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崇禎帝寧死不屈,僅僅是為了不向異族低頭嗎?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經典

"不怕皇帝無才能,就怕他們亂折騰"。

崇禎朱由檢就是典型的"胡作非為型",甚至都有人説他不如木匠皇帝朱由校。崇禎皇帝有一顆勤政務國的心,但是本身水平一般,能力有限,總是事與願違。

他猜忌心重,疑神疑鬼,一昧的沉迷於"亂作為"。雖然宵衣旰食,但換回來的卻是煤山吊死。"傳庭死,明亡矣"。

孫傳庭如此忠君愛國且有能力之人,卻認為崇禎而被迫戰死,"哀大莫過於心死",自那以後天下人對其失去了信心。

(一)、君王死社稷,後世皆啼泣

崇禎十六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北京城下。崇禎留下絕命書:

"然諸臣誤我,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他臨死之際,還沒有看清楚失敗的根本原因,為人實在太過執拗。

不過這種以身殉國的精神可歌可泣,就連順治皇帝都表示"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

1.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曾經朱元璋自布衣而起,率領部眾趕走了元朝,又以弱勝強的打敗了陳友諒。曾經朱棣,幾度出征漠北,打的北元不敢南下牧馬,羣陰懾服。

還派遣鄭和屢下西洋,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局面。那時候的明朝皇帝,在很多小國國王的心目中就如同神一般。

得見皇帝,猶如朝聖一般的仰慕。正是因為這個國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才讓崇禎皇帝愈發覺得羞愧難當。曾經的遼東,只不過是明朝奴兒干都司之所在,各民族莫不忌憚。又有彪悍的關寧鐵騎鎮守,誰敢興兵作亂。

曾經的陝西,民風淳樸,也是明廷的邊防重鎮。可是到了崇禎上位的那日,一切都不復存在。那個被明朝欺壓的建州,搖身一變,竟然成了自己的死敵。

那個原本沒有事端的陝西,卻成了農民軍爆發和擴散的起點。所以,朱由檢是羞愧難當,羞而憤死。

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是那個泱泱大國的主人,歷史的傳承和血脈裏的基因告訴他,決不能投降。

至於他有沒有想過投降,答案是沒有。至少在書籍中沒有記載,是否其腦海中浮現過這個想法,猶未可知。那麼,他寧死不屈,僅僅是為了不向異族低頭嗎?

2. 清軍非要害,投降國無存

崇禎前期就是將重心完全放在關外,對內部的農民起義不以為然。所以,才任由其發展壯大。他上吊的那年,明軍最直接的威脅,並不是來自關外的清朝而是李自成的大順軍。

正如多爾袞所説,"天下取自於賊,而非明"。大明不是由清朝所滅,而是由農民軍。所以,就算崇禎想投降,也不會向關外的政權投降。

此外,北京的北部有山海關,過了關還有一路的關隘要塞。一時半會,清軍根本打不進來。他們當時是步步蠶食,沒成想一口氣吞併明朝,至少皇太極在位的時候,沒有這個想法。

明朝與清朝之間,還隔着一個短暫的大順朝。當時清軍在關外很難打進來,如果不是農民軍,誰勝誰負還猶未可知。

所以,崇禎皇帝沒必要去向多爾袞投降。"世或以三桂開關納淸兵為罪。此不然也。當是時。皇城已陷。帝殉社稷。天下亡矣"。

是吳三桂在崇禎死後,開了山海關,清軍才進來的。對於崇禎而言,最大的威脅是李自成。所以,他又怎會去向清軍投降。

清軍是南明那些小朝廷們的勁敵,對於死亡前夕的明朝敵人是農民軍。因此,崇禎不投降於清朝,不僅僅是為了顏面,更重要的是清朝短時間內無以覆滅明朝。

(二)、孤家寡人無以傍,看透人心選死亡

朱標曾説,如果君王諸如堯舜,那麼臣子也會如堯舜時期那般。崇禎皇帝他治國無方,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還一昧的猜忌他人。

