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經典

引言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問題困擾我們,不是大問題但卻常常縈繞在我們身邊,影響我們的生活,整理物品就是其中之一。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家乾淨整潔,而自己家哪怕一時心熱去整理了,卻很難保持。

很多成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在孩子身上當然也會存在。孩子的玩具、文具、書本到處亂放,常常丟三落四,長此以往,喜歡包辦的家長就代勞孩子,每天跟在孩子屁股後面整理收拾,邊收拾邊抱怨,但始終不把這件事交給孩子去做。

當被問及為何要代勞時,家長往往會回答,孩子還小或者有教給孩子的功夫我都做好了。

在這兩種思想的作用下,孩子理所當然地當了甩手掌櫃。

隨着時間的流逝,孩子長大了,但是獨立整理物品的能力卻一點兒也沒增長,究其原因,那就是家長的代勞,讓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

本書《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主要講解了整理物品的好處、父母的關鍵作用以及如何整理。

自我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對大人都很難,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當孩子覺得一件事情有趣時,便會樂此不疲地一直做下去,並不斷挑戰自己。

本書的很多方法會讓孩子覺得有趣,也能讓孩子自發地進行下去,進而養成獨立的整理習慣。

整理的益處

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當我們置身於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時,我們的身心感到很放鬆,而當我們處於一個雜亂無章的環境中,我們會很不自在。

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作為家長我們很有必要教孩子學會整理。

有句話是説:抽屜裏的東西和腦袋東西是一樣的。

生活中,我們煩躁時常説:心亂如麻,此時,頭腦肯定像了很多事情,剪不斷理還亂。當我們把各類複雜信息整理好,心情就會慢慢平復,同樣抽屜裏放着亂七八糟的東西,我們也會很不舒服。

因此,整理之前要先學會分類。

分類以個人習慣而定,但是也有一些系統方法。

系統化整理能讓環境井井有條,書中提到,美國的小學生,除了每人有一個帶鑰匙的小櫃子存放衣服、書包等物品,而且每年開學小朋友的家長會根據班主任要求,帶來新學期同學們需要的東西。

比如彩色蠟筆、水彩筆、剪刀和膠水等文具,這些帶到學校就不是個人私有了,而是大家共同使用,這就要求小朋友使用完這些東西要按照物品的種類認真分類。

沒有人天生會分類,當孩子們處於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就算不教孩子怎麼做,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整理物品的方法。

美國小學生系統整理的方法如下:按照種類和形狀大小準備分類箱;給箱子貼標籤,便於一目瞭然地知道里邊裝了什麼;收拾的時候不要好大喜功,一點一點來;常用的物品要放到容易拿到的地方。

通過系統方法的訓練,孩子用完就把東西放回去,東西好拿易放,就容易整理,不覺得費力。

系統的分類整理需要訓練,也需要思考。

孩子可以思考將不同的物品進行分類,把相同的物品和不同的物品分類放,一方面這種遊戲的分類很有趣,吸引孩子注意力,另外一方面也能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分類練習能夠訓練孩子的比較能力和分類能力,是培養邏輯思考的基礎。分類是整理的基礎,通過整理,就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邏輯分析能力。

分類整理可以應用到生活的點點滴滴,比如垃圾分類,孩子的玩具分類,採購的食品分類:冷藏、冷凍、保鮮等。

孩子在分類的過程中可以學到很多知識,大腦不斷得到鍛鍊。孩子在整理的過程中父母要及時的給予表揚,比如説:你幫了媽媽的大忙,真是謝謝你呀!

整理分類一方面要按照系統的方法,但是也要綜合自己的喜好、需求、使用以及方便來進行。

父母注意事項

父母是孩子的嚮導,所以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時,父母的作用極其重大。父母要記住為了將孩子培養成獨立自主的人,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收拾物品。

孩子獨立的第一步,就是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看待,當成一個家庭成員看待,鼓勵孩子參與家庭中的整理活動。

當孩子搗亂、把東西弄亂時,父母要注意言辭。不要對着孩子大喊:收拾收拾,簡直受不了了。趕緊收拾。為什麼收拾不了呢?......

父母要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並指導孩子,才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正確打開方式。父母可以給孩子做示範,並耐心講解整理方法,指導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

父母如何對孩子講話呢?作者説:讓父母學會能夠直達孩子心靈的溝通方法。

比如:不對孩子説:趕緊收拾一下,換成“放到書架上”這類包含具體指示的話。

另外也可以通過問題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主動思考。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進行頭腦風暴,試試看東西如何整理更合理,更便捷。

當孩子有主人翁意識時,整理物品就會有動力,自然也會喜歡,培養習慣就比較容易。

培養孩子的參與意識,和孩子一起整理不需要的東西,扔掉東西時,要有儀式感,否則孩子看到父母亂扔東西,會效仿而不懂得珍惜東西。

孩子的學習資料,要及時存放在不同的文件夾中,父母在旁邊輔助,當去上課時,要帶齊全,每次都齊全,會得到老師和同學的信賴,在被信賴的過程中,孩子的自信心也會與日俱增。

當孩子分類整理做的很不好時,父母不要説:這樣不行,這樣,錯了,換着方式來表達建議:我説這樣想的,你覺得怎麼樣?引導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另外也可以讓孩子説出他這樣整理的原因。

簡言之就是父母需要認真傾聽孩子,並提出問題,以引發孩子的主動思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開始行動

整理的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反覆練習。讓孩子早點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父母在其中充當着教練的角色。

父母給孩子去教授整理的方法,成為整理小達人的三部曲

1、基礎階段(1-3天)讓孩子理解整理方法。由父母來做,讓孩子在旁邊學習整理的方法。

2、進階階段(1周)讓孩子邊體驗邊學習。父母一邊示範,一邊教孩子整理方法。孩子在學習的同時嘗試自己做

3、飛躍階段(2周)讓孩子養成整理的習慣。由孩子自己整理,父母在旁邊看着孩子整理。

這期間需要父母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孩子,尤其是第三階段,父母要儘可能地抽離,但是要多花時間關注孩子。

整理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父母要保持冷靜和堅定,並制定規則,同時要強調時間點,引發孩子思考。

比如孩子不想整理房間,可以提問:如果你把房間收拾整潔,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怎麼做才能讓心情變好?

如果孩子做事,不是因為迫於父母的命令,而是通過自己的思考主動想要完成,就説明孩子的自主意識逐漸形成。

父母在指導孩子整理的時候要給予孩子提示。

  1. 把什麼東西
  2. 放什麼地方
  3. 按照什麼樣的順序
  4. 為什麼要這樣做?

另外為了防止父母講的話孩子聽不進去,也可以通過讓孩子複述的方式以及確認的方式。

一旦孩子在整理上有突破、有進步,父母要鼓勵孩子積累微小的經驗給孩子鼓勵,讓孩子有成就感,而且不要給孩子設限。

只要孩子做到了就不要吝嗇自己的對孩子的表揚,誇讚孩子,你做到了,你把整理做的非常棒,媽媽感動很開心。

得到讚揚的孩子,自信心也會增強,自然也有更足的動力去繼續下一輪的整理。

培養自信和自我認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表揚認可具有非常神奇的力量。

總結:

培養一個好的習慣需要父母的耐心指導和引導,過程中,要儘量讓整理變得更有趣生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才會願意堅持。

父母的態度和語言非常關鍵,父母是孩子的教練,不但要教給孩子方法還要監督孩子堅持下去,否則無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成長中,需要不斷變得獨立,從整理好身邊的玩具做起,逐漸養成整理的好習慣,好習慣會讓孩子更加自律、自信、得體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