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信了嗎?康熙除鰲拜是因為鰲拜意欲謀反
很多人對鰲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俠小説《鹿鼎記》的影響。
《鹿鼎記》裏説鰲拜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開國功臣,在大清朝入關過程中建下赫赫戰功,成為了順治帝臨終前指定的四大輔政大臣之一。
其實,即使您翻遍翻爛清初各種史料,雖然可以在皇太極征討察哈爾部、徵朝鮮、攻皮島、以及松錦會戰這些戰役中找得到鰲拜的身影,但很難説得出他到底建立過什麼戰功。
究其原因,入關之前的鰲拜只是軍中偏陴之將,只知拎着刀子跟隨着大軍沖沖殺殺,完全是龍套角色。
但鰲拜應該是很能砍的,因為,從未建過大功勞的他,在皇太極時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鑲黃旗護軍統領,這説明,他是多年媳婦熬成了婆,積無數小功終成大功。
鰲拜是個粗線條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黃牛一樣,認準了方向就不回頭。這也讓人覺得他就是個“忠心耿耿”好漢。
鰲拜跟着皇太極從小兵混到了鑲黃旗護軍統領,自然對皇太極感激不盡。
皇太極死,當野心勃勃的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爭立,鰲拜一門心思認死理,與兩黃旗大臣盟誓於大清門,非先帝(皇太極)之子不立。先是擁戴豪格,後來又擁戴福臨。結果福臨(順治帝)繼位了,即鰲拜飛黃騰達的機會就來了。
當然,多爾袞沒有倒台前,鰲拜也很是吃過一些苦頭。但這些苦頭,在多爾袞死後,全部轉化成豐厚的政治回報,他因之成為了順治的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病危之時,鑑於多爾袞專權的惡例,不再選宗室親王擔當輔政大任,選擇了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個異姓大臣為輔政大臣。
這四個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無力視事;蘇克薩哈則是從多爾袞陣營投誠過來的,人望低,沒有什麼話語權;遏必隆為人庸懦,遇事無主見,是鰲拜的跟屁蟲。如此這一麼來,就凸現出了鰲拜的“權臣”形象。
但是,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對新皇帝康熙有過不臣之心,更沒有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鰲拜想過要篡位自立。
但長大成人的康熙卻把鰲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類野心家,處心積慮、精心設置,布了一個局,讓眾多少年侍衞同時發難,把鰲拜捆成了個大粽子。
在《鹿鼎記》裏,“擒鰲拜”情節被寫得驚心動魄,讓人緊張得喘不過氣來。
事實上,歷事三朝的鰲拜已年近古稀,體弱力衰,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被擒全過程乏善可陳。
康熙一開始給鰲拜定了30條罪狀,擬處以革職、立斬。但是,根本查不出鰲拜任何篡弒的證據,只好悻悻然終免其死罪,宣佈禁錮終生。
年事已高的鰲拜不久被折磨死於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舊事,覺得鰲拜對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為主,將之設定為篡位弒主的假想敵,施辣手置之於死地,心生內疚,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從孫蘇赫襲。蘇赫卒,仍以鰲拜孫達福襲。
可嘆的是,現在很多專家、很多吹捧康熙的書籍,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輝形象,在對康熙的平生功績進行彙總時,總是不忘提擒鰲拜事,將之與削平三藩、統一台灣、六下江南、驅逐沙俄、大破準噶爾等大事件相提並論。
要我説,擒鰲拜事其實是康熙辦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為他貼金,反而讓他丟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