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説起五丈原,相信瞭解三國曆史中諸葛亮的朋友們覺得不會陌生了。在公元234年期間,諸葛亮率軍最後一次北伐,最終因為勞累過度成疾就死在了五丈原,這也使得五丈原這個地方被很多人所知曉。可是,五丈原到底是在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什麼會被困在這裏,既不能前進,也願不後退,最終只能心力憔悴的含恨而死呢?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一、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長安城坐落在關中平原上,北邊是黃土高原,南邊是秦嶺,中間又有渭水橫穿而過,形成了一個''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八百里秦川。因此,在長安的南側環繞着許多地勢高聳的山原,比如白鹿原、鴻固原、樂遊原、五丈原等等。

從蜀國的漢中到魏國的長安,中間隔着一條綿長的秦嶺山脈。想要從漢中穿過秦嶺到達長安,自古以來只有4條路線可以選擇,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這4條道路雖然都可以直達關中,但由於要穿越秦嶺,所以每一條都是崎嶇兇險,非常難以行軍。而我們今天所説的五丈原,正好就是位於褒斜道(又稱斜谷)的最北側的出口位置。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五丈原坐落在秦嶺以北的山麓地帶,它的北邊就是橫貫關中平原的渭河,東邊則是渭河的一條支流——石頭河。所以,五丈原恰恰處於斜谷的出口位置,並且被南邊的秦嶺、北邊的渭水和東邊的石頭河三面環繞,形成了一個軍事上的封閉空間。

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正是從關中出發,兵出斜谷,最終抵達了五丈原這個地方。實際上,從五丈原到長安城只有200多里地的距離,當時諸葛亮屯兵在這裏,距離他心心念念想要攻克的長安城已經非常的近了。

那麼,這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為什麼要走斜谷這條路線呢?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二、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説起諸葛亮的北伐,我們通常會説他''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只進行了5次北伐,其中只有三次走的是祁山方向,另外兩次中,一次是走的陳倉道,一次是走的斜谷。

所謂的祁山方向,實際上是避開秦嶺的四條崎嶇山道,從祁山古道轉一個大彎,然後從隴西方向自西向東進入關中平原。從地圖可以看出,這樣行軍雖然繞了一個大大的遠路,但是卻避開了秦嶺4條崎嶇的山道,利於大軍的行進和後方糧草的補給。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沒有走祁山,而是選擇了兵出斜谷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1.曹魏方面已經加強了祁山方向的戒備;

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從祁山繞道。他在繞道的同時,還安排趙雲率領一支部隊從斜谷進軍,讓曹魏誤以為這是蜀軍的主力。而實際上諸葛亮卻聲東擊西的出現在了祁山附近,把曹魏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只可惜,由於馬謖大意失街亭,使得蜀軍失去了鉗制曹魏援軍的戰略要地,曹魏援軍源源不斷的趕來,迫使諸葛亮只能前功盡棄的退回了漢中。

從這次北伐之後,曹魏一方就加大了隴西地區的戰略防守力量,並且牢牢把守住了街亭這個隘口。因此,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仍然從祁山出兵,卻完全沒有討到太大的便宜。公元234年,已經53歲的諸葛亮自知時日無多,因此抱定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決心,所以選擇了從斜谷出兵。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2.這一次出征,諸葛亮做了充分的戰略準備

從斜谷出兵最大的短板在於糧草的運輸和補給,由於秦嶺山路的崎嶇,靠馬車車輪行進的運糧部隊很難高效的通過。

面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進行了充足的準備。一方面,他在漢中一帶實施大規模的勸農政策,鼓勵百姓耕種;另一方面,他在斜谷沿線修造了很多糧倉,進行糧草的儲備。同時,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也就是一種通過人力推動的木質機械結構,可以實現在山路中的糧草運輸。

這些所有的舉措,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那就是從斜谷出兵,在確保後方有充足的糧草供應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抵達關中平原,對曹魏實施軍事威脅。為了這次北伐,諸葛亮足足籌備了三年的時間,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北伐都準備充分。可以看出,他想利用自己最後的生命時光,為蜀國爭取最大的戰略優勢。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三、蜀軍為什麼會停駐在五丈原上?

