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引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丞相的故事流傳至今,每每讀來總是悵然若失,甚至還會涕泗橫流。這位丞相的執着讓人敬佩,他的失敗更是讓人惋惜,畢竟他那麼強大,帶來了那麼多的奇蹟。

不過,若真的回顧三國的歷史,諸葛丞相固然是失敗中的經典,讓人心痛,但他留下來的歷史謎團卻依舊具有爭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諸葛亮為何要北伐?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客觀來説,蜀中地區易守難攻,如果能夠據險堅守,恐怕蜀漢政權會存在更久。但諸葛丞相一意北伐,結果讓蜀漢國力空耗,最終加劇毀滅。因此,有人藉此認為,諸葛丞相之忠誠讓人敬佩,但其能力卻很不堪。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一、諸葛亮北伐

在正史記載中,諸葛亮北伐的時間大約從228年到234年,前後整整7年的時間,諸葛亮發動了5次北伐。

因為當時的蜀國本就是民多兵少,100多萬平民,而士兵才區區10萬,而且大多是通過徵兵進入的,沒有經歷多少的訓練。若是一年一次戰爭,那麼不僅會使國家經濟全部消耗殆盡,而且還會使得士兵厭倦戰爭,軍心民心俱失。

僅從戰爭頻率來説,諸葛亮此舉的確不可取,因為戰爭需要休養生息,而且戰爭最是消耗人力物力。一般來説,古代戰爭與戰爭之間的週期最少也需要5年時間,通過5年時間的恢復經濟,通過5年時期的與民休息,才能夠提供新的戰鬥力。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諸葛亮7年時間5次戰爭,可以説已經違背了戰爭的規則,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諸葛丞相又是否獲得足夠的收益呢?答案也是讓人不滿意。

據記載,228年春,諸葛丞相第1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所以撤退。史書記載: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一次戰爭只獲得了千餘百姓。

228年冬,諸葛丞相二次北伐,攻打陳倉未破,糧盡而返,中途斬殺大將王雙。除以人頭外,一無所得。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229年,諸葛丞相三次北伐,蜀漢奪取武都和陰平,並且擊潰救援的郭淮,終於取得兩郡之地。三次進攻中,這次收益最大。

231年,諸葛丞相四次北伐,並且包圍祁山,與司馬懿和張頜對峙。雙方勝負未分,李嚴拖後腿,諸葛被迫撤退,但因司馬之計策,張頜追殺至木門,被諸葛射殺。此次征戰,讓司馬頭疼,並且斬殺一員傳奇老將。

234年,諸葛丞相年事已高,但依舊坐四輪車北伐。不過惜哉,這是諸葛丞相之絕唱,雖出兵迅猛,然司馬老賊閉門不出,僵持百日,及至秋,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漢軍退回蜀中,北伐戰爭結束。

以上為諸葛亮北伐之全經歷,總體而言,雖然一直保持優勢,但終究未能取得大勝。全部的戰爭,除了斬殺兩員大將,奪得兩郡之地,並且捲走千餘人家以外,蜀漢幾無收益。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以如此強度的戰爭,卻換得這樣一個微薄的收入,而且還拼死了老丞相,這場北伐真的有意義嗎?

就歷史的表面記載來看,實在毫無意義,更有一種抹黑諸葛亮的感覺。那麼諸葛丞相究竟有何盤算呢?其實這背後另有隱情。

二、北伐的真正原因

若以《三國志》而論,諸葛丞相是忠義之人,因此曾經約定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這一口號是他的畢生追求。所以,即使前方刀山火海,老丞相也必然一往無前。

而且,當年諸葛親自向蜀漢皇帝劉備承諾,必定輔佐劉禪匡扶漢室。昔日三顧頻煩天下計,豈因君主逝世而遺棄?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所以,諸葛丞相寫下了出師表,並且將畢生的信念付諸於一場又一場的征戰,只為了曾經的信念,只為了大家的理想。

曾經的《三國志》以及《出師表》,都向我們傳達了這一觀點。對於這一點,我們都深信,不過,諸葛丞相併非膚淺之人,此乃表面原因,一切還有更深的考慮。

因此,這不是一場現實的戰爭,而是一場理想的戰爭,雖死而未悔。所以諸葛亮北伐的本意旨在與曹魏對耗,縮小與曹魏的差距,因為本質上人口的差距已經註定了實質戰場的失敗,所以在曹魏力量真正壯大之前主動出擊。

