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緊抓師德師風第一標準 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

由 簡振武 發佈於 經典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筆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定的未來發展規劃和目標,兼具政治性、創新性、時代性和人民性,是我們未來一個時期的行動綱領。教師司將學習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首要任務、主要任務和最重要的政治任務,迅速開啓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工作。戰線上,司班子成員在赴甘肅、湖南、湖北等地出差時開展宣講活動,部內與機關服務局開展聯學活動,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作專題輔導,司內各黨小組自發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下面,結合學習體會,談三點認識。

一、進一步認清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歷史方位

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關於教師隊伍建設,明確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並就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等提出要求。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實現“十四五”規劃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必須建強教師隊伍,發揮好教師是教育第一資源的作用。今年9月,我們召開了教師發展大會。寶生部長在會上強調,之所以定位為“教師發展大會”,是因為今天教師事業的發展已不是初創時期,也不是在起步階段,我們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站在現有基礎上,認真盤點,理清哪些需要升級換代、哪些需要填補空白、哪些需要完善機制。思考謀劃教師隊伍建設如何更好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求,更好滿足人民羣眾對教育的新需求新期盼。

面向“十四五”,教育的基礎環境、基礎條件、外部形勢正在發生和將會發生很大變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必須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找準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和着力點,以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破除教師發展方面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教師隊伍從專項管理向現代治理轉變,實現教師隊伍從基本支撐向高質量支撐轉型。

二、謀劃好“十四五”教師隊伍建設方向

一是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育人自育師始。要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加大對師範院校的支持力度,重點辦好一批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引領教師教育全面振興。“十四五”期間,將重點建設一批師範教育基地和教師教育改革實驗區,加強培養培訓橫向聯繫、推進師範院校縱向合作、做好定向培養、提升培養層次、加大培訓力度、做好特色評價、提升職教教師素質等多措並舉,全面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切實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供持續的師資來源保障。

二是補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短板。做好脱貧攻堅與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推廣北京師範大學“志遠計劃”經驗模式,引導高水平師範院校為貧困地區定向培養高素質教師。適度調整農村教師特崗計劃。以省級培訓團隊和優秀骨幹教師校長為關鍵,加強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培訓。切實發揮教育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作用,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繼續實施銀齡講學計劃、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

三是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圍繞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強頂層設計,啃硬骨頭,深化編制、崗位、職稱、評價等人事制度綜合改革。推動教師考核評價破“五唯”,注重教師思想政治與師德考核,注重教育教學工作實績和貢獻,破除SCI(美國《科學引文索引》)至上,邊破邊立,將教師評價“指揮棒”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

三、下大力氣抓好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工作

一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構建大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制度體系,全面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建立教師日常教育引導體系,明確將參加一定學時的師德師風培訓作為中小學教師校長繼續教育“硬指標”。建強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組建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庫,建好師德師風建設基地。完善師德師風考評監督機制,完善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勵、懲處六大制度,大力懲處違規行為。健全教師榮譽制度,發揮典型示範引領作用。

二是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素質。在加強體系上下功夫,健全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優質中小學幼兒園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在提升層次上下功夫,穩步提升師範生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在質量保障上下功夫,落實院校分類評估,守好師範教育質量“生命線”。在創新融合上下功夫,引導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

三是發揮教師在家校協同育人中的積極作用。開展教師協同家長育人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家校(園)合育有效機制,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認識教育規律,提高育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修養,以身立教薰陶孩子。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1日第1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