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敗寇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義軍圍攻了北京。當時的北京城內的明朝軍隊已經被李自成嚇到了,只能去外圍商議增加援軍,比如山海關外的吳三桂,山東的劉澤清,或者收復湖廣的左良玉。然而很不幸的是,三人只有吳三桂回去支援,並且由於到得太晚,以至於崇禎皇帝自縊在一棵老槐樹下。《明史》記載,左良玉此時無視同僚北上救援的勸誡,選擇了獨處在安慶看局勢的發展。
眾人傳左良玉擁有80萬大軍,但是事實上,為了收復湖廣兩地,他的部隊死的死,傷的傷,折損度超過半數。甚至後來到安慶的士兵中,有的是被抓壯丁抓進來的,戰鬥力可想而知。此時李自成的兵馬精鋭糧草充足,而自己手裏的兵都是殘兵敗將,相比之下,實力相差懸殊,去了必然是奔向滅亡。再者,年事已高的左良玉也不想再過打打殺殺的征討日子了,只求自保就可,無心再顧其他。
所以,就算是已經收復湖廣的左良玉,手裏握的80萬大軍只是一個噱頭而已,都還是一羣沒有證編好的隊伍。上戰場殺敵是不現實的。由於湖廣常年戰火,糧草方面也讓左良玉頭疼不已。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名將盧象升屢次擊退清軍,但是由於崇禎皇帝不信任他,於是在手下的人切斷了盧象升軍隊的糧草時,他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手下的人還藉此機會調走了盧象升的部隊,以至於後來盧象升戰死沙場。崇禎皇帝的刻薄深深根植於左良玉心中。據史料記載,崇禎皇帝在位期間,被誅殺的各地巡撫有十來餘人,其中一位還沒來得及提審,就選擇了自盡。長達17年的統治下,崇禎共罷免了五十任內閣,十四個兵部尚書。可能前一位大臣還未來得及和後一位大臣進行交接,就倒台了。
左良玉對於崇禎皇帝有着自己的私心,他手握兵權,對於這樣權利至上,刻薄殘忍的君王,他不僅崇敬和害怕,還恐生出了恨意。他十分擔心崇禎皇帝秋後算賬,一旦清算自己的功過,那便一發不可收拾;但是同時他又認為崇禎皇帝確實嘔心瀝血勤勤懇懇地當着皇帝,國政也沒有一天落下。也正因如此,當崇禎皇帝自縊與老槐樹下時,左良玉悲痛不已。
他可能是在哀悼這樣一個辛勤工作的皇帝,也可能是單從君臣方面來體會到了崇禎皇帝的不容易,將心比心後的悲慟。公元1642年,左良玉和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左良玉寡不敵眾,敗北於李自成,遂率兵退往襄陽。沒多久,李自成打到了開封,要求左良玉與之一戰。左良玉心中十分惶恐,不敢與李自成再戰,於是李自成又打下了襄陽城。
而左良玉開始撤兵,到了武昌後,左良玉由於兵力甚微糧草減少,於是決定向楚王討要士兵和糧草。楚王直接拒絕了左良玉的要求,這舉激起了左良玉的怒火,於是搶奪了武昌地區的漕糧鹽舶。左良玉此時打着崇禎皇帝太子的名義“清君側”,等到了九江地區時,左良玉選擇擁兵二十萬隔岸觀火。
他開始邀請自己的朋友袁繼賢加入隊伍,但是袁繼賢不願意,只能作罷。而左良玉的部將可不這麼想,決定要逼袁繼賢入隊,於是偷偷潛入城內,放了一把火,此時重病的左良玉氣的吐血而亡。再後來張獻忠攻下了武昌,收復了漢陽地區。公元1645年,左良玉離世。晚年的他雖然野心十足,但至死都是明臣,忠君不事二主讓他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起他那未戰就降的兒子,錚錚鐵骨明日可見,氣節上與文天祥有的一拼。不過,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他作為一個父親,也作為兒子第一任老師,並未給自己的兒子樹立好三觀和氣節,作為父親的左良玉難以逃脱責任。也正是因為沒有氣節,才讓其投降於清軍,最終使明朝走向了消亡。
國難當前,眾多的能人志士相繼而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論是歷史上的人物,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都是擁有着屬於自己的思想者。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像鄭成功、戚繼光等至死不渝的英雄,有了左家父子的對比,繼往開來的鐵骨人物更加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