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學offer被拒,在價值觀上“翻車”的學生,背後問題出在哪裏?
看點 美國名校取消學生Offer的事例時有發生,而孩子基本價值觀不正確,是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因素。對此,美國知名認知行為專家、TEDx超高人氣演講嘉賓埃米·莫林表示:父母對孩子價值觀的養成起關鍵作用;只有言行合一並創建共同的家庭使命宣言,才能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價值觀。
上個月,位於威斯康辛州密爾沃基市的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撤銷了一位體育特招生的入學資格。
原因是這位新生在社交媒體Snapchat上發表冒犯性言論,為弗洛伊德事件的當事警官開脱。
今年弗洛伊德事件以來,美國教育界已經發生多次因學生在社交媒體發表種族歧視言論,而被高校撤銷入學offer的事件。
在價值觀問題上“栽跟頭”的學生,已經不是少數,名校對此更是不含糊。
去年18歲美國少年Kyle,就被哈佛大學撤銷offer,因為發現其兩年前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歧視言論和帶有侮辱性的字眼。
儘管Kyle再三表達歉意和懊悔,最終,哈佛大學還是堅持“不接收任何有歧視言論的學生”。
被哈佛大學撤銷offer的Kyle(左,右一)
儘管學校的決策曾一度引起爭議,被指責不夠包容,但是,外灘君認為,對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價值觀有着高要求的,絕不僅僅是名校。
即使哈佛大學“網開一面”,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終究需要直面的是社會這所大學和漫長人生的考驗。
什麼是價值觀?它是一個人對生活中人、事、物的看法和評價,並對其有着孰輕孰重的價值判斷。
除了對“種族歧視”的態度,一個孩子的價值觀,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
怎樣看待作弊與不誠信的行為,
如何評價校園霸凌問題、社會不公,
甚至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等。
如果一個孩子在最基本的價值觀上,不能有着涇渭分明的判斷,那麼,他在未來人生的種種考驗下,遲早要“翻車”。
可是,價值觀雖然對於每個人都很重要,卻又看不見摸不着。它既無法通過考試來測量,也不像知識一教就會。價值觀的培養和塑造,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特別是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越來越多家長更關注的是成績、分數,是如何讓孩子如何脱穎而出,卻很少花心思和時間去和孩子討論價值觀的問題。
對此,美國知名認知行為專家、心理治療師埃米·莫林(Amy Morin)認為,在養育過程中對價值觀的堅持,非常重要。價值觀的缺位,是很多問題的根源。
埃米·莫林 Amy Morin
在新書《內心強大的父母,不會做的13件事》裏,莫林特別提出了“價值觀的問題”。她結合家庭諮詢和診療案例,剖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出現價值觀錯位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合適的價值觀。
為什麼孩子的價值觀會出現偏差?
作為心理治療師的莫林,曾接到一對父母的求助:
他們的孩子凱爾,在高中階段的一次重要考試中,被抓到作弊,並錯失了提前上大學課程的機會。
凱爾的父母很不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告訴孩子要誠實,為什麼他還會做出作弊這樣的行為?
在莫林接觸到的諮詢中,有這樣困惑的家庭並非個例。
他們很奇怪,自己明明向孩子傳達出了某種價值觀,比如要誠實、不能撒謊,不能有欺負別人的行為,不能為了成績而作弊… … 為什麼孩子最後還會表現出與之相悖的言行?
