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因生活費辱罵父親:不該如此怨懟為你傾盡一生的父母

留學生因生活費辱罵父親:不該如此怨懟為你傾盡一生的父母

留學生因生活費不足向父親抱怨。圖/涉事留學生髮布的與父親聊天截圖

一則“留學生因生活費不足辱罵父親”的新聞上了熱搜。

這位留學生目前23歲,大專輟學,在西班牙讀本科。她的父親是從農村考到北大的。

起因是女生每月生活費1.1萬元,父親每月工資1.3萬元,家裏還有個妹妹。當時女生髮現生活費沒有到賬,自己無錢吃飯了,所以暫用父親的信用卡消費,卻被父親誤會多要了一萬元生活費。

這本是小事,讓網友驚訝的是:她竟然把全部聊天記錄發上網,而且大罵父親。又有人扒出她之前在一些貼吧的帖子,內容不堪入目,無非就是:我需要錢。

10月19日,九派新聞聯繫上當事女生。她表示,對自己發佈辱罵父親的內容感到很後悔,現在也已與父親和好。因為生活費不夠起爭執這一問題,她表示其實是一場誤會,自己並沒有嫌棄父親給的生活費少,接下來還會要求降低點生活費。

儘管如此,由此事引發的親子關係、代際溝通相關話題,仍在網上發酵,不少人有話要説。

我的朋友們都不年輕,多數已有小孩,有些已經在國外。目睹此情,莫不憂心忡忡。有人在質疑家庭教育,有人在反思送小孩出國意義在哪裏……

我説:這並不奇怪。

就在前幾天,我參加了一次網絡討論,説的是“年輕人該不該隨心所欲”的問題,與我打擂台的幾個,是二十幾歲的海外留學生或者剛剛回國的。

而他們理解的“隨心所欲”只有兩個方向:一,隨心所欲地花錢:閒逛、躺平、購買;二,隨心所欲地戀愛、追求甚至放蕩不羈。

我相信,這當然只是個別年輕人想法,大多數留學生都是有着遠大的襟抱與進取心的。不過,對於一些年輕留學生的“隨心所欲”,我還是有些隱隱擔心。

客觀來説,確實有很多孩子留學,只是因為在國內考不上好大學,他們出國,就是換個地方玩遊戲、聊天。留學德國不會説德語的、留學加拿大不會説英語的,並不是完全沒有。

留學生因生活費辱罵父親:不該如此怨懟為你傾盡一生的父母

事件引起網友討論。圖/某社交平台截圖

是的,大學有圖書館、實驗室、有諾獎得主成為導師,大學之外有博物館、名人故居、展覽館、講座、社會活動……但這些,都沒有人會塞到你嘴裏,你得自己去尋找、自己去深入。

很多時候,你得先有慾望,發現自己的欠缺,然後才能實現慾望,在這過程中,過關斬將,披荊斬棘,鍛鍊能力,同時發現能力的不足……一步一步成長。

很遺憾,對一些年輕學生來説,這個過程全部缺乏,是匱乏貧瘠至極但自以為“隨心所欲”的人生。

這個辱罵父親的留學生,她開銷裏有打出租車這一項——有沒有其他選項,比如公共交通?應該是有的,但她沒選。

有人採訪了這位被辱罵的父親,父親説小時候嚴格管教她,也許這是她的反抗期。但每個人,不都曾被管教過嗎?

而且,反抗期的方式多了,可以去寫詩、去當歌手,但為什麼,這現在一些孩子的反抗方式只有兩個:一,錢;二,情緒與感官。

對於如今的許多90後、00後來説,他們都是生活在小家庭裏,從小與父母打交道較多,我們以前熟悉的那種一起上學一起玩的小朋友、經常來往的親戚、鄰居叔伯阿姨……已經並不多見。

這就使得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密,父母只有子女,傾盡一切給子女,而子女也只有父母,所有不滿怨懟都對父母發泄出來。

這種相愛相殺、緊密裏的痛苦,可能就是小家庭化必須付出的代價。

所以,送兒女出國,是希望他們有更廣闊的天地,結果,身已動,心未遠,還是在錢上打轉轉。

該如何培養孩子擺脱感官與情緒,讓孩子擁有真正有更壯闊的未來,是父母該考慮的。

而同時,對於一些年過20的年輕人來説,也值得反思:為什麼“隨心所欲”只有兩個,一個“隨心所欲花錢”,另一個“隨心所欲的情緒與放縱”。

一些留學生看似走了萬里路,為什麼仍活得如此狹窄?

年輕孩子説:年長的姐姐們鼓勵年輕人追求自我,可能是彌補自己當年的缺憾。

我説:不不不,我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比你的豐富幾萬倍。你的那種隨心所欲,給我我也不要。

特約撰稿人丨葉傾城(作家)

編輯丨丁慧

實習生丨黎志棟

校對丨危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57 字。

轉載請註明: 留學生因生活費辱罵父親:不該如此怨懟為你傾盡一生的父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