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圖源:鄭州市第二中學

在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以下簡稱“二中”)校長姜波看來,取得信息化改革成果並非易事。他坦言,前些年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並不像現在這樣被看好,尤其是在河南這樣的中部地區和高考大省,想要改革傳統教學方式,實現教育信息化並不容易。

智慧教育要解決人的問題

一個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不能沒有信息化環境的支撐,而信息化校園環境的建設不能單憑學校之力。姜波認為,學校許多工作的開展必須和家長達成共識。否則,學校想開展建設,但家長不理解不支持,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事實上,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家長們往往態度不一。

“這種情況的出現和學生的學業表現有一定的關聯”,姜波提到,“如果一個學生的學業表現持續‘出現狀況’,老師再繼續使用這些技術和設備,有的家長就會提出反對,將原因歸咎為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認為是技術影響了學習成績”。

有觀點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對於自控力差的學生來説,利用信息化工具輔助學習弊大於利,甚至有人提出通過限制學生的活動以解決課堂分心的問題。但在姜波看來,這不是真正的信息化教學,真正的信息化應該是完全開放的。不但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活動,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檢索探究。“錯誤的並不是技術,而是使用它的方式”。

姜波舉例到,老師可以通過設置規則來約束學生的行為,當學生在不合適的時間瀏覽了不合適的信息或課堂行為表現不規範,將會受到“懲罰”。也就是説,相比於限制學生的活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技術才是王道。

對於智慧教育,姜波有着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要理解智慧教育,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智慧,然後才是教育。所謂智慧,就是辨析判斷髮明創造的能力,因而,智慧教育就是把辨析判斷髮明創造的能力通過教育的方式體現出來。

由此看來,智慧教育更重要的是解決人的問題。即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和技術來解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問題,以促進課堂轉型,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最終實現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姜波談到,智慧教育這一概念雖然沒有提及“技術”一詞,但是技術不可或缺,它們是融合共生的關係。技術不應該成為噱頭,應該以人為本。為什麼要用技術?用到什麼地方?解決什麼問題?對於學生來説,技術如何助力個人發展?如何實現技術與人的融合、創新和發展?這些才是智慧教育應該深度考量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術。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圖1 姜波分享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互聯網+教育”最終指向人的發展。所以我們應當站在培養人的角度來審視教智慧教育,而這個培養人的問題指的就是“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只有把這些問題做好,我們才能夠理解到技術真正的價值”。

不論是教育信息化的開展,還是智慧教育的實踐,始終以“人”為出發點和立足點,這是姜波的堅持。

融合創客課程與職業規劃的

2014年,姜波帶領團隊正式開始了創客教育的實踐。

創設之初,遇到的困難不少:學生在創客空間創造出來的作品要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如何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通過不斷的摸索實踐,姜波想到了一條新方法,即把創客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相結合。

搞創客教育首先要課程化,先有了課程,再去建設創客空間,要把創客空間當作課程在實踐當中的硬件支持。否則,沒有教學需求的空間就成了擺設。因此,創客教育實踐之初,姜波圍繞“健康、博愛、有為”的學校育人目標開設了一系列課程,並實行選課制,由學生依據興趣自主選擇。

在課程設置上,不同年級分別設置不同的課程,逐級深入,各有側重。例如,高一重視基礎體驗,高二是項目設計,高三則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在課程的評價上,姜波反對唯分數論,強調多元評價。那麼,到底如何評價一個作品?二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將“決定權”交給學生。

2015年,二中開始舉辦微電影節。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上交自己的參賽作品,最終作品採取網絡投票的方式進行評選。雖然是以票數決勝負,但不以票數定英雄。根據不同的學生的閃光點,學校還設置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劇、最佳配音和最佳票房等單項獎。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圖2 鄭州二中教育聯盟微電影節紅毯

“自助餐式”教師培訓

教學改革當然離不開教師,而二中選擇了教師培訓。

教師培訓並不是一帆風順,姜波談道,二中開展教育信息化這十年,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教師的成長,實現了教師培訓從被動“輸血”到教師“自造血”這樣的一個轉變。

所謂被動“輸血”,指的是依靠制度強制教師參加培訓。剛開始教育信息化改革時,學校採取的措施便是廣泛邀請信息化專家來校給老師們做教培。通過這種硬性規定的培訓,二中培養出了一批各學科的教師骨幹。

然而姜波意識到,這樣雖然也能提高老師的水平,但並不是長久之計,必須要形成本土力量。於是他將這些骨幹教師集中起來,組建成了一個教學管理團隊。就這樣,二中有了自己的教培力量。

此後,二中的教師培訓模式也發生了轉變。學校不再做硬性要求,而是實行“自助餐式培訓”——教師根據學校發佈的教培公告自願參加,培訓的內容“自己選擇”。這是因為學校會提前收集老師們的需求,找到需求的共性,再由骨幹教師開展針對性的答疑培訓。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圖3 鄭州二中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訓現場

除此之外,姜波還提出“上門服務,包教包會”。集中培訓時沒學會的東西,之後再由骨幹教師一對一指導。通過這樣的方式,二中實現了“自造血”式的教培。各學科的骨幹教師帶領本學科其他教師一起學習,這些教師又逐漸成為教培的種子,輻射到各自的學科組。如此一來,每個學科組都能有至少一位老師進行技術支持。

作為開展教培的領頭人,姜波主張老師和管理者都應該成為信息化和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的實踐者,而他也一直在實現自我突破。

2016年6月8日,是姜波成為“播客”的第一天,他開始在喜馬拉雅平台分享“互聯網+教育”相關的心得體會。他堅持每天分享,截止目前,姜波的電台已經“日更”1568條。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圖4 姜波的喜馬拉雅電台

談及初衷,姜波是想通過音頻分享自己的看法,與其他志同道合的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突破自我。就這樣,他開始以一個創新者的角度思考遇到的問題,不斷挖掘生活中的“互聯網+教育”。每天做分享,相信他會堅持下去,因為“這是件有意思的事兒”。

疫情期間的教學經驗轉移

疫情間的教學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線上教學推動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給老師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姜波將此時教師的主要壓力總結為:一是課堂管理難度加大,線上授課使得屏幕另一端的學生行為更加不可控;二是對於教師來説,上網課還得先“玩轉技術”,技術能力稍弱的老師更要下功夫。為此,二中不僅給教師提供了一些教學上的建議,而且為老師們開展了技術培訓,比如,給老師推薦教學軟件,使用方法指引等。

關於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姜波從九個方面分享了教師的變化:教學理念轉變、教師專業發展、技術素養提升、協同意識增強、多元化發展、教學評價多元化以及科研能力、實踐能力和自我規劃意識的提升。

反觀線下,“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就像一面鏡子,暴露出許多老師線下教學時的問題和誤區,這能讓老師們開始反思,也有利於教師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在教師理念和能力轉變的良好前提下,二中在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經驗不會被丟掉。姜波認為,教師很有必要將線上教學經驗和疫情後的線下教學相融合,可以從線上教學使用的評價方式、技術工具等入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07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信息化改革當前,輸出型中學校長如何做?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