哈佛大學2014年一項調查發現,家長和老師認為,自己最看重的事情是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普遍認為“善良比成績更重要”。其中,有96%的家長表示:“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
但是,孩子們所得到的信息卻不是這樣。大約80%的青少年認為,父母和老師更看重成績而不是善良,他們認為“自己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要比在班上和學校裏,成為關心他人的人,更能讓父母感到自豪。”
為什麼家長的價值觀,和孩子的理解,會出現這麼大的偏差?通過和凱爾這樣的家庭更深入地溝通,莫林找到了問題所在。
原來,這樣的家庭,儘管在意識上有着明確的價值觀,卻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事情上,表現出與價值觀相左的行為。
就像凱爾的父母;
一邊對孩子説着“盡力而為”,一邊卻覺得孩子所做的還不夠好,需要請家教為孩子補習,報昂貴的提升課程,花很多時間和孩子討論常春藤盟校;
一邊和孩子強調誠實的重要性,卻又樂於在親戚朋友面前,吹噓孩子的成績… …
以上種種行為,早已經向凱爾傳遞出這樣的暗示:“成績比一切都重要”。也讓他在潛意識裏相信,成績才是父母真正看重的;如果考砸了,會讓父母非常失望。
也因此,為了取得好成績,凱爾甚至不惜作弊。
在今天的焦慮育兒氛圍下,家長很容易受困於當下的目標,而忽視了長遠以來要給孩子傳達什麼樣的人生啓示,樹立什麼樣的價值觀。
當我們一邊對孩子説着,“只要盡力就好”或“誰贏誰輸都無所謂”,一邊卻因為比賽場上裁判做出了糟糕的判罰而心生憤懣,抱怨孩子沒有足夠的出場的計劃,甚至對孩子在球場上的失誤而失望… …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價值判斷也會變得紊亂。他們很快會通過父母一次次的行為表現,“洞穿”父母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而非去相信父母口頭上的“價值觀”。
因此,莫林建議,父母要想清楚在自己的價值觀排序裏,究竟什麼更重要,並根據價值觀來指導生活中的優先事項安排。
我們想傳達給孩子的,
是什麼價值觀?
價值觀也有一些彈性空間,並非都是絕對的黑白對錯。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滕珺教授,將價值觀比做一個“金字塔”,認為它一共有三層。
第一層是人類共通的、最基本的價值觀。例如,珍惜生命、善良、誠實、守信等,這是最需要被夯實的基本原則;
第二層是羣體性價值觀。
它是不同國家、不同羣體所持有的集體性觀念,不同羣體之間秉持的對待文化、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價值觀不同,不可強求;
第三層則是個性化價值觀。比如消費觀、戀愛觀、娛樂觀等因人而異,它是每個人出於自身的判斷。
我們在對待第一層價值觀的培養上,必須表現堅決、毫不含糊;
而在個性化的價值觀方面則因人而異,關鍵在於家庭的側重點是什麼,父母希望傳遞給孩子什麼樣的觀念和態度。
曾有一對10歲小女孩的父母來諮詢莫林,他們對於女兒提出要退出足球隊這一決定,感到十分糾結;
孩子的母親認為,人生中需要適時放棄自己不擅長、不感興趣的方向,敢於去做新的嘗試,因此她同意孩子退出;
而父親則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因為孩子需要懂得履行承諾和不半途而廢。
其實,雙方想法都有道理,無所謂對錯,只是出自不同的價值觀考量。
關鍵是,養育者自己要想清楚,最希望孩子樹立的價值觀究竟是什麼,是持之以恆、一以貫之,還是興趣至上、大膽嘗試?
莫林發現,很多父母都會陷在類似這樣糾結的決策中,對周遭大眾媒體上各種各樣、甚至自相矛盾的養育建議,莫衷一是。
“實際上,我們所做的大多數決策,都不會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到底要怎麼做,取決於你認為孩子需要學到什麼樣的人生啓示。”
她提醒,對某一個家庭和孩子適用的做法,可能並不適合所有的家庭和孩子。
當父母真正明晰自己最看重的東西,在教育決策中一以貫之,就會免於很多糾結和搖擺不定,也才能真正將它傳遞給孩子。
外灘君聯想到,曾經採訪過一位作家母親,她就在“價值觀排序”上拎得很清。在她的養育價值觀裏,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健康。平日裏她對孩子既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孩子上小學期間,一次眼科體檢,發現孩子存在輕微的近視。在今天高負荷的課業環境裏,近視兒童的數量也在飛速上漲,青少年戴眼鏡已經成了稀鬆平常。但是這位母親卻高度重視。
