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早期形式 “彈棋”的來歷
編者按:象棋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它是大家休閒養生所必備的一項娛樂活動。象棋最早的形式叫彈棋,大家知道它的來歷嗎?那麼,跟隨小編來看下吧!
彈棋是象棋的早期形式之一。彈棋所用棋局,根據魏文帝《彈棋賦》所描繪:“局則荊山妙聯,發藻揚睬,豐腹高隆,憚根四頹,平如砒碉,滑若柔夷。”即是説,棋局採用華美的聯玉料精工做成。
正方形,局中心高隆,四周平如砥礪,光彩映人。至於所用棋子,一般用“玄木北幹,素樹西枝。等木質精製而成。
彈棋的玩法,按照晉人徐廣《彈棋經》的記載,是“二人對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也就是説以自己的棋子擊彈對方的棋子。但具體的對局方法,由於文獻記載厥如,還不是太清楚。
唐代,是我國古代彈棋史上發展的一個高峯。這種靠技巧取勝的棋類遊戲,不斷成為文人吟詠的對象,杜甫、白居易、李賀、王涯、韋應物等均有詩作。
王涯《宮詞》中的“向晚移燈上銀擎,叢叢綠鬃坐彈棋”,正是對在唐代廣泛流行的彈棋的絕好描繪。
北宋時的沈括曾看過一卷《彈棋譜》,他認為此譜“蓋唐人所為”,反映了唐代彈棋盛行的面貌,尤其是讀書人,對彈棋的喜愛已成了他們休閒時的主要娛樂。
柳宗元《彈棋序》中説:“房生直温與予二弟遊,皆好學,予病其確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因而教他們玩彈棋遊戲。正是由於彈棋的如此盛行,使得唐代彈棋高手輩出,不減漢魏時代。
《天中記》日:“唐順宗在春宮日,甚好彈棋,時有吉達、高絨、崔同、楊同願之徒悉為名手。”李欣的《彈棋歌》亦云:“崔侯善彈棋,巧妙盡於此……坐中齊聲稱絕藝。”由此可見,唐代彈棋的水已有相當高度。
唐代的彈棋,在棋型、佈局和行棋步驟等方面,基本上因襲漢魏舊式,但也出現了一定的變革。棋局的形制,據唐代盧渝《彈棋賦》所述,為“下方廠以法地,上圓高以象天。
起而能伏,危而不懸,四隅成舉,四達無偏,居中謂之豐腹,在末渭之緣邊。”其棋局中間為圓頂,象徵着天,局的四邊代表地,與我國古代人認為天圓地方的觀念相適應。這樣增加了彈棋的複雜性,因而在遊戲方法上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上述唐代彈棋局末能留下實物或圖式,但是我們從當時傳入日本,經過變化,盤式由四面變為兩面的彈棋局,約略可以窺知唐代彈棋局的形制。
唐代的棋子仍系木製或象牙雕刻而成。但棋子的數量已增至24枚,二人對局,每人12枚。上引日本彈棋局,每邊設局道12條,可能就是用棋子24枚的彈棋。
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作《彈棋序》對24子彈棋進行了解釋:“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貿曰上,賤曰下,鹹自第一至十二”。每一方的12枚棋子中,又分貴賤子各6枚。玩時,大約是以一方的棋子擊對方的棋子。
柳文接着又寫道:“下者二乃敵一,用朱、墨以別焉……既而抵戲者二人,則視其賤者而賤之,貴者而貴之。其使之擊觸也,必先賤者,不得已而使貴者”。
在24子中一半是紅色,即所説的“貴子”,一半是黑色,即所説的“賤子”。玩棋的人都應先以賤子去擊觸對方的子,不得已才用貴子。唐以前的彈棋沒有貴賤之別,上下之分,入唐以後,小小的彈棋竟成了一龐大的等級社會的縮影。
早起象棋形態之 六博
六博是我國最早的象棋形態。在秦、漢時期六博得到廣泛的傳播。上至貴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樂於此道,成為宮廷和民間喜聞樂見的棋戲之一,並出現了一些與六博相關的有趣故事。
《説苑.正諫篇》記載秦初人嫪毐(音laoai)被封為長信候後,以太上裏自居。在秦王嬴政行冠禮的宴會上,設六博助興,博戲中醪毐管不住自己那三寸舌頭,口出狂言,結果是落得滿門抄斬。
漢代景帝時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其中也不能説沒有六博的因素。景帝為太子時就喜好六博,一次同吳王劉濞的兒子博戲時發生口角,竟提起博局砸向吳太子,造出了一場命案。
從此劉濞懷恨在心。到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劉濞終於聯合楚、趙諸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叛亂。這些事件,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上層士公貴族好為六博的風尚。
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曾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許博昌,安陵人也,善陸博,塞嬰好之,常與居處。”其間。許博昌創編了一套六博棋的棋術口訣,使得“三輔兒童皆誦之”。
後來,“又作《六博經》一篇,今傳世之”。這裏向我們展示了當時民間對博戲的喜好,以至連京師周圍的小孩子都能順口而歌六博訣。而《六博經》的出現,則是漢代六博遊戲發展的又一顯證。
漢代還出現了一些專以博戲為業的人,這些人被稱為“博徒”。如《後漢書.許升婁傳》就稱“(吳許)升,少為博徒,不理操行,《鹽鐵論.授時》亦言當時“博戲馳逐之徒,皆富人子弟”。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以致出現了因“好玩博弈”而達到“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的地步。
六博最初是一種帶有比賽性質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賭博手段。在中國,隨着六博賭博化趨勢的加強,在博法上原先六籌得勝的計算容量,已遠遠滿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
人們的注意力及勝負判斷已主要集中在擲箸(即擲採)這一步驟上,僥倖心理與求財動機如影隨形,“博”與“賭”漸漸沾合結為一體。這樣一來,失去了大眾化的六博在漢代以後逐漸呈衰勢,進入晉代後便銷聲匿跡了。
在國外,隨着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闢,六博戲也傳了出去。東晉、十六國時已傳至印度。不過,在隋唐以後,傳至國外的六博戲也逐漸地消失了。
總結:中國象棋是比較能考驗下棋人的頭腦的,看似簡單,可能走錯一步,就毀了一盤棋。這類靠技巧取勝的遊戲,恐怕也只能在遊戲中積累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