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所謂名相,即挽狂瀾於既倒,以一己之力興盛一個國家的曠世奇才,比如秦之商鞅、漢之蕭何、蜀之諸葛亮。在世人眼中,北宋國祚一百六十七年,名相輩出,如趙普、呂夷簡、韓琦、富弼、司馬光、王安石、文彥博、寇準等。這麼多名相輔國,為什麼北宋還是被搞成了一副爛攤子呢?

北宋宰相沒那麼大權力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這才是宰相!

但是到了北宋,宰相的權力被削弱得厲害。我們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採取削實權、收精兵、制錢谷的策略,其中削實權的第一刀就砍向了宰相。

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隋唐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就是宰相,而宋朝的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另外設置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不僅如此,北宋還增設了樞密使、參知政事和三司使,進一步分化宰相的軍事、行政和財政權力。

以前掌握軍事、財政和行政大權的宰相,到了宋朝,就連完整的行政權都保不住了。

宋朝的宰相沒有權力,又何談興國呢?

北宋皇帝不行

宰相的權力都被皇帝給拿走了,皇帝也有作為也行,關鍵是北宋的皇帝也不行。整個北宋,甚至再加上南宋,論文治武功,真正有能力、有作為、有理想的皇帝,也就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一朝,也確實出了一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相趙普。

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宋太宗有開疆拓土之志,卻無開疆拓土之才。宋神宗雖然有理想、有抱負,大力支持王安石變法,但是在內憂外患之下突然抑鬱而終,英年早逝,使得改革成果毀於一旦。再往下就更沒有能拿得出手的皇帝了,不是無能之輩,就是短命皇帝,要麼就是著名藝術家。靠他們治國興邦,實在難堪大任。

宰相就算再有本事,皇帝不聽,事情也無法進行下去。

北宋重文輕武

北宋積貧積弱,在對外戰爭中表現得那麼不堪,不能把黑鍋都背到宰相身上,要怪就怪整個北宋重文輕武,太拿武將不當幹部了。

為了避免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威脅中央統治,宋太祖趙匡胤可謂煞費苦心,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壓制武將的權力。

宋太祖先是通過“杯酒釋兵權”收了高級武將的兵權,然後將各地精兵收歸中央禁軍,禁軍兩司又改為“三衙”(殿前司、侍衞馬軍司、侍衞步軍司)。

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禁軍的戍衞還實行“更戍法”,造成了“兵無常帥,帥無常師”。

全國的禁軍有一半駐守在京城周圍,其餘的分散在要衝地區,邊境上只屯駐較少量的禁軍。這種“強幹弱枝”、“守內虛外”的部署策略,在面對遼和西夏等外部威脅時就只能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

在軍事上無法採取戰略主動,所以宋軍往往被動挨打。

宣和二年,宋金簽訂《海上之盟》,雙方約定:宋金各自進軍攻遼,金軍負責攻取上京和中京大定府,宋軍負責攻取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則同意將燕雲十六州歸還給宋朝。

結果呢?人家金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下了自己負責的上京和中京,大宋軍隊在童貫的率領下舉全國之力兩次伐遼,均以慘敗告終。

原本是自己負責攻取的西京和南京打不下來,最後只能厚着臉皮讓人家金軍幫忙搞定。

兩次伐遼慘敗,金軍震驚於宋軍戰鬥力的不堪,轉過頭來就大舉南下攻宋,宋軍根本招架不住,旋即亡國。

北宋也沒那麼不堪

北宋除了在對外關係上經常捱打、受人欺負之外,在其他方面還是非常不錯的,甚至可以説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和教育最繁榮的王朝,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峯。

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北宋在經濟上空前發達,這是中西方史學家公認的;文化藝術成就同樣達到了古代歷史的巔峯,“唐宋八大家”有六位皆出於北宋,眾多詞人名家,“宋四家”等;科技上有活字印刷術、《夢溪筆談》等;社會生活上節日眾多、飲食多樣、娛樂活動豐富多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3 字。

轉載請註明: 名相一個就可以興國,為什麼北宋名相十幾個卻搞成了一副爛攤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