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兒所裏患兒的“男媽媽”
本報記者 劉歡
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醫生劉超在工作中。本報記者 胡鐵湘攝
清晨,首都兒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兒)外科監護病房裏,監護儀器的滴答聲,嬰兒的啼哭聲,揪着劉超的心。
病房裏的孩子們,因為不同的原因,一出生就離開媽媽,住進了監護病房,劉超和同事,就是他們的“男媽媽”。
劉超,是首兒所普通(新生兒)外科醫生,一大早,他就來查房。“患兒呼吸機的波形有點兒不太對……”劉超停在一個暖箱前。暖箱裏,一個剛剛出生兩天的小傢伙安靜地躺着,身上連接着各種長長的管路。小傢伙患了先天性食道閉鎖,剛剛做完手術,只能靠呼吸機維持呼吸。劉超拿過一支注射器,小心翼翼地重複着抽氣、打氣的動作,調整氣管插管的球囊鬆緊……
先天性食道閉鎖,意味着孩子一出生就無法進食,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會死於肺部炎症和嚴重失水。
“呼吸是這類患兒最大的問題,必須嚴密監護。”劉超叮囑着護士,“吸痰還是以清理口鼻腔為主……”
今年33歲的劉超讀研究生時學的是成人腫瘤專業,那時他沒想到自己會成為兒科醫生。如今,劉超已從業8年,是普通(新生兒)外科的“院總”(總住院醫師),“一干上兒科醫生,我就喜歡上了,看着孩子們康復,沒有比這更讓我有成就感的了。”劉超説。
“院總”每週值班“5×24小時”,國慶假期也不例外。假期剛開始,劉超就和同事們在一天之內,奔走於多家醫院,接回6個病情危重的新生兒,他自己還連着上了4台手術……
國慶假期,劉超負責的重症監護病房、新生兒監護病房和普通病房裏,一共住了60名患兒,其中重症監護病房裏的7名患兒病情最重,基本上都是食道閉鎖、肛門閉鎖和腸閉鎖等先天性畸形。守護好這些小生命,除了妙手,更需要仁心和細心。
新生兒,無法像成人一樣表達感受,他們的語言只有“哭”聲。劉超和同事們除了時刻關注患兒的呼吸、心率、血壓、血氧等指標,還要傾聽孩子們的哭聲是否有力,看看他們的臉色是否紅潤,摸一摸小肚子脹不脹……“如果一按肚子,孩子一激靈或是立刻蜷腿、皺眉,就説明可能有問題……”劉超説,照顧這些患兒,需要醫生一遍一遍地去聽、去看、去摸,不能忽視任何一點兒細微變化。
“一會兒電話通知72牀患兒的家長來醫院找我一趟……”劉超對護士説。72牀是一個患有肛門閉鎖的患兒,剛剛出生7天,短期內還無法手術,需要回家休養一段時間。劉超有些不放心,打算在寶寶出院前教家長一些應急處理操作。
“超哥,患兒家長電話!”同事喊道。劉超拿起電話,是一位患兒家長的求助。劉超安靜地聽,耐心地指點,“孩子一天排幾次便?”“有腥臭嗎?”……“行,我覺得問題不太大,先別擔心,一會兒你把照片發給我”……
過節值班,劉超早就習慣了,他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個節日是在病房裏度過的。全身心關注着患兒,自己的兩個兒子,劉超無暇陪伴。對於經常“消失”的老爸,兒子倒是很理解,劉超大兒子還曾主動要求來探望爸爸照顧的小朋友們,“我希望他們快點兒好起來。”6歲的小男孩兒認真地説。
在劉超的精心照顧下,那個食道閉鎖的患兒順利拔管,劉超長吁一口氣,“只要孩子們康復,我所有辛苦,都值得。”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