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西漢開國第一功臣。
當初,劉邦封賞功臣時,決定賜予蕭何第一等賞賜,並把他排在功臣榜第一位,引起許多功臣不服。他們認為,蕭何從來沒有上場殺敵,立過戰功,而自己披堅執鋭,攻城奪地,憑什麼功勞不如蕭何?蕭何只是在後方指揮工作,沒有殺過一個敵人,奪過一座城池,漢朝的江山都是武將們打下來的,憑什麼武將還不如一個文臣?
劉邦解釋説:你們知道獵狗嗎?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放狗追獸的是人。如今諸位只是獵獲野獸,相當於獵狗的功勞。至於蕭何,他能放出獵狗,指示追逐目標,那相當於獵人的功勞。
劉邦的意思是説,如果沒有蕭何在後方統籌全局,前方的將士就會變成無頭蒼蠅,還談什麼建功立業?將士們能夠建功立業,都要感謝蕭何的付出,所以蕭何的功勞自然是最大的。
沒想到將士們仍然不服。劉邦只好跟武將們談犧牲,説:“你們只是一個人追隨我,多的也不過帶兩三個家裏人;而蕭何卻是全族好幾十人跟隨我,這些功勞怎麼能抹殺呢?”
武將們無言以對,只好同意劉邦重賞蕭何,但是,仍然不同意劉邦把蕭何封為第一功臣。他們心中屬意的第一功臣是曹參,理由是:曹參身受七十餘處戰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而蕭何一次傷也沒負,憑什麼功勞在曹參之上?
劉邦一時語塞。但語塞不是認為武將所言在理,而是他已經力排眾議賜予蕭何第一等賞賜,武將們也對此做出過一次“讓步”,如果還要強迫他們擁蕭何為第一功臣,着實不知如何開口。
正當劉邦左右為難之際,關內侯鄂君挺身而出,為蕭何仗義執言。他擺事實,講道理,説出了蕭何名列第一功臣的三大理由:
一、楚漢戰爭期間,漢軍多次潰敗,但每次都是蕭何補充兵馬。這一點,武將們誰能做到?如果沒有蕭何,大漢一蹶不振。
二、楚漢戰爭期間,漢軍的軍需物資,都是由蕭何提供。所以,將士們都是吃的蕭何的糧食,沒有蕭何,他們靠什麼打仗?
三、漢軍幾次敗退,丟掉山東地區,幸虧有蕭何坐鎮關中,才能重新振作。如果沒有蕭何,項羽只需一次打敗漢軍,就能徹底獲勝,大漢哪來捲土重來的機會?
武將們聞言,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反駁。鄂君所言不虛,僅以第一條論,當漢軍全軍潰敗時,武將們既然那麼有能耐,為何不自己招兵買馬?還不是需要蕭何提供兵馬!如果沒有蕭何,勢單力孤的你們,沒準兒早就成了楚軍的刀下之鬼。
劉邦乘機拍板,將蕭何定為大漢開國第一功臣。由此可見,開國之初的劉邦,對蕭何是多麼的感激,是多麼的信任,又是多麼的器重。
然而,君恩莫測,劉邦晚年,竟然也開始猜忌蕭何。有一次,蕭何為關中百姓求地,説:“長安一帶地方狹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拋荒,希望陛下下令讓民眾進去耕種。”
蕭何關心百姓,這原本是好事,沒想到劉邦卻勃然大怒:“相國你大收商人的財物,卻來討取我的上林苑!”一怒之下,竟將蕭何下獄,還給他戴上了刑具。
劉邦將蕭何下獄,當然不是懷疑他收受商人賄賂那麼簡單,而是認為蕭何關心百姓居心不良,是為了取悦百姓,爭奪民心,甚至進而爭奪帝位。蕭何在關中經營多年,體恤民情,深得關中百姓擁護,他在關中的人望,恐怕不在劉邦之下,所以劉邦非常擔心。
然而,劉邦身邊有個姓王的衞尉,卻認為劉邦杯弓蛇影,他説:“陛下怎麼能懷疑相國呢?楚漢相爭時期,相國留守關中,如果他對陛下有異心,早就割據關中了!前不久,英布叛亂,陛下御駕親征,也是讓相國留守,相國如果有異心,陛下還能回宮嗎?”
劉邦聽到這話,立馬釋然,下令將蕭何釋放。同時,親自向蕭何道歉,自稱“我不過為桀紂主,而相國為賢相”,並仍然讓蕭何擔任相國,予以重用。
劉邦已經將蕭何下獄,為何還要讓他擔任相國?他難道不擔心:蕭何因無罪被下獄,從此記恨自己,對大漢離心離德,甚至謀反嗎?
我認為有如下三個重要原因:
一、劉邦一時離不開蕭何。縱觀大漢羣臣,沒有人比蕭何更適合當相國。蕭何掌握天下圖書户籍,熟讀各項法律文書,深知各地風土民情,具有極高的治國能力。而漢朝剛剛成立,各項制度還處於草創階段,正需要蕭何這樣的政治人才。況且,這些規則制度的建設,都是蕭何參與主持,一旦讓蕭何下馬,勢必出現制度建設斷層的現象。
二、劉邦猜忌蕭何,只是一時糊塗。劉邦和蕭何是同鄉,不可能不瞭解蕭何的為人,當初沛縣起義,鄉親們原本擁立的是蕭何,但被蕭何主動推辭。蕭何並沒有做皇帝的野心和膽色。加上王衞尉的勸諫,劉邦又開始重新信任蕭何。
三、如果對蕭何採取措施,難免引起沛縣功臣集團的震動。蕭何是沛縣功臣集團的領袖人物之一,劉邦還沒發跡前,蕭何與他的關係就非常好,如今更是對劉邦忠心耿耿,如果蕭何這樣的人都被劉邦罷職,其他功臣難免心懷不安,甚至因不安而萌生異志。
帝王總是多疑的,尤其是開國之君,因為將士們親眼看着原本跟他們平起平坐的開國皇帝登上帝位,難保不會有想法:他能做皇帝,我為什麼不能做?劉邦釋放蕭何,並不能説明他已經完全信任蕭何,不對他存有一絲戒備之心,但之所以仍然重用蕭何,正是為了穩定沛縣功臣集團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