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辦高校校長的18年堅守

  一位民辦高校校長的18年堅守

  58歲的楊利幹了18年的民辦教育。年輕的時候,他在國家級重點科研團隊從事科研工作,擔任過“銀河-Ⅱ”巨型計算機系統主管設計師和“銀河-Ⅲ”巨型計算機系統主任設計師,後來在著名的東軟集團擔任高級管理者。突然轉身去做民辦高校的校長,是他未曾想過的職業選擇。

  多年以後,有人問他有沒有後悔。楊利搖搖頭説:“這是我的選擇,我培養了三萬多名學生,這是其他職業不能做到的。”走在大街上,遇到畢業生親切地稱呼他為“楊校長”,就是他最欣慰的時刻。

  廣東民辦教育已經走過40年。12月11日,首屆廣東民辦教育博覽會暨第19屆廣東教育裝備展覽會舉行,對專家評選出的廣東民辦教育四十週年突出貢獻人物進行表彰。廣東東軟學院校長楊利博士入選了,這既是對楊利深耕民辦教育18年的表彰,也是對他創辦的廣東東軟學院的認可。

  2002年,楊利在信息化浪潮中的佛山南海創辦起這所民辦高校。他帶領學校從一片灘塗地上艱難起步,到如今成為大灣區知名的IT專業學府,為佛山乃至華南地區培養出大批IT複合型人才,探索出了一條有別於傳統的人才培養路徑,也為廣東民辦教育提供了一個值得剖析的樣本。

  文/馮嘉敏、李惠旋

  人物簡介:

  楊利,廣東東軟學院創校和現任校長,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博士,東北大學博士後、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全國民辦教育先進工作者”、“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個人”、“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佛山市先進勞動者”、“佛山市創新領軍人才”等稱號。

  民校真能辦起來嗎? 僅有1所教學樓,首年招生1251人

  21世紀初,南海興起了“信息化”建設浪潮,建立本土高校,培養IT人才,成為南海的當務之急。深思熟慮後,南海選擇與當時國內的軟件龍頭企業東軟集團合作,在獅山創辦最早由企業投資建立的IT專業高校,這就是廣東東軟學院的前身。

  2001年底,時任東軟股份華南軟件基地總經理的楊利被委派來創辦這所學校。從遼寧瀋陽隻身一人來到廣東佛山,面對校舍建設、師資、生源等問題,楊利心裏沒有底。“南海政府承諾,由政府出資建設教學樓和學生宿舍。教學樓的投資作為合作辦學中的政府股份,而學生宿舍則由政府建好租給學校,招到多少學生就租多少牀位。這相當於東軟零風險辦學。”楊利感慨道,南海政府的魄力與務實,讓他們打消了顧慮。

  2002年2月,學校在獅山破土動工。當時,這裏除了水塘、鴨子以及遠處的雞鳴聲,就是大片的灘塗地和齊腰深的蒿草。楊利在南海桂城的經貿大廈租了一層辦公室,一邊招兵買馬拉隊伍,一邊埋頭在這片蒿草地裏,一磚一瓦,開始投入了學校的建設。

  那時,社會對民辦大學、企業辦大學的認可度很低,“為了賺錢”“成績差的學生才去讀”等社會偏見,讓初入民辦教育領域的楊利感受到巨大的壓力。為了招生,楊利想到了“擺攤”,搞起了“校巴”。“當時廣州流行‘看樓巴士’,受此啓發,我們就搞‘看校巴士’,從廣州用大巴把家長拉到學校,讓他們看建設中的教學樓,再看學校規劃圖和報紙報道。”楊利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校第一年就成功招收1251名新生,超額完成了地方政府的辦學要求,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招生、當年開學的辦學奇蹟。

  民校學生不如人?

