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户端北京8月17日電 (左雨晴)“公司主營業務為面向成年人的非學歷職業就業培訓服務,不屬於本次調控的K12學科類校外培訓行業,對公司主營業務不存在重大影響。”
“雙減”政策落地後,中公教育7月26日發佈的上述公告,或許有些緊急“避嫌”的意味。
事實上,與幾乎“團滅”的K12校外培訓企業相比,中公教育所主營的職業教育賽道是持續利好,兩者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中公教育7月26日發佈的公告
K12企業紛紛試水職業教育
早在年初教育部為校外培訓監管“吹風”時,K12企業們便有了轉型的苗頭,頻頻涉足職業教育。
3月份,新東方首次投資公考輔導賽道;7月8日,好未來輕舟宣告正式進軍職業教育領域;7月19日,高途APP上線,不同於主要聚焦K12的高途課堂APP,高途APP主要覆蓋語言、大學生考試、財經、公考、教資、留學、管理、醫療等多類型職業教育業務。
“高途在兩三年前就成立了職業教育部門”,在高途負責職業教育輔導的賀辰(化名)告訴中新網:如今高途關閉了大部分中心,只保留了北京和杭州,但就所謂的“轉型職業教育”,高途目前卻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高途”APP上涉及的職業教育業務。
校外培訓企業轉型職業教育遇難題
“雖然有一定的競爭力,但與其他老牌機構相比,還是相差很多。”在賀辰看來,目前高途職業教育的模式還是K12的老路,仍然以銷售為主。
“賣課、提高ROA(資產回報率)……生源就依靠投放、引流、電話推銷。”“銷售崗位待遇比輔導老師普遍高出2-4倍。”“現在沒有研發,沒有什麼教研團隊。”賀辰對高途職業教育的現狀感到擔憂。
沒有核心的教育優勢,不少地區的學員都遭遇過銷售過度的問題。賀辰手裏的學員退費率已經從4、5月份的0.2%上升到了現在的5%。
他認為,高途的傳統模式根深蒂固。但一味的靠銷售賣課來出單,無異於飲鴆止渴。
職業教育行業會被“攪渾”嗎?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職業教育市場規模總體呈逐年增長態勢,2019年市場規模達5760億元。
2021年以來,職業教育也頻頻迎來政策利好。
5月份落地的新《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明確支持實施職業教育的公辦學校可以吸引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6月份,首次大修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樣重要地位”,並支持社會辦學與校企合作。
資料圖:重慶智能工程職業學院內的學生正在學習最前沿的5G通信技術。 劉相琳 攝
中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楊暢表示,當前職業教育發展應該是發展的良好時機,國家在強調高質量發展和製造業提質增效,都需要職業教育予以支撐和配套。
不過,他也認為,目前K12行業轉型職業教育的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
“優勢在於這些企業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水平比較高。但職業教育需要打通前端生源和後端企業需求,這對於進入賽道的新企業來説,是個挑戰。”
楊暢表示,短期來看,K12企業的轉型可能會導致職業教育的供給加大,對現有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造成影響;長期來看,K12企業給現有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帶來的壓力,也有利於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轉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