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貞觀二年六月,即628年7月19日),上(指唐太宗)謂侍臣曰:“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對曰:“人君雖聖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
這段記錄出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歷來被視為重要的歷史教訓。但魏徵其貌不揚,在隋只是下級官員,可能都沒見過隋煬帝,他如何能知隋煬帝性格?從言辭看,用意顯豁,場面亦戲劇化,讓人很難信以為真。
在隋亡唐興中,隋朝舊臣多叛(魏徵也是其一),形成了集體妖魔化隋煬帝的心理需求,前引文字或是“人造歷史”中的一例。但初唐時,人們潑污隋煬帝,尚不提重用宦官、生活奢靡、沉迷淫樂等事,這些本是明代世風,後被小説家附會到隋煬帝身上。
法國曆史學家格魯塞稱:“楊堅的兒子楊廣是個了不起的君主,或者更準確地説,他的統治時期是一個了不起的時期。”
那麼,該怎樣評價隋煬帝呢?
隋煬帝可能確有性格偏差,但隋朝滅亡作為重大歷史事件,背後原因多樣,歸因於一人,未必準確。事實上,隋末大瘟疫也是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只是長期被史家忽略。
▌ 隋煬帝像
初唐這樣減輕農民負擔
“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於此矣。”這是《資治通鑑》所記大業六年(610年)的盛況,時隋煬帝登基僅6年。疆域之廣,達漢後400多年之極。
據史料載,隋此時墾田5585萬頃,人口4600多萬人(890萬户),遠超“貞觀之治”(杜佑《通典》稱:“國家貞觀中有户三百萬。”),直到安史之亂前,唐朝才至900萬户,墾田1430萬頃。
對於隋朝之富,唐人認識很清醒。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説:“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差異大,可能與隋苛於括户有關。括户又稱查浮客,即將隱漏不報的逃亡人口遣送回鄉,強制農業勞動。括户是皇權與民爭利,唐太宗主張“藏富於民”,括户較寬,致税收受損。
不過,李世民派兵先後戰勝東西突厥、薛延陀、吐谷渾、焉耆、高昌等,修“參天可汗道”,打通絲綢之路東線。商道一通,財富自來,減少了唐廷對農業税的依賴。
隋煬帝也很重視西方商道,於609年派重臣裴世矩(入唐後避李世民諱,改名裴矩)在張掖主持互市,免費為胡商提供食宿,甚至免關税,以“引致西蕃”,致“每歲委輸巨億萬計,諸蕃懾懼,朝貢相續”。
然而,615年隋煬帝出巡雁門關,被突厥的40萬大軍包圍,嚇得大哭。可見隋朝未真正掌控絲路東線,貿易規模受限。
隋煬帝為何愛揚州
隋朝更依賴農業税,為長治久安,興作遠多於唐朝。
首先,強化常平倉制度。
常平倉始於民間義倉,漢宣帝時,中央政府仿義倉,建常平倉,隋朝達於極盛。隋朝常平倉由中央投資,強令農民上繳部分收成。饑荒時,需中央下令才能開倉。可從地方申請,到中央批准,再到執行命令,耗時甚多。
據學者孟憲實鈎沉,劉武周、羅藝、張須陀等反叛,均與開倉不及時有關。唐代馬周説:“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惟在百姓苦樂。”常平倉本為利民,因管理不當,反成害民。
其次,修大運河。
漢代以降,全國經濟中心在關中,隨着大量移民進入,人多地少,饑荒頻發,隋煬帝遂開大運河。黃仁宇説:“608年可以充分地被視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年。從這年起,不僅隋煬帝統治下的每一個行省都可以從水路到達,而且到19世紀,中國任何一個統治者都離不開利用運河所建立起來的漕運制度。”
隋大運河分四段,每段耗時一年(最短才5個月),卻被小説家寫成用工“五百四十三萬餘人”,還虛構出總監工麻叔謀,專吃嬰兒,共吃“三五千人”。
其三,巡遊天下。
隋煬帝在位13年,在洛陽、長安只待了4年多,曾4次北巡、3次南巡、1次西狩、3次東征,特別是長駐揚州(5年左右),被視為耽於享樂。其實這些巡遊多有政治、軍事目的。隋煬帝刻意遠離關隴貴族盤踞的關中,對提振江南,使其成為新的經濟中心,意義深遠。
科技讓隋朝富裕
隋朝集權度高,國家能力空前強大,科技水平亦超前朝,這也是富裕的一個原因。
據學者韓隆福研究,隋朝造橋技術高超,趙州橋首創“敞肩拱”技術,比歐洲早1000多年,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評為“國際歷史土木工程里程碑”。
▌ 《十宮詞圖冊·隋宮》,(清)冷枚
在湖北當陽玉泉寺,仍存隋煬帝時鑄造的鐵鍋,是中國最古老的鐵鍋,重450多公斤(銘文稱用鐵三千斤),明譚元春説:“念唐以後之古人,後此鑊生,先此鑊朽。”可見冶煉技術之卓越。隋朝還在“陶瓷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隋朝曾有當時全世界最好的歷法——劉焯編制的《皇極曆》。地球繞太陽一週是一年,但每年冬至點略西移,71年零8個月差一度,劉焯算出的是75年,當時西方曆法是100年。《皇極曆》未頒行,但對唐宋曆法影響深遠。
