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寫給9月入園的家長,建議全家一起讀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每年9月都要重新探討一遍關於孩子入園哭鬧的問題。大部分家長都會以“哭不哭”作為孩子是否適應幼兒園的標準,殊不知“哭”是孩子排解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有時候真的是哭出來就沒事了。所以在幼兒園,老師不會一味的壓制孩子的哭鬧,而是在他哭的時候抱抱他,撫撫他的後背,幫他擦掉眼淚和鼻涕,輕輕的對他説:“好了好了,沒事了,我抱着你呢。”

以家長的分離焦慮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因為家長的焦慮情緒會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孩子入園對於家長來説是一件“大事”,但是家長也要表現出“小朋友長大了要上幼兒園,就像媽媽要去上班一樣”的自然態度,不過分強調上幼兒園的重要性。有的家長還會承諾孩子如果不哭就會給予相應的獎勵,這個導向也是在告訴孩子上幼兒園不能哭,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不能對孩子這麼“慘無人道”吧。

對自己寶寶的認知,我們常説:孩子每一個不可愛的背後都有原因。我們要知道就算是彈性再好的皮筋,如果一直伸拉着,也會失去彈性最終斷掉。孩子在與家長分離的時間內就是被拉緊的狀態,回到家後就會彈回的狀態,會“加倍奉還”,這也是孩子疏解內心不良情緒的途徑之一,和在學校哭的孩子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孩子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另外回家後情緒反常的孩子一般女孩子偏多,因為女生的心智發展要早於男生,自尊、自愛、自省的能力也要優於男生,所以她們會更在意自己在羣體中的表現,以及長輩對自己的評價。比較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要求和期望比較高的家庭,孩子往往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説完孩子的情緒反應,再來説説孩子的吃喝拉撒吧。部分家長會發現一放學孩子就喊餓,而且孩子真的能夠吃下好多東西,難道孩子在幼兒園一天都沒有吃飯嗎?當然不是!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跟很多家長有過解釋,主要原因如下:

1.幼兒園飲食和家庭飲食差異太大,孩子還沒有完全適應幼兒園的飲食習慣,客觀存在食量減少的情況。

2.幼兒園晚餐時間比較早,等到孩子放學到家,也到了該再次進餐的時間點。

3.因為和家人分離了一天,孩子內心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會通過大量進食來彌補內心情感的缺失,其實也是情緒發泄的一種類型。

4.孩子通過要吃的,吸引家長對自己的關注。

但是不管是哪種原因,都可能只是暫時的現象,家長需要做的是跟老師確認孩子在學校的進餐量以及孩子平時的飯量如何(本身就能吃的孩子需要老師在分餐時多分一些)。同時要根據情況適當對孩子進行把控,不能暴飲暴食,避免晚餐時進食太多不易消化的食物。

關於飲水,在學校會有固定的飲水時間和飲水量,所以家長不用太擔心“孩子在學校是否喝水了”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每個孩子的體質不一樣,再加上生活習慣、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都發生的改變,孩子依然可能會出現“上火”的現象,需要做的是在加大孩子飲水量的同時,儘量讓孩子在家的各種習慣趨於幼兒園的標準,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孩子快速適應幼兒園生活,並減少生病的幾率。

有的孩子在家從來沒有尿褲子的情況,但是來了幼兒園之後反覆尿褲子和尿牀。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孩子本身年齡比較小,對大小便的控制能力不如成人好,在精神高度緊張和焦慮的狀況下,會暫時失去控制大小便的能力,這種情況會隨着孩子逐漸適應而減少。其二:馬桶的改變,排便方式的改變(如有的男生沒有用過立便,有的孩子是把尿,有的孩子不會自己穿脱褲子且不會主動表達)都會讓孩子對於排便這件事無所適從,導致排便不及時尿褲子。多進行技能練習就會馬上得到改善。其三:故意尿褲子,製造各種問題,吸引老師和家長的關注。不管是哪種原因,當孩子出現尿褲子的現象時,首先不能呵斥他,其次不要羞辱他或者給他施加壓力,如:“你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多丟人!”“今天你都尿褲子了,明天可別尿了啊”。然後自然的幫他更換乾淨的衣褲,並輕描淡寫的告訴他:“沒關係,換換就好了,下次再想小便了咱們早點去,或者你喊着我我陪你一起去。”儘量把尿褲子這件事淡化掉,而不是反覆強調這件事,強化他尿褲子的行為。

最後再來談談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這也是很多家長在入園的時候特殊交代的,比如“讓我們多跟聽話的孩子一塊玩”,“我們家孩子膽小,別人打我們我們也不會還手”,“我們家孩子讓老師看緊點,我怕他傷害其他小朋友”……幼兒園是個小型“社會”,在這裏會有各色各類的人,孩子都要去一一面對。在成人社會里,我們還不能保證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讓着自己,更何況孩子的世界?我們不鼓勵“被人打了就要打回去”,但我們更不鼓勵“被別人欺負了就要忍氣吞聲”。在幼兒園裏,老師交給孩子社交的兩條最重要的內容是:1.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2.學會如何自我保護。具體做法有很多,先不贅述。我個人認為,孩子和別人發生爭執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傷了別人的要知道自己要為此付出“代價”,被別人傷的要知道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自己該怎麼自我保護。我可以現在幫我的孩子挑選玩伴,幫他排除社交路上的“障礙”,可是我不能幫他排除20年後的社交障礙,孩子總歸是要在“吃了虧”後才自我成長的。(以上屬於個人見解)

如果孩子真的在幼兒園和小朋友之間發生了爭執,情況不嚴重的話,老師會先讓小朋友之間自己解決(老師關注整個過程),然後把過程告知家長。如果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後果,會先處理傷情並通知家長,所有處理方式的導向是:把對孩子的影響降到最低,不只是身體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所以請相信我們的老師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事情。我們會發現,上一秒還打得不可開交的倆孩子,下一秒手拉手去玩耍了,但是家長卻因此“反目成仇”,這是因為成人看待孩子的爭執和小朋友自己看待和朋友的爭執是不一樣的角度。所以,我們還是希望家長能夠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和處理方式,畢竟我們能陪他們的只有一段,而不是一生。

當然,關於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絕不單單隻有我提到的這幾點而已,因為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性,人與人的組合又是非常複雜和微妙的,所以當孩子出現任何情況的時候,家長先不要慌亂,先跟老師溝通一下具體情況,再分析原因,“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期待每個孩子都能走好“社會”第一步,未來,陽光更和煦,雨露更滋潤。

——陽光雨露MOCO幼兒園 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