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級考生之間固然存在競爭關係,但這是一種各憑本事、力爭上游的良性競爭,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
近日,52歲的魯新林來到湖北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報到,成為該校歷史上年紀最大的新生。有人稱讚他“活到老學到老”,也有人質疑他“浪費教育資源,應該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原本以為,52歲大叔憑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這是一個多麼鮮活的勵志故事。萬萬沒想到,在一些人眼裏,這竟然也會成為被詬病的原因。52歲的大叔上大學,是不是“擠佔”了別人的資源?或者説,年紀大的人,是不是應該自覺為年輕人“讓路”?
所謂“浪費教育資源”“把機會讓給年輕人”,背後暗含的一個大前提是:教育資源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一方多了,另一方就會少,年紀大的人“佔用”了,年輕人就會“少用”。這是一種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維。
可是,接受教育是一場“零和博弈”嗎?顯然不是。首先,高校招生指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年來,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的招生規模總體上呈擴大趨勢。換句話説,上大學、上好大學的機會是不斷增加的。同級考生之間固然存在競爭關係,但這是一種各憑本事、力爭上游的良性競爭,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
實際上,很多大學包括一些雙一流大學,每年都有招不滿的名額。當然,這並不是想説,只要想上,人人都有大學上。而是想陳述一個簡單的事實:自己考不上大學,其實更多應歸因於“自己考不上”,而不是因為“別人考上了”。
反過來説,處於體力、腦力巔峯時期的年輕人,在高考中還輸給大叔,難道不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嗎?技不如人,就要願賭服輸。如要競爭,就憑自己的本事去挑戰。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多,社會整體素質就越高。整體素質越高,能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也就越大。這也是人口紅利的含義之一,不僅僅指人口多,而且指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比例高。因此,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學習,如“朝聞道,夕死可矣”等。這些年來,我國更是積極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倡導建設學習型社會。從國家層面來説,這有利於提升人口素質,擴大人才資源;從個人層面來説,這有利於提升個人素質、拓展人生可能。利人利己,弊從何來?
退一萬步説,受教育是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既然法律沒有給參加高考設置年齡上限,那麼,“大叔”“大媽”就都有資格報考,任何人都無權干涉。而對於那些想象出一場“零和博弈”,並要求別人“讓”着自己的人來説,他們還沒上考場就已經輸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