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殲倭,勳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
戰場上的戚繼光是一位心思非常細緻、周密的將領,開戰前,他會將整場戰爭可能發生的各種大小事情在腦中過一遍,對於作戰計劃,戚繼光更是不知反覆斟酌過多少遍。
士兵平常的訓練戚將軍認為:只要你們能把平時訓練實力拿出十分之一,取勝不是問題;如果拿出來一半,那完全可以縱橫天下!
戚將軍的戰術風格:用自己最精鋭的隊伍迅速突破敵人防禦線的一角,快速接近敵方陣地,讓對方慌亂迎戰,自己從不利轉為有利。作戰經驗:不惜一切代價,搗毀敵方軍事樞紐,敵軍勢必迅速瓦解。所以,戚家軍是一支能速戰速決的高效軍隊,其他官軍打了幾個月的倭寇據點,戚繼光幾個小時就能拿下來,全殲敵人。
但明嘉靖四十二年的仙遊之戰是個例外,當時仙遊已被圍一個月,戚家軍趕來支援後在城下血戰,雙方對峙了兩個月。直到公元1564年的1月份倭寇大敗逃走,戚繼光窮追不捨,肅清了他們的根據地。
這場戰爭使困擾明朝多年的倭寇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海上的殘餘勢力,已經不是大難題。
戚繼光能成功,離不開背後默默支持他的兩個男人。
第一位,進士出身、長年在東南沿海任職的譚綸。
能文能武
譚大人當過福建地區軍政一把手,官至福建巡撫,此人有意思的地方是:不是一個弱弱的文人,而是真能打仗(一生殺敵數超過2萬),並且特別理解戚繼光。戚繼光提出新的招募士兵計劃和訓練方法,譚綸表示支持,並出錢支持,保其軍需。戚繼光後能任福建總兵,也因譚綸的推薦。
1567年,譚綸官至薊遼保定總督,負責保衞京畿地區,此後,便將戚繼光調至所管轄區內任最高將領。
但從南方來北方工作的戚繼光立馬發現,敵人差異太大了。現在他所防禦的敵人是遊牧民族,其流動性強、能快速組織起強有力的衝擊,甚至一次能動員超過10萬騎兵,東西超過2000裏的防線,明軍根本無法守。
百發百中就問你怕不怕
戚繼光鎮守的冀州作為華北九鎮之一,防區是北京東北一帶,按照編制應該有士兵8萬人、戰馬22000匹,可實際情況上壓根沒人知道有多少兵,有長期駐守的、有外地調過來的、還有些是別人花錢頂替自己服軍役的兵,這波士兵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戚繼光看不懂,大明朝沒有一個官能看懂!
敵強而軍事組織形式如此糟糕,必須要一個有魄力有能耐的人出來改革。
戚繼光找準了明軍的問題,但他要想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須有一位在朝中手握重權的大人物來幫他。
這個大人物就是張居正,戚繼光背後的第二個男人。
清人畫的張居正,卧蠶這麼大???
張居正剛當上內閣大學士,相當於進入明朝核心領導班子了,但還算不上他的人生頂點,折騰一番才能當上明朝第一政治家。不過,這時候的張居正已經開始關注薊州軍區和戚繼光了。戚繼光也發現,自己在薊州只要把軍事上的辦妥就行,其他一切相關的事,張居正和總督早幫他打理好了。
張居正對戚繼光非常信任,給他創了一個新官職“總理薊州軍務”,可其他人不答應阻力太大,張居正換了一招:把薊州其他高級將領全部調走,讓戚繼光享有絕對的領導權。這時,譚綸又建議該區的文官不能干預軍事訓練,主張戚繼光在三年的練兵期內可以不受檢察官批評。
作戰使用的偏廂車和與之配合的“弗朗機”大炮
戚繼光在薊州創造的戰術還是以鴛鴦陣為基礎,發展出了各兵種協同作戰,因北方士兵的素質太低,便將南方帶來的舊部下做了適當配置,並以此作為全軍核心。戰車變成了戰術核心。
輔助大炮的“鳥銃”
戚繼光的馬上鴛鴦陣和混成戰法,是一種經過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新的戰術。不過戚繼光上任三年,明朝就和蒙古人和解、互市通商了,所以並沒有經過實戰的嚴格考驗。
對此,張居正在給戚繼光的信中説到:“賊不得入,既為上功。薊門無事,則足下之事已畢”。蒙古人打不進來,就是最好的結果,現在薊州沒事,你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既然邊關沒仗了,這位工作狂人便建議修築長城。
北京一帶的長城最早是明朝初年大將徐達修的,嘉靖年間也簡單修過。但真正大規模的修築是從隆慶年間到萬曆初年由戚繼光完成的。金山嶺長城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障牆、文字磚、擋馬牆,被譽為金山嶺長城的“三絕”。戚繼光在加固城牆的同時,又修建了空心敵台,也叫“空心堡壘”,提高防禦能力。
戚繼光在薊州任總兵前後長達15年,等於他前任的總和。張居正去世7個月後,戚繼光被調任廣東總兵,雖然官職還在,但已沒有保衞帝都的重要地位了。
戚繼光作為一位複雜的將領,他的複雜來源於複雜的環境。如果他不精通政治,就不可能同時做好那麼多事情。當時的明朝,軍户制度早該被募兵制代替,混亂的補給也應由中央統一管理,但大明朝不會允許一介武將來管這些事,他也沒有能力做全面的改革。戚繼光的聰明,在於他把自己能做的、該做的事做好了。明朝軍事組織有問題,他的辦法是搭好私人關係加以解決,所以才有戚繼光和張居正的默契配合。
戚繼光令人佩服的地方在於,他沒有把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財的本錢,而是真心實意地放在了建立軍隊和保家衞國上面。
晚年戚繼光在貧困和疾病的雙重打擊中死去,太多的家人和朋友都選擇拋棄了他。
其實,戚繼光的悲劇在於,他在薊州推行的一整套改革措施雖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已經打破了文官集團想要保持的平衡,此時此刻的大明朝政局容不下他。
文章最後,我們做個小小的遐想?如果戚繼光的軍事改革得以在全國推行,明朝會不會重新崛起?畢竟留給明朝的時間不多了,戚繼光去世三十年後,明朝在薩爾滸之戰敗給了滿洲軍,努爾哈赤取得勝利後,瞭解了明軍的弱點,更頻繁地對明朝發動進攻。而這場戰爭,真正的埋下了明朝滅亡的種子。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