三、不戰即亡

根據史料統計,魏蜀吳三國的領土,大概為291萬、106萬以及145萬。從領土數據來看,魏國的領土大約是蜀漢政權的三倍有餘。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緊接着是人口,魏國人口曾有400多萬,而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統治的頂峯時期約為100餘萬。

10人裏面抽一丁為兵,已經接近竭澤而漁。因此,蜀漢政權湊出10萬軍隊已經難得,而魏國政權保持20萬常備軍無壓力,人口和軍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

而且,魏國政權已經進行國家化改革,不僅軍隊國家化,而且整個政權經濟文化全方位調整,連官僚制度都推出了九品中正制。客觀來説,當時的魏國政權蒸蒸日上,不僅國家養得起軍隊,而且百姓能夠提供足夠的賦税。

但是蜀漢政權呢?強行徵兵是竭澤而漁,蜀地本地居民不願意當兵,諸葛亮所依賴的軍隊,唯有南蠻之兵,以及荊州老兵。雖諸葛亮頗具經濟才能,勉強運作也能維持軍隊開支,但蜀漢一直都是先軍政治,因此經濟遲早破產,而且差距越來越大。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所以,高曉松認為,魏國政權會蒸蒸日上,而蜀漢政權會逐漸的沒落甚至崩潰,這就是不戰即亡。諸葛亮迫於無奈,只能選擇一戰。因為戰鬥還有機會,不戰鬥只有任人宰割。

四、易中天的觀點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也提出了獨到的觀點。大概有兩點:其一也是不戰即亡;其二為內部矛盾,不得已而為之。

首先來看其一。據記載,曹睿繼位以後,大臣孫資提出,漢中之地險峻,出兵討之損耗巨大,可以分兵據守要害之地,鎖住蜀漢出關。然後坐等天下之變,時間愈久,魏國國力越強,而無數必定不戰而降。

因此,易中天先生也認為,蜀漢政權不戰則亡,這是正式的國家與非正式國家的差距,蜀漢政權的先軍政治必亡無疑。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緊接着其二。易中天先生認為,蜀漢政權內部矛盾太過於複雜,東州集團以及荊州集團甚至是益州集團,個個不服氣。諸葛丞相只能勉力維持,甚至斬了馬謖來平眾怒,可謂是十分艱難。在第四北伐中,蜀軍得勢之時,卻被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誣陷,李嚴自身運量不利,卻反過來讒言諸葛亮想獨攬權力,也正是這種內部混亂導致諸葛亮明白,北伐其實是無法成功的。

還有魏延的死更是説明,諸葛亮一心從5次北伐的發動到死都在為蜀國鞠躬盡瘁。擔心自己死後魏延目中無人,狂妄自大,留下來對於蜀國江山是一大禍害,所以下令除掉魏延,也側面説明諸葛亮對於北伐的放棄,斷了蜀國北伐的念頭,固守才是蜀國的最後希望。

為了維持政權存在,諸葛只能通過戰爭轉移矛盾,勉力的維持這個國家的框架。因此雖然戰爭開銷巨大,但是卻依舊5次北伐,其關鍵就在於此。

結語

回顧以上的這些歷史記載,以及不同人的觀點,諸葛丞相瘋狂的真相,也逐漸躍然於紙上。客觀來説,無論是高曉松,還是易中天,他們的觀點都點到了要害。蜀漢政權沒有偷安的可能性,只有前進才有希望和生存空間,一旦停滯或者後退,只有死路一條。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所以,諸葛丞相接手的是一個巨爛的攤子,且不説將這個政權發揚光大,就説維持這個政權還依舊存在,諸葛丞相就已經拼盡了智慧。因此,諸葛丞相的北伐,從戰爭意義上來説一塌糊塗,但是從政治目的來考慮,他真的付出了太多,並且也實現了基本目標。

不過,這樣複雜的格局只有諸葛亮才能維持一二,一旦這位老丞相倒下,蜀漢政權將再沒有頂樑柱,只能等着破產。因此,劉禪後來的投降,也就變成了一個可以預見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52 字。

轉載請註明: 諸葛亮北伐有何真正目的?絕非匡扶漢室,魏延的死已説明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