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子道歷史
著名藝術家王伯勳曾有言“檢驗一個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從社會上得到什麼,而是他給了人類什麼。”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貴為曾經的愛新覺羅皇室血統,雖為末代帝王,但溥儀在在位的幾十年仍是受相當一部分人敬仰,此外還有傳言,清朝滅亡後,溥儀曾在自己的小房子裏仍自顧享受地接受着一些朝廷舊人的跪拜之禮。
由此可見他沉迷於過去貴族身世帶來的虛假景象,溥儀這樣過分關注自己從社會上得到的虛名的人對整個人類社會而言,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
反觀我們很少耳聞的溥儀的四弟,溥任,他在感受到當下時局政治的沉重之後,便潛心教書育人,利用自己的家產,開辦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學校,直至解放以後還在從事教育行業,直到2015年,95歲的他生命結束。
而且,溥任一生的價值遠不止這些,他還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雙全的同時又皆是棟樑之才。那麼,作為末代皇帝的弟弟,溥任有過那些經歷呢?他跟溥儀關係如何呢?他的三個國之棟樑的兒子都是什麼樣的呢?
接下來我們通過回顧當年的歷史,一一解答這些問題。
不願屈膝 拒絕攝政
談到溥任我們也許很陌生,所以我們不妨先從溥儀講起
然而在袁世凱的干涉之下,溥儀又在皇宮過上了一段清閒的日子,然而亂世難得寧日,彼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局勢混亂,溥儀在成年那一年被迫離開皇宮,過上了顛沛流離的日子。
而到了1934年,日本入侵中國已有三年,想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日本侵略者便扶持溥儀再次登基,在又一次成為傀儡皇帝的情況下,溥儀見到了自己的的弟弟溥任,並請求他在政府中擔任職務。
然而,自幼年起溥任就從沒幹涉過政事,又看到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卑躬屈膝的溥儀,他拒絕了哥哥的請求,溥儀擔心溥任惹出事端,便遣送他回了京。
值得一提的是,溥任所在的醇親王府出來的王爺對政治都抱有一種冷眼相待和通透的態度,第一任親王曾在自己大壽上詩曰:“有鏡之名無其用,吾人鑑之宜自重
顯然,溥任也有這麼一個優點。
辦學育人 不求回報
在拒絕溥儀出任滿洲國“執政”的要求後,溥任便開始做自己覺得真正有意義,並且是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事業——教育。
溥任先是在自己父親載沛的支持下,將醇親王舊宅改成了北京競業小學,並且自己出任校長,父親載沛擔任董事長,他自己的妹妹當教師,有時妹妹沒時間來,他就自己執書教課,學校規模也相當不錯,最多的時候學生有近兩百人。
在後來的解放前夕,國民黨部隊入駐了溥任所在的宅子,整日被國軍特務包圍的溥任一家生活十分困難,因為當時溥任的父親載沛是年事已高,已經失去行動能力了,整個家庭全靠二十多歲的溥任來裏外操持,生活十分不易。
在熬過了那一段困難的時間後,全國迎來了解放,溥任家也是。國家出錢收購了王府,還給溥任一家安排了住處。後來溥任又將學校贈與政府,自己僅以一名教書匠的身份繼續為學校服務,直到1988年方才退職。
溥任一家做出的另一件令人稱讚的事就是,溥任父親載沛和溥任把家中以前傳下來的寶貝,比如各種金印、銀冊、金銀珠寶盡數捐給了國家,還有王府中藏書無數的書庫,有相當一部分捐給了國家,還有很大一部分捐給了北京的大學。
如此慷慨之舉着實令人欣賞不是嗎?
教子有方 國之棟樑
作為皇帝的溥儀很不幸的沒有留下一個子嗣,而溥任卻恰恰相反,溥任不僅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女雙全可謂幸福美滿,而且這三個兒子還個個是國之棟樑,在其各自領域均有建樹,成就非凡,接下來我們一一介紹一下。
曾就讀於原北京地質學院的溥任的大兒子金毓嶂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他年幼受過歧視,但不改其志。
青年時的他不僅有所作為還十分貼切懂事,
溥任的二兒子金毓則與老大的相同之處是,二人成績都十分優秀,但是二兒子金毓則卻不像大兒子金毓嶂那樣熱衷實踐活動,他更喜歡的是進行學術研究。此外他還有極強的科研能力,多次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憑藉着個人卓越的能力,金毓則年輕時就當上了教授,到後面更是成為了院長,同樣令人敬佩和尊敬。
與前面兩位大哥又有很大不同的是,三兒子金毓嵐成為了一名平凡但偉大的人民教師
雖然三兄弟各有所長、職業不同,但他們在幼年時面對歧視與不公平對待的樂觀、積極的態度卻是如出一轍,別人的偏見和流言蜚語並沒有使他們迷失自己,反而成了他們前進的動力,他們用自己的實力打破了成見,贏得了尊重。
小結
溥儀心念舊皇帝的身份,即使是傀儡皇帝也願意接受跪拜之禮,一生不幸福,受人擺佈,忙碌顛沛如此之久,也沒有一個子嗣。
而溥任主動放棄所謂的王爺貴族身份,投身到基礎教育中實現自己的價值,同時給五個孩子做了良好的表率,最終實現了人生價值。
我們不知道自恃皇室身份的溥儀看到兒女雙全、有自己熱愛一生的工作的弟弟溥任會是什麼想法,但是,面對歷史的洪流和殘酷的時光,每個人都顯得如此渺小,真是“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末代的皇帝也好,失意的親王也罷,這些外在的身份不過是空殼,最終都要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自己的一生要怎麼樣去過,拋去那些空殼之後我們得到了什麼?
我們為自己的社會付出了什麼?這些才是我們需要追尋和反問自己的、能衡量自己的東西。如愛默生所説:“我們的生命是什麼?不過是長着翅膀的事實或事件的無窮的飛翔。”
我希望各位讀者都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為新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溥任《清史稿·卷二十五·本紀二十五》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