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孟浩然,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人都會記得課本上曾出現過的他的詩句。作為唐代著名田園詩人,孟浩然的一生留下了許許多多描寫田園山水的經典詩句。這與他的經歷也分不開,一生未曾步入仕途的他,還曾因此得到過“孟山人”這個稱號。
説起“孟山人”這個稱號,一般人可能覺得是對孟浩然一生都未入仕、淡泊名利的尊稱;但對於孟浩然自己來説,這個稱呼可能會讓他有所感嘆,也為了能更好地理解那首流傳千古的詩句,我們先來看看這位詩人的一生。永昌元年(689),孟浩然出生於襄陽城中一個略顯富裕的書香家庭之中。少時的孟浩然和弟弟一起讀書學劍,度過無憂無慮的年少時光。景雲二年(711),23歲的孟浩然與生死之交張子容同隱鹿門山,第二年又送走應考進士的張子容。孟浩然並不是無心仕途,而是在尋找着屬於自己的機會。從25歲起,孟浩然用了整整10年時間,遊歷在長江流域,拜謁各類公卿名流,來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
然而10年的時光轉瞬即逝,孟浩然依然沒有等到屬於自己的那個時機。直到開元十六年(728),此時孟浩然已經三十九歲,但是科舉不中,他仍然是一介無名。但是頗具才氣的孟浩然也並非毫無作為。他和另一位大詩人王維結為忘年交,王維還曾為孟浩然畫像。而孟浩然也與張説私交甚篤,因此得到了在玄宗面前露臉的機會。
但也許是應了那句老話“有心栽花花不開”,孟浩然有那麼多讓人驚豔的詩句,偏偏玄宗聽到的是這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修上書,南山歸敝爐。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意思啊大概就是説自己不過一介無名,不敢直接上書給皇上,打算自己回到南山過完自己的一生。不是皇上不重用我,是我自己沒什麼才能。“白髮催歲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又説自己虛度光陰,壯志未酬的愁思與寂寥。可以説,這是孟浩然寫下的最謙虛的詩,然而,這首詩並沒有讓玄宗看到孟浩然入仕的迫切,相反,一句“不才明主棄”讓玄宗十分生氣。玄宗覺得這句話並非是孟浩然的謙虛,而是覺得孟浩然在怨恨自己沒有重用他。因此便將孟浩然放歸向陽。
開元十八年(730),孟浩然離鄉赴洛陽、再遊吳越,派遣仕途失意的悲鬱之情,在建德江邊,揮筆寫下了千古五絕《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移舟近岸,停船夜宿在江中一個氤氲朦朧的的小沙洲邊。天色漸晚,紅霞滿天,客卻無心欣賞,滿懷愁緒。“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在極目遠眺之下,遼闊的天空變得十分低矮,似乎不及近處的暗暗樹影。隨着時間推移,明月升起,倒映在澄澈平靜的江中,和舟中的人離得那麼近。如此特色的景物,只有在這樣江邊的遠客才能看到,而在如此浩瀚又空靈的美景之下,懷着愁緒的客人似乎得到了某種治癒,只剩下了無盡的寧靜和愜意。
言已止,意未盡。孟浩然的“皇皇三十載”,終究是“書劍兩無成”。多年的準備,多年的期許,多年的經營,如今只剩一腔悲鬱。晚秋的傍晚,一個平凡的日子,因處在這樣一副廣袤無垠又清澈明朗的美景中,一瞬便融入其中,隨愁卻無傷感,更多幾分和諧與禪意,羈旅的疲累一瞬被忘記,多年的愁緒一時被淡化。大曆元年(766),54歲的杜甫在一個江邊夜晚,寫下一篇《漫成一首》,其中這句“江月去人只數尺”就與孟浩然的“江清月近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這首《漫成一首》的感情比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更加活躍一些。“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拔刺鳴。”動靜結合,寫出江邊的另一種自然之景,更顯可愛俏皮。孟浩然可能想不到千百年後,他的詩句仍然在被誦讀,仍然是很多人深夜寂寞的慰藉,他也會作為一位詩人名垂千古,這些,都是時間的饋贈。
孟浩然一生都帶着入仕的夢想,在開元二十五年(737),張九齡將孟浩然招致幕府。只是這時的孟浩然,似乎已經習慣了走山看水的漫遊生活,不多久,便回到了故居。重新做回那個縱意生活的自己,即使是生了病,卻因朋友到訪而縱情宴飲,也因此而逝世。
這位詩人的一生經歷簡單,詩歌創作的題材也比較單一。大多都是山水田園和隱居羈旅,其中雖有一些憤世嫉俗之詞,但更多的時候,都寫下的是詩人本人的當時心情,他雖然有愁有怨,但對生活卻仍有熱愛,寫下的那些山水田園詩詞,意境清澈,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