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中國古代守着西伯利亞幾千年都沒有將其納入版圖!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經典

(圖)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Siberia)是俄羅斯境內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地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面積1276萬平方千米,比整個歐洲的面積還大,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羅斯境內。但是,現在的歷史研究表明,中國人在西伯利亞的活動要遠遠早於俄羅斯,歷代王朝也從不缺乏冒險和開拓精神。從地理位置上講,當俄羅斯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的時候,西伯利亞從距離上看顯然更接近中國。可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守着西比利亞幾千年都沒有將其納入版圖,反而是後來居上的老毛子僅僅用了一個多世紀就將它收入囊中了呢?
不是誰都叫蘇武
西伯利亞面積雖大,但實際上只有南部一些地區適合人類生活居住,這些地區僅佔整個西伯利亞面積的15?而其廣大的中部、北部地區,別説人類,就連很多耐寒動植物都生存不了。我們知道,歷史上生活在中國最北部的主要是彪悍的遊牧民族,他們進入到西伯利亞腹地的記載少得可憐,這一方面是史料缺乏,另一方面也足以反映出西伯利亞的環境實在太不怎麼樣。對中國歷史影響較深的如匈奴、鮮卑、契丹等民族,一般是生活在西伯利亞以南的蒙古高原。而即便是這一地區,在以農耕立國的中原王朝看來,那裏土不可耕、地不可守,也就是能養個牛羊,即便佔據了又有什麼用?對蒙古高原尚且是這番態度,那麼對比蒙古高原還要靠北的西伯利亞不感興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且,中國古代人在西伯利亞也無法站穩腳跟。清宮戲看得多了,一般都會知道清代時發配內地犯人會將其遷至吉林的寧古塔。可見在那時,吉林就已經被認為是難以存活的苦寒之地了,更不用説西伯利亞了。首先從衣物上看,明朝中期棉花的種植在中國被普及之前,在沒有棉衣棉褲的情況下,到西伯利亞去,靠什麼來抵禦嚴寒?即便是把絲、麻、綢裹得跟熊貓一樣,十層單也不如一層棉啊,靠穿幾層單衣如何度過西伯利亞漫長的冬季?穿全套獸皮衣服是可以,但那東西有幾個人穿得起?在人均一個月才能吃到1斤肉且沒有蛋奶供應的古代,每天就靠乾糧獲取的那點熱量和營養,使人們的身體素質很難適應西伯利亞的氣候和環境,畢竟不是誰的名字都叫蘇武。
(圖)蘇武牧羊,王興家(繪)
囚犯變拓荒者
因此,雖然西伯利亞很大,但連和它最近的中國人都不願染指,別的地區的人們就更不用説了。所以,實際上幾千年來,西伯利亞一直都是個廣袤的無人區。即便當地出現一兩個比較有勢力的部族、羣落,也往往要向蒙古高原上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稱臣納貢,以求安保。蒙元帝國雖然將最北部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的國境線劃到了北冰洋邊上,但很少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基本上也是處於沒人管的狀態。等到明朝建立,乾脆不要了,清朝也是,大幅度向南收縮國境線,為的就是減少國防開銷、保護好對王朝存系最為重要的中原內地就可以了。
但就在此時,正在悄然興起的俄國卻注意到了這片烏拉爾山以東的處女地。為了獲取經濟發展所必須的原料及資本積累的需要,俄國開始有計劃地向西伯利亞地區發展。當然,老毛子也不傻,他也知道這個地方一般人沒法待。所以,他們採取的方式很特別,就是組建小規模僱傭軍向西伯利亞搞滲透,利用金錢、火槍“軟硬兼施”,挑動當地部族自相殘殺,自己從中獲利,這有點像中原王朝的“以夷制夷”政策。不過,好好的國家公民是肯定不願意去西伯利亞的,所以這些僱傭軍的組成者都是一些身負重刑的囚犯。你是願意繼續受刑罰,還是到西伯利亞冒險去?雖然地方不怎麼樣,但是誰願意失去自由?於是,大批大批的殺人犯、縱火犯、強.奸犯等社會不安定因素被俄國組織起來,加入到了拓荒的大軍之中。
1572年,沙皇授意下的斯特羅加諾夫家族組織的僱傭軍跨過烏拉爾山,進攻山脈以東的西伯汗國和庫臣汗國。雖然這支僱傭軍只有840人,但卻裝備有火槍等先進武器,加上官兵又都是亡命之徒,橫的怕不要命的,這些汗國被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後紛紛亡國。此後,一批又一批“流氓探險隊”被派到了西伯利亞,到1636年,成功抵達太平洋邊上的鄂霍茨克海,完成了貫穿西伯利亞的“偉大”壯舉。
吃人的“羅剎”
當然,即便悍勇的毛熊們在當時也無法深入西伯利亞北方。但貫穿西伯利亞之後,他們在該地區南部劃了一條線,將其從中國北方遊牧民族活動區分割了出去,這就為以後獨佔西伯利亞埋下了伏筆。
