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所小學給孩子佈置的“家庭作業”火了。
這份作業,不是練習題,也不是手抄報,而是一份“勞動作業”。
別看這份作業聽上去有些隨意,執行起來卻一點都不“簡單”:
學校會給家長一份勞動清單,清單上有一些掃地拖地、擦桌子、洗碗、收拾房間、洗襪子、幹農活等勞動項目。
孩子參與了哪些勞動,家長們就在對應位置下面打上勾,並且寫出勞動時長,最後由家長簽字,週一上交。
-
-
對於這項“特殊家庭作業”,學校校長解釋説:“佈置這個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
這項作業剛開始佈置時,也有家長不理解學校的做法,認為孩子的身份是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沒有必要做這些瑣事,既耽誤時間又浪費孩子精力。
可當孩子做了幾次勞動作業後,家長們卻紛紛改變了想法。
他們發現,讓孩子幹家務不僅沒有耽誤學習,孩子寫作業的效率反而更高了,學習也更主動了。還能體會到家長的辛苦,和父母更親近。不久前,教育部公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
加強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中小學每週課外活動和家庭生活中勞動時間,小學1至2年級不少於2小時,其他年級不少於3小時;職業院校和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生活中的勞動事項和時間,納入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那麼,對於這項特殊的“家庭作業”,你怎麼看?勞動教育對孩子有多重要?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現在的身份是學習,要以學習為重,日常瑣碎的家務活兒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得不償失。
但其實,家務勞動對一個孩子成長有多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孩子小時候,通過各種類型的家務活,可以鍛鍊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利於大腦的發育;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照顧自己,不事事依賴父母,自理能力提高、獨立性增強;
在獨立完成各種家務事的過程中,孩子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會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自我價值感;
在家人需要幫忙的時候,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孩子能夠體會到父母的不易,懂得珍惜與感恩,學會付出愛,更有責任感;
學習做家務,正是培養孩子勤勉、腳踏實地、堅韌、細心、有條理等品質的好機會。
而這些好品質,慢慢就會體現在孩子的學習中,讓孩子在學習時也懂得腳踏實地、條理清晰和堅韌不拔,並一生受益。
日前,還有一位寶媽在朋友圈裏記錄了自己的經歷:
這位媽媽有個10歲的女兒,小小年紀就能幹極了:一個人放學回家、一個人去菜市場買菜、一個人麻溜做飯……爸爸媽媽都是海寧市中醫院的醫生,上班忙、下班又晚,懂事的她就主動包攬了做飯這件事。從洗菜、切菜、到做飯,不慌不忙,井井有條,感動得媽媽在朋友圈曬起貼心的女兒。
媽媽沒想到自己這一曬,獲得無數點贊,紛紛評論,還引發了熱議。
我們的孩子在勞動這堂課上其實一直很欠缺。許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花時間在家務上:“有這時間不如多讓孩子寫幾道數學題、背幾個英語單詞、上一節培訓課。”
還有一些家長寵孩子、心疼孩子,捨不得孩子吃家務這個“苦”:“孩子還小,用不着他做家務。”
像這位媽媽放手讓女兒做飯的行為,才引發了熱議。
那麼,“除了學習,什麼都不用孩子幹”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去年,杭州採荷中學新生軍訓,初一新生們比賽繫鞋帶。
原以為,繫鞋帶對於10多歲的孩子來説,是一件很簡單事。可誰知,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系,甚至連將鞋帶穿進鞋上的小孔都做不到!
去年8月份,貴陽的一所學校在準備早餐時,給每個學生都搭配了一個雞蛋。可回收餐盒時,老師卻發現,全班45個學生,居然剩了39個雞蛋。
老師覺得雞蛋就這樣扔掉實在太可惜了,於是就重新把雞蛋發給了學生們。
但雞蛋發到學生手裏後,情況卻並沒有老師想象中那麼順利。學生們依然沒有吃,原因竟然是很多學生連蛋殼都不會剝。
綜藝節目《少年説》中,有一個名叫郝睿涵的高二學生就抱怨過自己的家長“太寵自己”,活生生把自己培養成了“高分低能”。小時候,她還不怎麼會用筷子,家長沒有教她怎麼用,反而讓她用勺子,這一用就用到了高二,17歲的她,甚至還不怎麼會用筷子。
初二時,她才開始自己穿衣服;錄節目前幾天,她第一次試着自己倒熱水;想要自己買衣服,卻連衣服型號是什麼都毫無概念。最後,她對父母發出了吶喊:“我不想成為所謂的學習機器,也不想做高分低能,希望你們放開手,讓我獨立起來!”
從小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從小就力所能及地做家務,這是培養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是最根本的生活教育,讓孩子未來不管身處何時何地,都有能力過得温暖舒適。
畢竟,我們可以幫孩子一時,卻無法照料他們一世,每個孩子都終將學會長大。
曾經有一項研究,有這樣驚人的結論:
幹家務的孩子和不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
研究還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北京市也有越來越多中小學近些年開展了各式特色農作課程或活動,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勞動的辛苦和快樂。
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永豐學校小學部的西南角上,有一方“半畝棉田”;在這方田地上,孩子們感悟四季節氣更替,觀察棉花生長過程,親自體驗勞動樂趣。
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裏,有一處“種植園”,學生們就是“種植園”裏的主角,播種、除草、施肥,既體驗勞動的快樂、辛苦,又沉浸在生活的樂趣中,還培養了孩子的綜合勞動技能和觀察能力。北京市海淀區台頭小學每位學生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米菜園”。每位承包“菜園”的同學,都有一個為期三個月的責任期。在此期間,從第一次播種、到最後的成熟採摘,期間一切除草、除蟲、施肥等工作,都需要“責任人”親自承擔。這些孩子在“田間地頭”的勞動中認識到了書本上不會介紹的農作物生長知識,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和樂趣,學會了珍惜和感恩。除了學校的勞動課程,一些家務家長也要放手讓孩子學着去做。
這裏有一張關於孩子什麼年齡適合做什麼家務的表格,可以供父母們參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硬繭,通過勞動,不僅可以認識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瞭解自己。”勞動是我們一生當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應該只有讀書、學習,具備好好生活的能力也至關重要。就從家務做起,從現在開始吧!
來源 | 爸媽研究所、凱叔講故事、新東方家庭教育、錢志亮工作室、首都教育
轉自|温州教育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