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立獨行的時代。周王室的權威隨着平王東遷和鄭莊公小霸而一落千丈,新的遊戲規則制定者———霸主登上了歷史舞台。以春秋五霸為代表的大國諸侯成為政治活動中的主角,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越國先後成為中原霸主。在春秋大國中,晉國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它採用了完全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統治模式。周王朝採用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以血緣親疏來決定政治地位的高低。諸侯國大多采用宗法制和半分封制,貴族將土地分封給諸子,通過公室和公族來管理國家。通過宗法制和分封制,周王朝建立了一個比較嚴密的統治秩序來確保它的統治,並且有效地運行了三百多年時間,直到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室的控制力降到了谷底。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晉國在春秋時期的諸侯國中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它採用了和其他國家不同的治國方法。由於經過了長達67 年的內戰,晉國公室對公族十分警惕。晉獻公時,採取了激烈的手段剪除國內的公族。當時,晉獻公初即位,國內有許多桓叔和莊伯的子孫,在曲沃代翼後成為晉國的豪門望族,時刻威脅着他的君位。晉獻公採用士蒍的計策,在公族中製造謠言,使他們互相猜忌,互相殘殺,最終一舉盡殺諸公子。晉文公即位後,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將國君的其他兒子全部送往國外。從此晉國成為沒有公族的國家,國家的治理主要依靠異姓的貴族,並最終形成六卿執政的制度,從而使晉國始終都有優秀的人才治理國家,始終能夠確保國家的競爭力,從而確保了晉國長達一百五十年的霸業。但也因為這個制度,晉國世家的勢力不斷壯大,國君漸漸不能掌控國家,最終造成了晉國的分裂和滅亡,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在晉國的幾百年歷史中,先後出現過狐氏、胥氏、郤氏、先氏、趙氏、魏氏、韓氏、欒氏、荀氏、中行氏、智氏、士(範)氏、籍氏、羊舌氏等十幾個家族,在經過長期的鬥爭後,最終只剩下了韓、趙、魏三家,他們最終瓜分了晉國,自立為諸侯,標誌着春秋時代的終結和戰國時代的到來。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從這些世家的興盛與衰亡中,我們不難得出一些經驗和教訓來警示當今。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從古至今,一個國家或者集團要想順利發展延續,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俗話“三代出貴族”和“富不過三代”都是説明這個問題的。對於晉國各世家來説,這個問題尤為生死攸關。許多曾經顯赫的家族因為沒有選好繼承人而落敗甚至滅亡,也有許多家族因為優秀的繼承人而發揚光大。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智宣子(智申)去世前,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與族人智果有過意見分歧。智宣子中意智徭,因為他聰明、英俊、能言善辯、心狠,正適合鬥爭殘酷的戰國。但智果卻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智徭有五個優點:第一,鬢髮俊美,身材長大;第二,射箭駕車,勇力過人;第三,多才多藝,集於一身;第四,善於巧辯,智力超羣;第五,意志堅定,做事果敢。但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即內心殘酷不仁。將來一定會憑着自己的特長去欺凌別人。若立他為族長,智氏宗族必定滅在他的手裏。智宣子不聽,堅持立了智徭為後。與之相反的是趙氏的做法。趙簡子(趙鞅)在擔任晉國正卿的時候,就開始未雨綢繆,考慮繼承人問題。趙伯魯是趙鞅長子,原為趙鞅所立的繼承人,而趙無恤既非趙鞅的長子,其母又賤,自己又生得其貌不揚,原來並沒有進入趙鞅的視線。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晉國是一個卿大夫主政,同時有許多貴族參與國政的國家,處理家族之間的關係是各家十分重視的問題。成功的外交可以幫助家族脱離險境,失敗的外交也會將家族推向覆滅的深淵。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趙盾是晉國曆史上第一位集軍權與執政權於一身的正卿,在他執政時期,趙氏的勢力迅速增強,但同時也與國君及欒、荀、郤等家交惡。他去世後,趙氏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與其他家族的關係,而是堅持他的政策,從而導致趙氏與晉國大部分勢力交惡,只與韓氏交好,面臨極其不利的局面。公元前583 年,趙莊姬向晉景公誣告趙氏謀反,欒、郤兩家作了不利於趙氏的偽證,晉景公發動了下宮之役,欲盡滅趙氏。關鍵時候,韓厥向晉景公求情,晉景公才留下了趙武作為趙家的繼承人,但趙氏已經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這個事件中,趙氏因為結怨太多而遭到了重創,但也因為與韓厥的較好從而為自身留下了一線生機。這説明成功的外交對一個家族生存的重要。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晉國六百年曆史中,世家更替頻繁,他們演繹的故事對於我們仍有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深刻挖掘晉國的歷史,仍是需要我們重視的事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32 字。

轉載請註明: 探究晉國世家的興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