那麼,既然諸葛亮準備的如此充分,為什麼還會一出斜谷就停滯在了五丈原這個地方呢?原因也包含兩點:

首先還是跟五丈原的地理位置有關。 我們剛才説了,五丈原的這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它背靠秦嶺,北面是渭水,東面是石頭河,處於一個被山川河流包圍的地理空間上。諸葛亮想要向東攻打長安,就必須要設法渡過河流。

而此時,魏國一方的司馬懿早已在渭水沿岸紮下了長長的營壘,以逸待勞的等待蜀軍的到來。同時,他還嚴防諸葛亮偷偷繞道渡河,所以安排大將郭淮沿渭河北岸機動防守,日夜巡視。可以看出,諸葛亮一進關中就遇到了魏軍的迎面攔截,雙方沿着渭河一帶相互對峙,一時之間無法決出勝負。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只能選擇在五丈原駐軍。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司馬懿的防守策略。司馬懿精準的分析到蜀軍最大的弱點就是糧草問題和諸葛亮的健康問題,因此時間拖得越久,對蜀軍就越不利。基於此,司馬懿採取了''堅壁拒守''的戰術策略,不管諸葛亮怎麼挑釁,他就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為了激對手出戰,甚至還給司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藉此譏諷他是個膽小懦弱的婦人。但即便是這種方式,司馬懿仍然無動於衷。

可以想象,當時的諸葛亮陷入了一種進退兩難窘境。他想要向前行軍,卻遭到了司馬懿的攔截;他想和司馬懿決一死戰,而對方又堅守不出;假如繞過司馬懿的營壘偷偷渡河,又會在半渡之時遭遇郭淮的截擊。

所以我們現在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五丈原成為了諸葛亮最終的受困之地,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恰恰是由於這裏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司馬懿''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戰略,導致了他最終無法前進半步的困境。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四、既然無法前進,諸葛亮為何不選擇退兵

説到這裏,有人或許會問了,諸葛亮既然無法前進,他的身體又每況愈下,為什麼不選擇退兵呢?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分析一下諸葛亮當時的心態。在這次出兵之前,諸葛亮已經發起了四次北伐,全部都無功而返。在第五次北伐前,他做了充分的準備,就是為了利用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在和魏國的戰爭中佔到一些便宜,儘量為蜀漢爭取領土和戰略上的優勢。現在,他又一次出師未捷,面對時間不多的餘生,當然心有不甘,不願意就此退兵。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打魏國呢?雙方和平相處不好嗎?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關於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曾經表達過自己的心跡,他認為,蜀國只有一州之地,想要和坐擁九個州土地的魏國抗衡,就必須儘快北伐,盡最大可能佔據領土上的優勢。否則的話,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和蜀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將拉得更大,蜀國的滅亡將會是遲早的事情。

諸葛亮曾説:''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意思是説:我現在伐魏,是以弱對強,勝算不高。但如果不進行北伐,蜀國遲早也要滅亡。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集中力量對魏國發起一次進攻,爭取獲勝換回一些優勢。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這句話總體概括了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他打出來''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旗號,以一種近似窮兵黷武的方式連年對曹魏發起北伐,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因為他心裏很清楚,如果他死了,蜀漢將沒有人再可以和魏國周旋,到時候只能面臨滅亡的結局。

所以,53歲的諸葛亮受困於五丈原上,雖然無法向前行軍,卻始終不甘心撤兵。他寧肯選擇派士兵在五丈原上屯田開墾,以此來減少後方軍糧的損耗,也始終要和司馬懿對峙下去。

最終,在234年的八月,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上。而此時,他已經在這裏和曹魏對峙了長達一百多天的時間。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結束語:

在《三國演義》的第113回中,當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時,羅貫中題寫了這樣的一句詩:

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的確,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在和命鬥,和天鬥,和一種早已註定了的結局鬥。他以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精神,踐行着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然而,歷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蜀國和魏國的實力畢竟懸殊,天下統一的大勢也不由人力可以阻擋。即便他有經天緯地的雄才大略,也無法扭轉歷史車輪的走向。只能留下了一句“悠悠蒼天,何薄於我”的慨嘆,永遠的迴盪於五丈原的山川之中。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4 字。

轉載請註明: 五丈原在現在的什麼地方?諸葛亮為何死在五丈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