  謹記校長叮囑,求學足跡跨越三大洲

  學校辦起來了,教學能跟上嗎?民校學生比別人差嗎?廣東東軟學院2005屆計算機系學生譚志遠用自己的“逆襲”故事給出了答案。

  2003年,譚志遠懷揣着博士夢,成了該校的第二屆學生。這所新學校的應用型教學對他日後跨越三大洲的求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學校提倡由外教講授英語口語課,為我打下了紮實的語言基礎,也讓我體驗到西方教育與傳統中式課堂的區別。”譚志遠表示:“學校有第三學期來實習實踐,這是當時傳統高校少有的。”

  這些教學方法,凝聚着教師團隊的經驗和智慧。楊利回憶道,創校之初,學校就特別邀請了剛從東北大學退休的副校長王智教授來主抓教學,幫助學校的教學迅速走上正軌。

  多年後,譚志遠仍然不忘楊利的鼓勵。“校長對我考研表示全力支持,並提供大力幫助,為我提供了額外的數學與英語輔導。”譚志遠説,楊利情真意切地叮囑他:“好好學習,做好研究,以後教書育人回報社會。”短短一句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譚志遠的心中,生根發芽。

  本科畢業後,譚志遠順利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軟件工程碩士研究生,隨後又遠赴澳大利亞和荷蘭繼續深造。完成學業後,譚志遠成功被英國愛丁堡龍比亞大學計算機學院錄用,成為該校的數字安全專業講師、博士生導師。

  “學生在我心中,我在學生心中。”楊利坦言:“我就像學着做父親一樣,學着做校長。”在學生當中,楊利有個“平民校長”的稱呼,從對校長衣着的看法到自己談戀愛的心事,學生都願意跟這位平易近人的校長説。

  民辦高校如何突圍?

  抓牢IT特色,產學結合育人才

  譚志遠的學術追夢之旅在廣東東軟學院並不鮮見,但“能力比學歷更重要”是更多民辦高校學子的目標,也是民校在競爭中突圍的關鍵。早在創校之初,廣東東軟學院就明確了服務行業及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辦學定位,利用廣東地區經濟發達的條件和民辦學校機制靈活、包袱輕的特點,打造一所新型IT專業學府。

  專業性是廣東東軟學院脱穎而出的首要優勢。廣東東軟學院傳承東北大學的血脈,繼承了東軟的創新基因,IT特色深深根植於其基因中,甚至連教學樓都是用編程語言命名的。

  同時,學校背後有東軟集團的技術背景支持,這也正是楊利被委派為創校校長的原因之一。以楊利為首的很多老師都來自科研和產業第一線,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師對教學計劃、課程體系等進行反覆討論,並通過實踐檢驗如何讓學生更易接受。

  辦學以來,學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了3萬餘名畢業生,2013年以來各年度就業率均在98%以上,今年雖受到疫情影響,但畢業生就業情況仍居全省民辦本科院校前列。

  楊利透露,IT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大,很多公司需要成批IT人才,東軟學院一個計算機專業就有成百上千畢業生,規模優勢讓公司願意來東軟招聘。不少企業還會每年持續招聘,説明企業已認可了東軟學子的實力。

  學生創業如何圓夢? 完善雙創系統, 助“95後”學生創業

  在楊利的帶領下,學校秉承“教育創造學生價值”的教育理念,並發展出一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2003年,學校就建立了大學生創業中心SOVO,幫助學生在虛擬公司中實踐鍛鍊。2015年,學校成立“創業18MALL”,當年即獲科技部批准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4年前,19歲的鄭仲深在參觀時看到了“創業18MALL”,當即決定考入該校,併成了2016級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入學前,鄭仲深曾多次創業,但都以失敗告終。進入大學後,鄭仲深先後加入了學校的大學生創業中心和佛山創客空間。

  大一的一次調研中,鄭仲深敏鋭地發現了困擾傳統砂輪片生產商的痛點,便帶領團隊用半年時間研製出靜態平衡測量儀,註冊了國家專利,並於2017年創辦佛山市眾盛科技有限公司。當年7月,公司就獲得了30萬元的純利潤。“創業不是有一個想法就去幹,要做很多準備,沒有系統化訓練是很難成功的。”鄭仲深正是在學校創業生態體系的培養下,一步一步學習做商業計劃書、接觸雙創活動、參加創業比賽到實現創業夢想。

  這樣的創業故事,在這所學校從未停止。“IT特色+創新創業”的雙重優勢,讓學校成長為大灣區知名的IT專業學府。如今,學校的招生錄取分數、畢業生就業率和平均薪酬都位居全省民辦本科院校前列。

  “民辦教育的春天到來了。”楊利觀察到,近年來,社會對民辦教育的看法已有了很大改觀,未來,民辦教育將更注重內涵和品牌提升,這也是廣東東軟學院繼續前行的方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8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民辦高校校長的18年堅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