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本科如何念好新工科建設“三字經”

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曉陽

張藝瀝是南通理工學院創客空間社團的首屆團長,大一進校初期就和同學一起創建了創客空間社團,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帶領同學一起參加各種大學生科技競賽,從操控檢修無人機到設計製作水下機器人,他對電氣控制、機械設計製造、計算機科學等專業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今年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他卻憑藉出色的表現被上汽錄用。“學校一系列競賽的鍛鍊,使我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鍛鍊了我的創新能力。”張藝瀝説。

作為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南通理工學院一直在探索:新工科改革怎樣念好需求、過程、實踐的“三字經”?如何使新工科建設成為學校推動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動機和聯動器?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重需求:一手託兩家,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

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大賽3D打印項目一等獎,省部級CAD競賽一等獎,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件……“説實話,這些榮譽得益於學校的項目化培養。”張昊説。

張昊是南通理工學院“新工科”課堂的“嚐鮮者”,是全校第一個“新工科”人才培養平台——“3D打印技術強化班”的學生。與傳統班級培養模式不同,項目強化班是按照企業特定需求設定培養目標,利用課餘和節假日時間以“小灶”形式開展教學,努力將學生向企業急需人才的就業崗位引導,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學的知識有什麼用。

像“3D打印技術強化班”這樣的“新工科”課堂,南通理工學院還有14個。南通理工學院項目強化班是立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打造新興人才培養的實戰平台,有利於形成教學優勢、師資隊伍優勢,實現資源共享,推動“新工科”建設和激活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整體動力。

“以需求為導向,學校就要做好‘一手託兩家’的工作,一邊是學生培養,一邊是企業需求。”南通理工學院副校長吳國慶這樣形容項目強化班培養計劃。

教師隊伍是項目強化班人才培養的關鍵問題。南通理工學院實施企業學業“雙導師”制,學業老師被派到企業參與技術改造、項目設計和產品研發,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優秀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則聘為兼職教師,走進課堂為學生上課,打造了一支實踐技能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在“新工科”課堂的帶動下,學校的3D打印技術、智能機器人、智能製造、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新工科”項目已開花結果。

  全過程:教、學、賽相長,讓學生知道怎麼學

“這是我們創新團隊研發的‘光纖自動剪切設備’,這是‘多功能焊接考評工裝’,這是‘農作物遠程處理系統’。”在實驗室內,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1706班李志剛同學如數家珍般地向記者介紹一件件從自己手中創造出來的作品。如今,這名95後年輕人所在的“紫琅工控”團隊已成功授權受理發明專利22項,在各類大學生技能大賽中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等36個團體獎。

“憋着一股氣,逢賽必上,有獎必爭”是“紫琅工控”團隊的追求。課堂外,團隊成員扎進實驗室中,對着數據手冊反覆研究單片機和各種元器件。有時,為了完成一項調試經常會熬到深夜,會為了一個小細節而不厭其煩地檢驗數百次,直到找到問題的根源。團隊指導老師林盛昌表示:“這些學生通過積極參加校內外各項比賽,拓展了眼界,彌補了不足,能更精準地判斷行業、技術的發展方向。”

“‘新工科’的‘新’就是要培養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經濟發展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南通理工學院副校長李晏墅告訴記者,學校致力於開展“以能力為本”的“競賽育人工程”,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做到人人蔘加競賽,個個重視能力培養,讓學生與市場需求貼得更近,與應用創新貼得更近。

為激勵人人蔘與競賽,南通理工學院圍繞學科競賽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等,根據賽程設置及時調整更新教學內容,並貫穿於整個實踐教學階段。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4個學科競賽學分,納入畢業條件,規定每位學生必須獲得4個學科競賽學分方能畢業。

近3年來,南通理工學院學生在挑戰杯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等36項高水平省級及以上學科專業競賽中斬獲各類大獎,獲獎總數達1365人次。

  強實踐:畢業設計真題真做,讓學生知道如何學以致用

“我的畢業設計是從以集裝箱為靈感,引申出集裝箱堆疊設計,最終抽象化處理,提取模塊化設計理念。”在實習期間,環境設計專業畢業生張晗雪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運用“城市像素”的理念為琢邑(上海)創意設計有限公司解決了集裝箱在景觀設計中模塊化運用手法的問題,成果得到了企業技術負責人的高度肯定。這一設計將有望運用到江陰臨港新城“集裝箱碼頭”公園設計項目中。

“面向實際問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注重以應用為要。”南通理工學院校長、黨委書記王寶根告訴記者,過去的畢業設計基本上是由指導老師事先擬定好題目,學生憑空想象,很難與企業實際狀態有效對接。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則是鼓勵學生深入實習單位蒐集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的論文選題,結合生產經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提出、分析、研究、解決現實問題。“課堂與工作的無縫對接,使學生練就瞭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也逐漸培養出一種企業家精神。”

南通理工學院在指導教師、實習經費、科研設備和實訓場地等方面提供保障,讓學生無後顧之憂,能夠專心“真題真做”。在良好的保障條件下,汽車工程學院畢業生對燃料電池電堆進行振動分析,為燃料電池性能檢測、認證提供新的測試方案;新能源專業畢業生為企業生產中的濕法刻蝕工藝進行設計優化,提升了電池片產品的合格率和質量;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生對某空壓機關鍵零件方缸體進行設計和研究,為企業解決了產品質量穩定性問題……一位位畢業生以產業鏈相關專業為聚合,出色地完成了各道“真題”。這引起了企業的極大興趣,很多企業已經點名邀請學生到企業開展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世界變化太快了,許多產業正在被顛覆。你教的學生就要適應變化的未來世界。”在南通理工學院董事長陳明宇看來,這就是應用型本科探路“新工科”的核心。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12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2 字。

轉載請註明: 應用型本科如何念好新工科建設“三字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