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萬的畢業生,何去何從?
2020年的畢業生數據,官方數據還沒有發佈,從教育部公佈的2018年畢業生情況看(2019年數據尚未公佈):
2018年有813萬畢業生,其中本科387萬,專科366萬,大約各佔45%,碩博加起來60萬。
387萬本科生中,考研和保研的佔1/3,留學人數大概有9%,剩下接近60%在找工作。
扣除本科繼續升學的人數,2018年813萬畢業生中,大約有700萬進入職場。
2020年874萬畢業生,整體結構和2018年相差不大,也會有超過700萬的學生需要工作。700萬的人口是什麼概念?瑞士整個國家人口706萬。
2、大學生的數量,到底多不多?
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636790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87985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519656445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58764003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2011-2020年,新增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7079萬。
2020年,全國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約1.8億(扣除自然死亡和老齡化約1千萬),佔勞動人口的20%(16-59歲的人口約9億)。
考慮到我們父母輩的讀書比例低,年輕人中大學生的比例會更高。
3、畢業生去哪了?-升學
考研人數20年間增長了近10倍,從2000年的39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341萬人。
而近一半的增幅,發生在最近五年,2015-2020年,參加考研的人數增加176萬,同比增加107%,同時期錄取人數增加42萬人,同比只增加74%,參加考研人數的上漲遠高於錄取人數的上漲。
考研學生中往屆生的比例在持續上升,2018年238萬考研生中,應屆生131萬,往屆生107萬,2019年往屆生約佔45%。
考研的錄取率約30%。這意味着最近兩年,每年有200多萬的學生考研失敗,被迫進入職場或繼續考研。
4、畢業生去哪了?-就業
全國範圍內的畢業生就業情況缺乏公開數據,這裏有一個調查數據可供參考。
麥可思研究院進行了2018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培養質量的跟蹤評價,全國本科生樣本約15.2萬,高職高專生樣本約15.1萬。覆蓋了1031個專業,其中本科專業為378個,高職高專專業為653個;覆蓋了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覆蓋了大學畢業生能夠從事的603個職業;覆蓋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327個行業。
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月收入(4624元)比2017屆(4317元)增長了307元,比2016屆(3988元)增長了636元。
其中,2018屆本科畢業生的月收入(5135元)比2017屆(4774元)增長了361元,比2016屆(4376元)增長了759元;2018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月收入(4112元)比2017屆(3860元)增長了252元,比2016屆(3599元)增長了513元。
在本科主要專業中,2018屆畢業生月收入較高的是信息安全(6972元)、軟件工程(6733元)、網絡工程(6597元)。
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增長最多的行業是 “中小學及教輔機構”(就業比例:12.7%),較2014屆(就業比例:8.6%)增長4.1個百分點。其中,在“民辦中小學及教輔機構”“公辦中小學”就業的2018屆本科畢業生比例分別為6.6%、6.1%,較2014屆分別增長了2.4個、1.7個百分點。
2018屆大學畢業生就業比例下降較多的行業是“機械設備製造業”(本科就業比例:2.4%,高職高專就業比例:2.9%),較2014屆分別下降1.9個、1.6個百分點。
民生相關的教育和醫療服務成為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增長點,傳統制造業招聘需求下降。
5、市場總體需求的情況?
大學生的就業實際是一個市場中供需匹配的問題,畢業生的供給,和企業的人才需求。
GDP增速的持續下降,意味着市場上對於新增勞動力的需求在下降。
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1995.5億元,比上年下降3.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355.5億元,比上年下降12.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580.0億元,下降3.6%;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181.9億元,增長2.2%。
畢業生供給增加的同時,市場需求降低,造成了就業中供需匹配的問題。
一些追問:
相信以上的幾組數據,每個人都會總結出自己的結論。
我們在談論大學生就業難的時候,多數會主觀性認為問題出在學生和學校:
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不匹配;
畢業生能力與職場需求不匹配;
職業規劃不被重視;
大學生眼高手低;
……
這些理由可以解決個別個體的情況,但如果大量個體出現這種情況,就不再是僅僅個體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供大於求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這個矛盾,只是被其他問題又放大了。
所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核心還在於要發展經濟。
但在全球格局突變和經濟轉型的時期,一批一批的大學生一年一年地湧入就業市場,他們的困境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背後,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種困境下,教育將一個學生融入社會的功能正在減弱。而且,即使是這樣的教育體系,仍然由於人口基數而競爭異常激烈,導致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知識灌輸和升學,而不是教育人。結果是大量的底層學生越來越難通過教育改變命運,階層分化加劇。
我不禁想問:
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
教育解決個人什麼問題?
教育解決社會什麼問題?
這些問題,我沒有答案。
但我希望,會有更多的人來探索和行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信口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