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雄才偉略:5次親征漠北,鞏固國防;編撰《永樂大典》--世界上第一部大百科全書;任命鄭和遠下西洋,揚大明國威於四海。就其成就來説,不輸於父親太祖朱元璋。
難怪朱棣自己也不無驕傲地宣稱:
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但唯獨一件事情,卻成了朱棣一生的歷史污點。那就是凌遲3000宮女,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宮廷慘案。
誠然,幾千年歷史中,政治人物採用鐵血統治已經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例如朱棣凌遲方孝孺,並誅其十族,雖廣受詬病,但這個行為從邏輯上完全能夠説的通,最多不過給他一個暴君的帽子。
但對宮廷中的絕對弱勢羣體--宮女,採用極端殘酷的凌遲之刑,況且人數達3000名之多,這恐怕就不是一頂暴君的帽子能夠遮掩了,簡直是滅絕人寰。
可他為什麼這麼做?為了弄清楚這件事,不妨從朱棣的家事開始説起。
長陵朱棣雕像
痛失所愛
當皇子、任燕王、做皇帝,雖説朱棣也是含着金湯勺長大,卻跟一般的紈絝子弟有着本質區別。他吃過苦,也經歷過兇險,歷練中成長起來的他胸中有城府;做事有擔當;更可貴的是還重情重義。尤其對自幼青梅竹馬的伴侶仁孝文皇后徐氏。
文皇后徐氏是大明開國元勳徐達的長女,天資聰穎,温柔賢惠,喜讀詩書,被人們稱為“女諸生”,自幼便被選入宮中,以備選燕王紀的身份陪伴朱棣。因她優雅的氣質和良好的教養,深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喜愛,與朱棣更是情深愛濃。
身為燕王的朱棣,雖未必有佳麗三千,但環肥燕瘦,羣芳環繞總是不錯的。根據史書上説,與徐氏生活期間,朱棣並沒有雨露均霑,而是獨寵她一人。朱棣共有9個子女,其中有7個子女都是徐氏所生。
除了感情上的慰藉,在事業上,徐氏也給了朱棣莫大的幫助。靖難期間,李景隆大軍攻打北京,將門虎女的徐皇后出謀劃策,部署防禦,安撫將士。北京城雖是世子朱高熾總理事務,但徐皇后儼然成了幕後總指揮。
敵兵攻城,甚急。時城中守卒不支,凡部分、措置、備禦、撫綏、激厲之方,悉得其宜,城卒以全。雖事總於世子,亦多稟命於後雲。《明太宗實錄》
在冊封皇后的詔書中,朱棣評價徐氏説:
諮爾徐氏,中山武寧王徐達之女,為朕正妃,內助藩國二十餘年,朕躬行天討,無內顧之憂。
然而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徐皇后46歲便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訣別的一刻,朱棣泣不成聲,徐皇后也淚流滿面,但強打起精神,向朱棣殷殷寄語,勸他“割恩自愛”,國事為重。
痛失愛妻的朱棣指天為誓,此生永不立皇后,他真的做到了。但自此以後,朱棣在宮中性情大變,固執任性,時常躁怒不安。
仁孝文皇后徐氏畫像
血洗宮闈?
痛失摯愛徐皇后的朱棣變得性情暴燥,後宮人人自危,這是事實;此後的朱棣沒有做清教徒,又有新寵,也是事實。然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朝鮮史書《李朝實錄》,卻記載了一件竦人聽聞的無頭公案,事件的大略過程是:
朱棣後宮有一名朝鮮美女賈呂,與太監魚氏有了私情,不料被朱棣發現。這種假鳳虛凰的事情,皇宮中並不罕見,所以朱棣倒也沒打算深究。但賈呂與魚氏懼怕朱棣的閻王脾氣,竟然雙雙畏罪自殺。
出了命案,朱棣自然不能再裝聾作啞,審問之下,竟有宮女稱後宮有人要謀害皇帝。這還了得?再審,竟又有人揭發,説賈呂之所以與太監私通,是因為皇帝年齡大了,那方面不行了。
……從假鳳虛凰審成了忤逆謀反,又從忤逆謀反審成了對皇帝性能力的侮辱,至此,這個案件再也審不下去了。惱羞成怒的朱棣乾脆“一鍋端”,所有宮女,無論有辜無辜,一律凌遲。《李朝實錄》記載:
凡連坐者二千八百人,(朱棣)皆親臨剮之。
活剮近3000人,每次朱棣都親臨現場觀看,《李朝實錄》的描述繪聲繪色,朱棣惱恨之態躍然紙上。
只是,這可能嗎?
大明宮女
滿紙荒唐言,朱棣心酸淚
凌遲這一刑法最早見於遼國,在明清兩朝均不入正刑,只適用於少數犯罪。明朝《真犯雜犯死罪條例》中規定了13種判處凌遲的罪行。
就上述案件來説,如果這些宮女能夠坐實謀害皇帝的罪名,那麼判處凌遲當然沒問題。但3000名宮女一齊謀害皇帝?實在難以想象,若朱棣人緣混到這般田地,恐怕十條命也早死了。更何況歷來凌遲只針對首犯,協從最多就是斬刑。
凌遲是一個技術活,要割犯人數千刀,而使其幾天不死。這裏有一段明朝太監劉瑾凌遲時的史料記載:
例該3357刀,先十刀一歇一喝。頭一日該先剮357刀,如大指甲片,在胸膛左右起初開刀……凌遲三日。《國史舊聞》
這樣的技術,一般的劊子手根本做不到。能夠行刑的,都是世代家傳的手藝。況且歷代獲此刑罰的犯人少之又少,掌握這門手藝的人也絕不會太多。
凌遲3000人,就算每10人一組同時受刑,每組剮3天,把這些人都剮完了需要將近3年時間,其工程之浩大,超過了修建皇陵。朱棣還“皆親臨剮之”,他一定是瘋了。
《李朝實錄》中説,信息來源於被放回國的賈呂的奶媽,在遣返之前,宮中還一再警告這位奶媽不許泄漏大明宮中秘事。這個説法也有點扯,怕她泄露秘密,殺了就完了。已經剮了3000人,還在乎多一個奶媽?諒朝鮮也不會為了個奶媽與大明反目。
除了《李朝實錄》,我實在找不出第二份史料記載過這個事件,包括野史雜文,典型的孤證不立。況且當時的北京萬國來朝,有很多外國使團駐紮,可沒有一個國家有過這件事的記載。
你説保密工作做的好吧?京城天天剮人,一剮就剮好幾年,怎麼保密?3000宮女犯案,估計皇宮也空空蕩蕩了,不得招人?一下子招3000宮女,怎麼也得有個隻言片語的記載吧,大明朝可不缺舞文弄墨的“噴子”。
總之《李朝實錄》的這段記載不僅荒唐,而且無聊。用句老話來説:“咋瞎話也不會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