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險企增資現小高潮!廣撒網引戰投,公開募資或成潮流!
雄厚的資本與強大的股東力量,是打造堅固地基的硬實力。
2021年的保險市場,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牽累後,開始出現回暖跡象。中小險企迎戰未來,正在增強資本實力上下功夫。
股東增資、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發行債券等多樣化的增資形勢出現在保險市場上,又一波中小險企增資小高潮來臨。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次不少險企將目光投向了更大的資本市場。公開尋覓戰投,不再侷限於原有股東加持,以公司股權為“標的”,吸引志同者加盟。充滿未知的“公開招標”,令這些險企未來的發展多了一些想象空間。
不靠股東靠自己
公開募資成險企“補血”潮流?
近日,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發佈的一則“長城人壽啓動增資計劃”引起了行業的關注。不同於以往向股東“集資”的方式,又一家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公開募集資本的案例,讓2021年的險企增資別有一番情景。
説起增資,在保險業發展過程中,早已變成普遍現象。公司發展的“硬性要求”,拓展業務的基礎,都需要有資本的支撐。而在保險公司的重大戰略佈局中,增資也被各家險企視為重要的“強身”之道。
據『A智慧保』粗略統計,截至5月8日,2021年已有9家險企宣佈增資計劃。其中,有5家險企在保險業協會官網上發佈了具體的增資方案及增資額度,還有4家險企通過產權交易所向資本市場公開募資。
從增加資本的方式看,過去險企的增資多以原股東增資、新股東入資等方式進行。分析原因,或是因為原股東或新股東的出資,操作靈活且門檻不會有很大限制。而且,只要股東同意增資,且沒有爭議,股東資質合格,增資落地的幾率就很大。
不過,近年來,險企增資的手法出現了一些變化。例如,一些險企不再單純靠股東直接增資,反而藉助發行資本補充債券來擴充自己的資本實力。
數據顯示,2020年就有20餘家險企發行了資本補充債券,被銀保監會批准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的險企就達到9家。反觀通過股東直接增資的險企,2020年同比縮減近半。
可見,減少對原有股東的依賴,探索另外的“補血”方式,是很多險企在努力的方向。當然,這其中,或許也受股東出資意願及能力的影響。
2021年,新的市場環境下,向資本市場公開募資成為險企增資的另一重要方式。而這一方式,被更多中小險企所採用。需要注意的是,險企在向資本市場公開募資的同時,市場也在檢驗着險企自身的發展潛力。正所謂“強者有選擇的權利,而弱者,則只有被選擇”。
增資原因“兩大面”
“真補血”與“促造血”
險企公佈增資計劃的背後,往往藴涵着多重因素的影響。從大方面看,大部分險企增資的原因多集中於兩個,一是補充公司償付能力;二是佈局未來業務發展。
“真補血”:償付能力告急
償付能力,是衡量險企風險抵禦能力的重要標準。自銀保監會重新下發《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後,監管對於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要求進一步升級。《規定》要求,一家償付能力達標的保險公司,需要同時滿足三大條件:
○ 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50%
○ 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於100%
○ 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
一旦有一項不達標,該險企即被視為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或許還不得不接受相應的監管措施。因此,為了滿足監管要求,很多險企會寄希望於通過增資來“自救”。
例如,隨着2021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披露,各家險企的償付能力情況展現在市場面前。從統計結果看,有部分險企的償付能力不達標,例如安心財險、渤海財險、合眾人壽、前海人壽等。
而為了解決償付能力問題,有險企也開始了增資計劃。例如,渤海財險在2021年年初發布了增資擴股議案,擬將註冊資本金由16.25億元增至19.7347億元。
作為“補血”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增資對於償付能力不足的險企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
“促造血”:為未來業務發展留足空間
除解決償付能力不足外,險企增資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未來的發展。
從長城人壽發佈的增資內容看,此次增資除控股股東北京金融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擬在保持其原有持股比例不變的前提下參與增資外,長城人壽還打算引進新的戰略投資方,且新股東參與增資的額度會在10億-50億元之間。
對於此次增資的目的,可以從長城人壽對戰略投資方的相關要求中發現一絲端倪。資料顯示,除符合監管對保險公司股東的硬性要求外,長城人壽還列出了“重點考慮健康、醫療、養老、金融科技等領域與壽險行業可產生較大協同效應的企業”這一項要點。
另外,長城人壽還定下了未來五年發展規劃,即總資產過千億元,營業收入超300億元,進入穩定盈利期,價值類新單期交保費增長2倍,跨入壽險前30名,具備上市條件,基本完成保險集團架構搭建。
一個不小的目標,需要殷實的資本支持。雖然長城人壽在過去已經進行了8次增資,但不同歷史時期下的發展要求,不會滿足於當下的資本,而是會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與長城人壽增資目的類似的還有中郵人壽、中韓人壽、國富人壽等,均是為了未來的業務發展而增加資本金。
例如,中郵人壽在已有215億元的註冊資本金基礎上,還要增加71.6億元的增資。如此大的資本金體量,已能匹敵一家上市保險公司。但繼續引進資本的背後,是中郵人壽對未來業務發展的思考。
特殊情況特殊應對
股東無償“捐款”解燃眉之急
當然,增資之事非一日之功,不僅需要股東之間的磨合,還需要監管的審核。為此,等待增資到位的時間,可長可短。但如果增資遲遲難到位,公司又面臨業務發展的緊迫性,是否還有別的方式來解燃眉之急?對此,鼎誠人壽給出了答案。
2021年3月,鼎誠人壽披露了一則特殊的公告,公告內容顯示,鼎誠人壽將接受2家股東的現金捐贈,共計5億元。且該筆捐贈款項會計入公司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中,而且不會以任何理由撤銷。
鼎誠人壽稱,公司收到捐贈資金後,將用於支持公司業務發展。同時,也為維持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到2021年底150%以上的健康水平,滿足公司發展及監管要求。
其實,在2020年5月時,鼎誠人壽就發佈了增資計劃,擬增加7.5億元,註冊資本金由12.5億元增至20億元。不過至今,該增資仍未落地。在此情況下,股東無償“捐款”成為另一種可行之法。
説到股東無償“捐款”,在保險業內比較少見。但在增資未落地之前,採用該形式來增加資金支持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不過,這種別樣的資金支持,是要建立在股東對公司發展前景充滿希望,全力支持公司發展的前提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