導致大家都對其失去了信任,都不願意再追隨其左右。當時的崇禎嫌棄臣子,臣子嫌棄崇禎,所以他覺得即使今天不死,逃到了南方。

身邊無可用之人,早晚難逃一死。倒不如死的體面一些。

1.勤王之兵皆不至,世事難料殺心起

在李自成尚未建立政權之時,崇禎皇帝曾經下達過很多勤王的命令。不過很多大臣或者王侯們,都因此而死。

不是到了北京被殺,就是在半路遭綁。孫傳庭死後,大家更是對明朝失去了信心。李自成攻入北京的危難之際,崇禎再度下令勤王。

結果,封疆大吏們各有各的藉口,不是從馬上掉落下去摔斷了腿,就是家中有事走不開,甚至還有的非但不勤王還要擄掠一番百姓以後南遁。

最後,北京周邊只來了八千多人。如此一來,讓朱由檢大失所望。所以,他的自殺,有一部分原因是對生活失去了希望。

他知道,即使自己早早的南渡,也不會像趙構那樣,重新建立政權。當然,這種精神還是可歌可泣的但是不值得模仿。因為這麼做,顯得有些不負責任。

自殺,其實是逃避問題的愚蠢行為。只不過他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是歷史上第一位抹脖子上吊的君王,所以才會為後世所稱道。

2.顏面能值幾兩重,到頭而來一場空

崇禎不投降於清朝,首先滿洲一時半會還進不了中原。山海關雄踞天下,易守難攻,即使過了此關,還有很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

這也就是為何北宋初年,如此執着於爭奪燕雲十六州的原因。有了這些天然屏障,勝負未分之際去向次要敵人投降,是不明智的舉動。

假使崇禎頭腦一熱,要求清軍入關,幫着自己打農民軍,那無異於是引狼入室。人家正愁着找不到入關的門路,崇禎卻自己給人送上門去,那豈不是非常不妥。

而且,一旦投降,變數很多。清朝早就有和農民軍結盟瓜分明朝的想法,這不正中下懷。此外,"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明朝再怎麼説也是中原正統。

他們一直將關外各部視作未開化之人,讓崇禎向他們低下高昂的頭顱,那比殺了他還要殘忍。與其説他會向清軍投降,倒不如説他向農民軍投降,最起碼還都是一個民族。

所以,崇禎沒有想過和清朝投降。他選擇面子因為清軍是異族,同時暫時無法顛覆統治根基。

(三)、投降處境亦堪憂,不如留權自屍首

在明朝,不論是向誰,任何人都可以投降,只有崇禎不能。因為他是一國之君,即使清朝不殺他,那麼其日子也不會好過。

這一點,他比誰都明白。只要他活着,清朝的統治就可能出現危機。他可能會死,但是一定"不得好死"。還不如自我裁決,留下個好名聲,也留下完整的屍身。

1. 前車之鑑歷在目,怎敢以身再犯險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後主李煜,在投降以後,雖然又被封侯,又追加爵位,可是寄人籬下的日子怎會好過。

宋朝的君臣們,哪個又真的會對他以禮相待。李煜前往汴梁以後,死的那是不明不白,只留下了那幾首膾炙人口的詩,供後人釋懷。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靖康之役,來自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俘虜了徽欽二帝。他們兩人在北國受盡了欺辱,還被以最低等的牽羊禮以待之。原本高高在上的君王,怎能夠承受如此大的心理落差。

如果崇禎投降,那還不知道有什麼苦難在等着他。更何況,那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帝王基因,使得他無論如何都放不下自己的驕傲。

2. 魯肅點孫權,正應崇禎心

當年曹操率大軍,旌旗蔽空,舳艫千里,橫槊賦詩,自長江攻打孫劉。魯肅説"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臣子們大可降於敵人,而只有君王不能。官員們可以"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當時清軍的確對和曹操一樣對歸附之臣給予優待,而崇禎也如孫權一般無路可退。"將軍迎操,欲安所歸乎"。

崇禎如果投降了,那又何以自處。不管怎麼説,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既然活着將要面對巨大的痛苦,那倒不如一死了之。

何況,他的身邊已經無人可用。該排擠的排擠,該陷害的陷害,該投降的投降,所以他如果不死,不會有好下場的。

至少這樣,還能趕緊讓人買了,不至於身首異處。至少這樣,李自成進軍北京時,崇禎還會免於羞辱。至少這樣,他避免了直視祖先流傳下來的基業,淪落在他人之手。

結語:

總而言之,崇禎如果想投降,他也不會向清軍投降。而且,他還有更好的辦法,就是南下。不過死亡,對於當時的朱由檢而言是上上策。

最起碼,能夠保持氣節,事實證明,他的做法很對,以至於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