,讓人過上優渥奢靡的生活。
無法評判這種觀念的是非對錯。
可我們卻不得不佩服這樣一羣人。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時代,他們抬頭看向月亮。
02
人們常説,知識是無價的。
然而,如今大學各科專業的「鄙視鏈」是由價格來衡量的。
根據@數獨 統計:
畢業三年後,收入最高的專業關鍵詞是 「軟件、網絡、金融、電子、建築」,而收入最低的專業關鍵詞有 「歷史、地理、物理、生物」。
如果用功利主義的標準去評判:前者實用性強,變現能力高,備受家長追捧。後者屬於基礎學科,不易變現,難免不受“待見”。
「考大學」和「就業賺錢」天然掛鈎,成了約定俗成的“真理”。
這種現象讓我想起一個段子。
一個高考完的學生説自己想學醫,家人滿意地點着頭説:“有出息,學醫好啊。賺錢多,工作體面,社會地位高,以後找對象有優勢。”
可孩子卻聽得一愣一愣的:
“我學醫,難道不是為了治病救人嗎???”
以賺錢工作為前提,報考對應專業,這無關對錯,只是個人選擇。
可那些因為熱愛,去研讀“冷門”專業的學生,他們的選擇不該被指指點點。
畢竟,如果將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冷門”專業,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着這個世界。
比如關乎全人類新冠疫苗,需要「生物科學家」不捨晝夜的研究攻堅;
比如為了遏制蝗災,要靠「農業科研人員」研製出微生物農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比如我們的北斗衞星系統,離不開「理論物理學家」;
所以——
當你追逐金幣的時候,同樣也有人選擇仰望星空。
別人沒有嘲笑你身上有銅臭味,你也不要嘲笑仰望星空的人不切實際。
他們雖然沒有光鮮亮麗和紙醉金迷,雖無法在求職和婚戀市場惹人注目,卻默默做着最腳踏實地的事。
他們的熱愛,不應被輕視,更不應被辜負。
03
工作後發現,各行各業也是有鄙視鏈的。
其中藏着人的偏見和無知。
一位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師説,自己負責的學生通常存在智力和身體缺陷,但他們也十分努力上進。每天和孩子們相處,自己也會有新的感悟。
可一旦走出課堂,她就會聽到各種刺耳的聲音:“年紀輕輕的,怎麼去教一羣‘傻子’?”
她既憤怒又委屈:“我們為這個專業同樣付出了大學四年的專業苦讀,我們的學歷比校內其他老師的學歷高得多。”
不求讚美,只求尊重。
是啊,比起教育身心健康的孩子來説,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掌握更全面的技能,面臨更突發的挑戰。
哪一點不值得敬佩?
你知道嗎,哪怕現代排污系統已經非常發達了,但依舊需要「掏糞工」這樣的工種。
他們一天24小時要隨時待命,哪裏有管道堵塞了,就要前往現場開展清污工作。
有時吸污管潑了,便會被糞便濺一身。即便這樣,也只能脱掉衣服擦把臉繼續工作。
他們幹着又髒又累的活,卻不招人尊重。有人見到掏糞工,恨不得翻着白眼繞道走。他們的孩子在學校,還會被人嘲笑欺負。
然而,城市一個片區的掏糞師傅數量,往往只有幾個人。
他們不做,誰做?
電影《入殮師》,向我們展示了殯葬工作的日常。
可現實中入殮師的處境卻十分艱難。
一名為逝者整理儀容的化妝師説,自己從不主動和別人握手,逢年過節也不會串門。
為什麼?
因為有人嫌晦氣、不吉利。
可正是這樣一羣工作者,尊重着每一個暗淡的生命,讓逝者離開的有尊嚴,守護着他們在人間最後的體面。
每當引人側目,他都會納悶:
“為什麼婦產科就一片喜氣洋洋、人人追捧,可殯儀館工作的入殮師,則人人避之不及,遭致唾棄?
一個迎接生命,一個送走生命。迎來送往,都是體面的,被人對待的差距,憑什麼那麼大?”
04
哈維爾曾説: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效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這讓我想起張彌曼。
她是一名古生物學家,被授予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提起古生物,人們難免會想到一個新聞——有一年,北大古生物專業的畢業生,只有一人。
很多人覺得「古生物學」太冷門了。
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張瀰漫對距今一億年前的魚類化石的研究成果,在後來被石油地質專家採用,這為祖國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研究化石的時候,張彌曼並不知道會有這樣的成果,更多是一種不問西東的心境:
自由比權利重要,知識比金錢永恆。
平凡比盛名可貴,執着比聰明難得。
via:人物
知識與執着,是無法粗暴地用金錢來衡量的。
就像南仁東。
早年留學海外的他,在國際天文學領域成為翹楚,是全世界最頂尖的天文科學家之一。
可為了祖國,南仁東辭去國外300倍高薪的工作,決定擔任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長。
他帶領國內學者翻山越嶺,潛心研究,最終在雲貴高原建設了FAST天眼。
當年「放棄高薪回國任職」的選擇,讓中國在天文探測領域,領先世界20年。
南仁東説過一句話,足矣概括那些仰望星空者的初心。
“人類之所以脱穎而出,從低等生命演化為現代文明,就是因為他有一種對未知探索的精神。”
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鐘芳蓉,是對歷史的回首和探索。
在大漠守護敦煌莫高窟的樊錦詩,是對文物永恆傳承的探索。
對古生物滿腔熱血的張彌曼,是對人類追尋遠祖的探索。
各行各業本就無高低貴賤、熱門冷門,皆是對人性的探索。
只要熱愛,享受其中的人自然會找到意義。
有些專業,總要有人學。有些職業,總要有人做。
冷門專業和工作,不是每個人都能自願去做的。
為了競爭熱門崗位,多少人爭得頭破血流?
可恰恰是這樣一羣人,擁有高學歷高能力,卻選擇主動退出,默默選擇冷門行業。
如果做不到鼓掌就算了,但也請不要嘲諷他們。
你努力追逐金幣的時候,同樣也有人會選擇仰望星空,你覺得錢越多越好,有的人覺得日子吃飽穿暖就好,二者本沒有對錯。
當別人沒有嫌棄你身上有虛榮的銅臭味時,你也不要嘲笑仰望星空的人不切實際。
行業不分高低貴賤,窮人家的孩子也可以去寫詩。
參考資料:
人物丨張彌曼:只屬於極少數人的夜晚
知識比金錢永恆
窮人家的孩子也有權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