進入西伯利亞,讓毛熊獲得了該地豐富的礦藏、木材、藥材和動物毛皮,為其本國的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料和資本。正因如此,嚐到了甜頭的俄羅斯開始在西伯利亞建立起了一系列商站,通過,毛皮、木材等生意巧取豪奪,讓該地各部族紛紛前來歸附,進而取得對他們的管理權。但是,除了為了不坐牢而心甘情願玩命的囚犯外,那時真正的俄羅斯人進入到西伯利亞的很少很少。大量人口的遷入,是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完成以後的事情了。
隨着俄國對西伯利亞的開發進一步深入,毛熊們又開始將目標轉移到了臨近西伯利亞的中國東北地區。東北可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故而統治階層對該地區的國土防禦十分重視,幾次擊退了俄軍的侵擾。但是,由於滿蒙漢八旗主力悉數入關進攻南明政權和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東北地區的清軍兵力甚為有限。所以,清軍不可能對東北各地都兼顧得到,一旦清軍撤走,俄軍立馬捲土重來。毛熊在東北無惡不作,沒有糧食吃了,他們便吃死去的戰友和被殺死的中國百姓的屍體。吃人的場景嚇壞了清軍和百姓,由於佛教中管吃人的惡鬼叫羅剎,所以大家便稱俄國為“羅剎國”,俄國人為“羅剎鬼”。後來近代俄國在中國建立的東正教教堂,也被百姓們稱為“羅剎廟”。
(圖)東正教教堂內部
雅克薩之戰與《尼布楚條約》
等到康熙帝繼位,先後平定了三藩之亂、收復了台.灣,經濟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清朝國力蒸蒸日上。在這種情況下,康熙決定給不聽話的毛熊們一個教訓,於是先後兩次下令清軍進攻佔據東北雅克薩城(今黑龍江主航道以北的俄羅斯阿爾巴津諾)的俄軍。1685年6月,由都統彭春率領的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雅克薩三天之後,城中的俄軍不支, 俄國的“阿爾巴津督軍”托爾布津乞降,保證將“不再來犯”。因此清軍主帥彭春允許殘餘的俄軍攜帶個人財物離開雅克薩,並提供了必需的馬匹和食物將其送至額爾古納河口。清軍焚燬木製的雅克薩堡壘後也退往黑龍江城(今璦琿)。俄軍殘部狼狽回到了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
但是在得知清軍班師之後,毛熊故技重施,背信棄義的托爾布津立即再次率兵入侵黑龍江流域,於8月27日悍然重佔雅克薩,這時距離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結束還不足兩個月。於是,1686年夏,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再次出兵雅克薩,並在攻城的第4天的戰鬥中擊斃敵酋托爾布津。但清軍受阻於俄軍新建的雅克薩城堡之下,只得轉入長圍久困。從1686年8月起,在低達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清軍圍困雅克薩長達10個月,直到1687年5月16日,中俄雙方即將開始簽訂《尼布楚條約》前的漫長邊界談判,清軍逐漸從雅克薩撤軍,第二次雅克薩之戰宣告結束。
隨後,清、俄兩國開始談判,簽訂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該條約明確劃分了兩國邊界: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再向東直到大海,這一線以南屬於中國,以北屬於俄國;西邊以額爾古納河為界,以南為中國,以北屬於俄羅斯。儘管《尼布楚條約》是兩國之間的平等條約,與後來的《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完全不是一個性質,但從實際情況上看,憑藉該條約,毛熊反而多得到了十餘萬平方公里的新領土,等於是清朝在戰場取勝的有利形勢下反而在談判桌上做出了重大讓步,也正式放棄了對西伯利亞地區的領土要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一是當時清朝對這些苦寒之地也不感冒,有它不多沒它不少;二是此時準噶爾部正嚴重威脅着清朝西北地區的穩定,為了對準噶爾作戰,清朝希望儘早結束與俄國的敵對,避免陷入兩線作戰。從軍事上講,由於當時清朝已經把統治重心轉移到關內,而且嚴禁內地人出關,關外沒有足夠的力量守衞廣大的外興安嶺以北之地。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一次出兵3000千,另一次只有2100,大部分人馬還都是從關內調集的。而且出動這麼點兵,在後勤補給上就已經吃不消了。在這種情況下,清朝自然不願為不屬於國家核心地區的地方耗費太多國力,因而也就不再對西伯利亞提什麼主權不主權了。
時過境遷,隨着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昔日的苦寒之地已經能夠通過人類的後天改造變得能夠生活居住。如今中華版圖的每一寸土地,都是960萬平方公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多麼偏僻荒涼的土地,我們也決不放棄這些地區的主權,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負責,更是對未來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