她上網搜索有口碑的視力矯正醫生,特地請了一段時間長假,陪同孩子去外地治療。
這位母親正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健康是高於一切的。哪怕課業被耽擱,也沒有健康來得重要。
從此以後,孩子果然也特別愛護眼睛。哪怕課業再繁重,他都會安排好體育運動的時間,始終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回憶採訪過的諸多學生和家庭,外灘君發現,那些成績表現出色、思想成熟、價值觀穩定的孩子,不僅和父母關係融洽,且無一例外地在家庭教育上,有着共同、明確的價值觀。
談起父母對自己最大的影響,也往往是價值觀上的引導。比如:
“享受學習的樂趣,而不是追求成績結果”
“無論怎麼樣,都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人”
“人必須獨立自主,對自己負責”。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父母既是這麼説,也是這麼做的,在子女教育上表現出高度的言行一致。
創建你的家庭使命宣言
生活中,我們的很多決定,從如何花錢到如何支配時間,以及和孩子相處中的很多舉動,都在傳達你在某一方面的價值觀。
能夠一以貫之,堅持自認為最重要的“價值觀”,並不容易。
況且今天充滿焦慮和競爭的養育氛圍,讓更多父母一邊喊着“快樂教育”,一邊卻在“辛苦雞血”;今天殷切地告訴孩子“健康最重要”,明天又轉而將成績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在做出任何決策時,能始終不忘“初心”的家庭,畢竟少數。
因此,莫林建議,我們不妨創建屬於自己的家庭使命宣言。就像各種各樣的組織,都會有自己的使命宣言。家庭,這個世界上聯繫最緊密的的組織,也應該有自己的使命宣言。
“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是碰巧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的人”,在她看來,家庭使命宣言,正是一家人齊心協力,為了共同目標和使命而努力的體現。
家庭使命宣言,凝結了家庭成員最看重的東西,最希望孩子身上擁有的品質。用這個“價值清單”時刻提醒自己,可以幫助我們在大大小小的養育決策面前,做出真正合乎價值觀的選擇。
不同家庭的使命宣言,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有的家庭是,“通過創造愛和學習的氛圍,幫助彼此變得更好”;
有的家庭則是,“ 力求誠實、善良和關心他人,對自己擁有的一切心存感激”;
也有的家庭是,“任何時候都保持積極的態度,努力工作,笑口常開”… …
莫林甚至看過很多家庭,會將自己的家庭使命宣言,以某種富有儀式感的形式,可能是字畫、留言板、牆壁塗鴉的形式,呈現出來。
在受到外界的各種壓力、干擾下,如果父母在某一時刻忘記了自己的價值觀,也要勇於和孩子承認,自己迷失了方向,並指出問題在哪裏。
比如,“我很抱歉今天對你輸了這場比賽流露出失望。我總是對你説,輸贏沒有關係,享受其中更重要,但是我今晚卻忘記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如果父母不去解決自己言行之間的矛盾之處,孩子就會感到疑惑,進而質疑父母的一切“説教”。
同樣,價值觀也需要我們不斷去温故,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做出適時調整。
生活中,當孩子的言行表現與家庭所倡導的價值觀相悖時,正是和孩子聊一聊價值觀的好時機。
比如,如果你聽起孩子説,他朋友家的房子更大,或者領居家的車更高級,不用覺得尷尬,裝作沒聽見,那就藉機和孩子聊聊,你對金錢的看法。
凱迪克銀獎的獲獎繪本《市場街最後一站》,就是這樣一個價值觀引導的對話故事。
主人公小杰和奶奶搭乘巴士,到市場街的最後一站。
一路上,他不斷抱怨:為什麼他不能像朋友那樣有自己家的車,而要在雨天裏等巴士?為什麼他不能跟別人一樣有一個隨身聽?為什麼他每次都要來到這個城市最髒亂的地方?
這都是孩子們常直言不諱的問題。針對小杰的每個抱怨,奶奶都會給他一個富有啓發的回答,讓他發現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和快樂。
《市場街最後一站》
不管怎樣,價值觀的培養,除了點滴薰陶,它還需要父母的以身作則,一以貫之。
19世紀美國廢奴運動領袖,弗雷德裏克·道格拉斯曾説,“培養堅強的孩子易,補救頹喪的成人難。”同樣,價值觀也應該在孩童時代就培養,而非等到長大以後再來補救。
因此,當我們在緊盯着孩子的成績、分數、名次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孩子有着什麼樣的價值觀?在孩子內心深處,最看重的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