隋煬帝重視教育,提出“君民建國,教學為先”。隋最早開科舉,建成世界上最早的醫科學校——太醫署。在國子監中,設有算學博士。
可再富再強,也難堵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
隋朝由盛轉衰,源於徵遼東失敗。遼東本漢朝故土,後被渤海高氏佔據,對中原構成巨大威脅,隋煬帝、唐太宗均三徵,足證其戰略地位。
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首次徵遼東,集中113萬士兵、民工200多萬,分24軍,每天發一支,相距40裏,總長達960裏,前軍已至遼陽前線,後軍還沒出山海關。
唐代最多時僅有60多萬府兵,隋朝應相差不多,而渤海高氏總兵力不足30萬。
父子都是不聽勸的主
隋煬帝為何擺出這麼一個怪陣?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北巡,元壽曾建議:“請分為二十四軍,日別遣一軍發,相去三十里,旗幟相望,鉦鼓相聞,首尾相隔,千里不絕,此亦出師之盛者也。”
隋煬帝採納後,諸部胡人果然驚恐,爭獻牛羊駝馬。突厥啓民可汗上表,稱願率全部落變服式,一如華夏。
徵遼東時,隋煬帝故技重施,怕士兵魯莽,在24軍中均設受降使,“不受大將節制”。名將段文振提醒:“夷狄詐,深須防擬。”隋煬帝不聽,因段文振是鮮卑段部人。
楊堅的父親曾受賜鮮卑姓普六茹,楊堅有鮮卑名,叫那羅延,他的妻子獨孤伽羅也是鮮卑人。篡位後,楊堅為拉攏關隴貴族,冒籍弘農楊氏,刻意與鮮卑保持距離。
隋煬帝上位後,不滿勳貴把持朝政,於大業三年(607年)行新法,百官不再循年資提拔,改用考核德行功績,與官僚羣體關係變得緊張。他對虞世南説:“我性不欲人諫。若位望通顯而來諫我,以求當世之名者,彌所不耐。”
這算楊家的家風,隋文帝楊堅也“性多忌刻,不納諫爭”。
楊堅懼內,妻子去世後,縱慾無度,不出2年便病倒,後悔説:“使皇后在,吾不及此。”楊堅四月患病,七月病危,非暴斃,更非隋煬帝所弒。
隋文帝死後,妃子被隋煬帝收入後宮。隋煬帝哥哥楊勇被賜死後,妻子也被收入後宮,這是遊牧部落的收繼婚(女性在丈夫死後,改嫁夫家其他男性,親子除外)習俗,後被當成荒淫無道的證據。
隋軍為何慘敗?
雖有戰略失誤,但隋軍名將如雲,兵力充足,為何會慘敗?
《上帝的跳蚤》的作者王哲認為,毀滅隋軍的真兇可能是鼠疫。在醫學史上,發生過三次全球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在公元542至710年間,持續170年,最嚴重時,每天5000至7000人喪生,被稱為查士丁尼大鼠疫。此次鼠疫源於埃及,一路經地中海傳到君士坦丁堡,再至敍利亞等地;一路從海路傳到羅馬,再遍及歐洲大陸和愛爾蘭島。
這兩條路線都能到達隋朝。
先説陸路。大業期間,隋與西域40餘國有往來,達於西海(即地中海),直通拂林國(可能是東羅馬,也可能是今敍利亞,都屬疫區)。在太原的隋代虞弘墓中,DNA檢測發現,墓主有歐洲血統。
再説海路。隋煬帝主張“無隔華夷”,海路直通赤土(今屬馬來半島)、安南(今屬越南)、日本等,漢代萌芽的海上絲綢之路,隋朝時已成固定航線,來自西亞疫區的商人可至廣州、泉州。
此外,從遼東到歐洲的烏克蘭,萬里草原相通,鼠類繁多,也可能成為鼠疫的傳播通道。
生於西魏、歷經隋朝的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曾記瘟病陰陽毒,表現為“頭重頸直,皮肉痹,結核隱起”,與鼠疫極相似。
還有一個旁證,首次徵遼東遇挫後,據《隋書·食貨志》載:“遼東覆敗,死者數十萬。因屬疫疾,山東尤甚。”這次瘟疫遍及山東(今河北一帶)、河南(今黃河以南),是徵遼士兵、民工的主要提供地,很可能是從遼東回來的人引發鼠疫流行。
編著醫書比唐代多得多
一般來説,傳染病在流行初期病死率最高,隨着部分人體形成抗體,病死率、傳播率等會下降。鼠疫從疫源區傳入隋,歷60多年,為何破壞力還這麼大?
一方面,可能與徵用士兵、民工數量太多有關,多人密集行軍、居住,一旦發生疫情,很難應對。
另一方面,開通大運河後,人口流動速度加快,且南北有温差,旅行者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所乘。
隋煬帝非常重視醫學,他親自下令,醫學博士巢元方編成中國第一部病理學專著《諸病源候論》,昝殷撰著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產寶》。隋朝還完成了《四海類聚方》2600卷,全面總結古代醫方。隋祚僅38年,卻比唐代290年編成的醫書多146部721卷。
隋朝還大量吸收印度醫學的成果,但傳統醫學對傳染病的認識不足。隋太醫署中常設咒禁博士一人,以誦梵文驅疫。隋醫喜灸,認為“待要安,三里常不幹”,即經常在足三里穴上灸起幾個膿包,據説可防病。隋醫開始提倡體育鍛煉,並用藥物燻蒸來治病。
這些辦法對付普通傳染病,也許有療效,卻基本應對不了鼠疫。與唐代相比,隋代本是傳染病高發期,從統計看:漢末到三國,疫情頻度是7.6年/次,魏晉南北朝是4.6年/次,隋朝是6.17年/次,唐朝是8.83/次。再加上來自歐洲的鼠疫衝擊,隋朝之難可知。
時運不濟,隋煬帝又不能審時度勢、與民休息,導致天下板蕩、生靈塗炭,被後人加諸惡名,也是活該。(責編:沈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