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呢?關於這一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一個歷史人物的背後,不僅有其“公德”,更有其自身的“私德”,而後人的評價切入點又自然不同,難免會有個人情感夾雜。也正是後人評價切入點的不同,也自然就會影響到對這位歷史人物的評價高低,甚至還會出現評論兩極分化的局面。

一如,在近現代文學史上聲名顯赫的郭沫若。作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之一,中國著名的考古學家,他對於近現代中國文化的傳承、發展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在現在人們的口中,他的口碑卻要差得多,至於原因則就是“私德有虧”,其拋棄妻子之舉也着實令人不恥等等。

但當我們站在歷史的縱向發展角度之上,就會發現歷史人物幾乎沒有人是完美無瑕的,如是也才有了“聖人論跡不論心”之語。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而在評價越王勾踐時,知名歷史學者易中天卻曾語出驚人。對於越王勾踐,後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卧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完成了“逆襲”打敗了吳王夫差。而其卧薪嚐膽的故事也成為了勵志典範,激勵着無數後人。

可是,對於這樣一位正面的歷史人物,易中天卻在評價時有着“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卧薪嚐膽的故事,我建議不要再講了!”的評語。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導致易中天會有此評價呢?

卧薪嚐膽的越王勾踐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卧薪嚐膽的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太史公司馬遷記載:越王勾踐祖先乃是夏禹後裔,夏少康庶出之子,因而被封在會稽(今浙江紹興)。

而吳國則與越國接壤,並立而存,兩國之間更是因為利益、戰爭等因素宿怨深重。而當爭霸成為春秋時期各個大國之間的主旋律之時,吳國、越國也都未能“免俗”。

前496年, 吳王闔閭在聽聞越王允常病逝,勾踐新立之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天縱良機,率軍趁機討伐。可不曾想就是這樣的一場看似實力對比懸殊的戰爭,卻因越軍的一場偷襲而導致吳軍大敗而回,就連吳王闔閭也被射傷不治。

不死不休的世仇,雙方的對立可想而知。而吳王闔閭之子夫差在即位之後,不忘父親遺志,厲兵秣馬,至於越王勾踐則在聽聞吳王夫差的舉動後,決意率先出擊。但是,在當時“德”尚未完全崩塌的時代背景之下,越王勾踐的出兵舉動無疑是不得人心的,更激起了吳國軍民的同仇敵愾,最終越國軍隊在夫椒大敗。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吳軍趁勢包圍了越國首都會稽。形勢岌岌可危,勾踐的謀臣范蠡遂向其諫言苟且求和,無可奈何的勾踐只得採納其建議,派出使臣文種前去求和,甚至願意不惜自降身價以自身為吳王奴僕,妻子為吳王侍女。同時又厚金賄賂吳王寵臣,此時的夫差志得意滿,儘管有伍子胥從旁勸阻卻仍舊選擇了答應勾踐的請求。

越國由是得存,而自感被侮辱的勾踐也自此開始了隱忍、發憤圖強之路。他在門上懸掛苦膽,每日入寢時必須嘗上一口;同時身體力行,體恤民情,招賢納良,終於在二十年後苦心人天不負,一舉擊敗吳國,成就了霸業。

在“卧薪嚐膽”的故事中,越王勾踐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能為常人所不能為。在亡國之後,他能在帝王、奴僕這樣有着天壤之別的身份之中自由切換,更能改變自我,砥礪奮進,而這些光彩熠熠的優點也成為了他最終能夠成功的必要因素。

這樣的勾踐,無疑是值得誇獎、讚美的,是值得後人學習的。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易中天眼中的越王勾踐

但作為歷史人物,越王勾踐可遠不止這一面。易中天之所以説勾踐不值得宣揚,便是因此。在易中天的演講中,他引用了《吳越春秋》的幾個故事,並從這幾個故事之中引出了自己的評價。

《吳越春秋》中記載:公元前496年吳國闔閭趁勾踐新立攻伐之戰中,越國之所以能夠出乎意料地獲得勝利,究其緣由乃是越王勾踐兵出其謀。

而這一奇謀,則是越王勾踐派遣敢死隊衝入吳軍陣地,單從這裏而言似乎平平無奇。可接下來,越國敢死隊在衝入吳軍陣中時卻不是殺敵,而是自殺。也正是詫異與越國敢死隊的自殺,吳軍不做防備之下越軍才得以趁機襲擊了吳軍,從而得勝。

那麼越軍敢死隊為何自殺呢?《吳越春秋》中記載:乃是勾踐脅迫了敢死隊的親屬,才讓他們只能選擇自殺。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吳越春秋》之中還記載有“蒸熟種子”故事。説的是,越國災荒時,無奈向吳國借種子,夫差欣然應諾,幫助越國度過難關;可待吳國遭遇災荒借種子時,勾踐卻接受了文種的建議將種子蒸熟之後,再送給吳國。種子既然已經蒸熟,自然是難以出芽,吳國由是餓殍遍地。

在這兩則故事之中,越王勾踐的心機深沉、狡詐的一面,已是彰顯無疑。那麼勾踐果真如此嗎?

其實,單從《吳越春秋》而論是難以作為實證的。這本書作者為漢代趙曄,而在歷朝歷代的評價中更是將它當做《世説新語》一般的小説,因此對於此事的記載便已是真偽難辨。

而在易中天老師眼中,對於勾踐在功成之後的舉動也頗有微詞。

在打敗吳國之後,主要謀臣范蠡選擇離開從而倖免於難,至但勾踐的另外一大助力謀臣——文種則落得一個被其賜死的結局,無疑這也奠定了“飛鳥盡,良弓藏”的中國傳統政治邏輯基礎。

而從這一點上來説,勾踐無論是有無《吳越春秋》之中記載的那般故事,其心思深沉、狠厲的一面卻也是存在的。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小結

易中天的評價雖然看似有偏執的一面,但也正是在“正面”與“反面”的評價之中,我們才更加立體地瞭解了越王勾踐。

那麼到底要怎樣去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呢?其實,聖人論跡不論心才是最優解,而且殘酷且真實的一點是,歷史人物的私德比之公德顯得更微不足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9 字。

轉載請註明: 易中天為何説越王勾踐最不是東西,還建議不要再講卧薪嚐膽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