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暢想】
我國曆來重視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然而,我們多以頂級論文發表來判斷人才是否“高端”,結果是國家花費了高昂代價,但大量的經費投入只是產生了一些公開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和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並沒有帶來更加有力的支撐,“卡脖子”技術領域的科技帶頭人還不能滿足發展需要——
新發展格局呼喚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戰略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 蘇中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得了快速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這種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紅利為特徵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國際形勢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會長時間面臨嚴峻挑戰。同時,隨着人口老齡化、人工成本上升以及長期以來的粗放式增長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自身也存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中國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底層邏輯,是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浙江中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與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加強“產、學、研”合作。王正攝/光明圖片
國際人才引進應注重與我國科技創新現實需求相銜接
我國曆來重視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然而,我們以往在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中,多以頂級論文發表來判斷人才是否“高端”,結果是國家花費了高昂代價,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無端猜疑,但大量的經費投入只是產生了一些公開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和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並沒有帶來直接幫助,我國卡脖子技術領域的科技帶頭人依然缺乏。反之,這些年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如蛟龍、墨子、天宮、神舟、嫦娥等項目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及其科研團隊主要來自國內培養的人才。
我們需要在國際化高端人才引進中更加註重與我國現實需求的對接,結合我國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制定國家層面的高端創新型科技人才緊缺目錄,重點引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人才。同時,要進一步優化我國的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科研環境、產業環境、制度環境等,營造更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來華工作、創業。
增強教育自信,構建政府、企業、高校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當前,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的年輕人基本上是在本國接受高等教育後參加工作,而中國卻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源國。一些媒體和留學中介的誇大宣傳,加上國內一些單位在招聘等方面給予海歸人才的特惠待遇,導致我國存在非理性的“留學熱潮”。同時,我國政府資助的來華留學生整體質量和專業結構有待提高,國家留學生獎學金政策需要更多地和國家人才戰略相結合。
要引導民眾正確認識我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進步,建立教育自信,不迷信國外機構的高校排名。同時,加大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國內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各單位在人才招聘中,要對國內外培養的人才一視同仁,唯才是舉,不能簡單套用是否海歸進行區別對待。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合作機制,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要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加大對理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引導優秀學生從事科技工作。加快出台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高層次教育的銜接辦法,讓具備職業技術工作經歷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深造機會,促進實踐和理論的融合。基礎教育要破除形式上的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前教育對人力資本培育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引導社會優秀人才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優化外國留學生結構,評估和改進中國政府資助獎學金的使用效果。
建立符合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制度,完善科技創造報酬體系
目前的人才評價制度沒有結合不同崗位的價值創造特點,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數論文”的誤區。這些年中國科技論文總量全世界第一,但真正的科技創新實力依然不強,卡脖子技術長期沒有得到突破。如果缺乏量化標準,科研人員又擔心強大的人際關係會影響人才評價的公正性。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在實際工作中面臨着極大的挑戰。要建立符合崗位特點、有利於價值創造的人才評價制度。人才評價要以價值創造為本位,不能為了追求量化評價而背離崗位特點和價值創造。要建立多元化的職稱評價制度,完善分類評價的標準建設,應用性行業要強調用實際貢獻來代替科研論文發表。
在華為等民營企業,由於薪酬、股權等激勵機制設計到位,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得以有效激發,成就了世界水平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比較而言,體制內單位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存量,但由於科技創造成果的報酬制度尚不完善,科技創造成果和收入聯繫不緊密,科技分紅、股權期權等制度沒有得到有效應用,科技人才的活力遠沒有被激發出來。要完善科技創造報酬體系,激發一線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改革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簡化科研經費使用過程,提高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性。提高薪酬對科技人才的激勵效果,科技人才的薪酬要與科技創新、知識創造所產生的價值掛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允許科研人才通過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獲得價值回報。明確科研成果歸屬認定方法,不以行政權力來強行分配科研成果歸屬。
《光明日報》( 2020年12月01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