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誤解之後,中職教育能否輕裝上陣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釐清誤解之後,中職教育能否輕裝上陣

2021年9月9日,安徽亳州工業學校新入學的中職生表演“軍體操”“紅歌”手語舞等,展示軍姿風采,磨礪青春意志。洪雷攝/光明圖片

釐清誤解之後,中職教育能否輕裝上陣

日前,義烏市職業學校學生開展“人人學技術,行行出狀元”技能比武活動,圖為學生運用3D打印技術打印模型。龔獻明攝/光明圖片

【聚焦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

開欄的話

讀職業學校,同樣有光明的未來。

無論是大國工匠,還是科學家、教師、服務人員,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有站在聚光燈下的機會。職業教育法頒佈後,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更明晰,有關職業教育的誤解也將得到進一步釐清——中職不是“考不上高中的次選”,高職不是“混文憑”,訂單式培養不是“背熟動作”就可以出師的“熟練工種”。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哪些誤區?前景在哪裏?本版今日起推出“聚焦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專欄,圍繞普職協調發展、校企合作、雙高計劃等一系列職業教育重點話題,開展深入討論與剖析,帶你瞭解不一樣的職業教育風貌。

今年,在職業教育領域最大的新聞,無疑是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於5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該法自1996年頒佈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

更令人關注的是,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沒有保留之前的“普職分流”提法,而是明確“在義務教育後的不同階段因地制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此法公佈後,將“普職協調發展”解讀為“取消初中後普職分流”的聲音一度沸沸揚揚。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曾作出明確回覆:“這是誤讀、誤解。”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的表述,是對我國基於‘雙軌’教育基礎上義務教育後普職分類發展,做出的與時俱進、更加科學和規範的表述,它體現了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理念。”這位負責人説。

從“普職分流”到“普職協調”,還有多少誤解待釐清?幾字之易,將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帶來哪些變革?

“普職協調發展”不是取消中職教育

下個學期,來自山西太原的李澤辰就要成為一名初三學生了。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父母還在猶豫要不要讓他讀中職,“將來掌握一門技術,還是挺好的”。但前段時間“取消中職教育”消息滿天飛,讓他們犯了難——“這是真的嗎?”

對此,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義務教育後實行“普職協調發展”,並不是取消中等職業教育,而是轉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路,以辯證、全面、平衡的觀點來促進教育結構規模和質量的有機統一。

這位負責人用四句話全面解析本次新法規定:第一是初中教育後,要實行普職分類教育。第二是高中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都有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第三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允許各地普職比例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差異,各地可以根據區域社會發展的程度、本地產業發展的需要和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情況合理規劃職業學校和普通學校的招生規模。第四是協調發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兩種教育只是類型不同,沒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別。

為何要由“職普分流”改為“職普協調發展”?浙江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亞南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公眾對職業教育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偏見,許多家長、學生將職業教育打上了‘二流教育’標籤。刻意強調‘分流’一詞,易於導致學生及家長產生教育與社會焦慮。”

“要真正改變職業教育‘層次教育’的固有定位,必須確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的理念與機制。‘協調’二字,意味着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發展定位得到進一步強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既可以滿足不同稟賦和潛能學生學習的需要,又能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空間和通道。”王亞南説。

幾字之易,意義重大。“這個變化橫向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間的壁壘,引導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知識體系實現交叉滲透、優勢互補。”海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沈有祿説,在普通教育中融合滲透職業教育,對進入普通高中後學業吃力的同學是種利好,可以幫助他們在高中階段提前打下一定的技術技能教育基礎。同時,中職學校可以加強文化教育等普通教育,有助於中職學生強化通識知識學習,進一步增加升入優質高職院校甚至職業本科院校的機會。

避免“雙向融通”演化為“單向道”

“儘管我國實施‘普職融通’政策已經有三十餘年,但由於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普職融通’最終演化成學生進入普通高中,‘雙向融通’的理想設計轉變成了‘單向道’的現實。”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政説。

變革之下,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真正實現“協調發展”,還要邁過哪些坎?

“首先需要關注中職辦學規模的滑坡風險。”王亞南指出,舊法規定,高中階段教育招生中,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需要大體相當,而新法將國家制定職普比的權力下放給了地方(省級)政府,各省市普職比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差異。取消普職比“一刀切”政策後,如果學生家長對中職教育認可度不高,社會輿論對中職教育不利,地方政府可能會在輿論壓力下縮減中職辦學規模。這種縮減往往是在社會輿論壓力下的被動調整,而不是對區域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的主動應對。

“還要警惕職業教育辦學‘唯升學’導向。少數職業教育辦學者將普職協調發展狹隘地理解為:職業教育要同普通教育一樣發展到本科甚至研究生層次,只要搭建了職業教育升學立交橋,建立‘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完整教育體系,就能夠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王亞南指出,長此以往,很有可能造成職業院校忽視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無法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高質量的技能供給,最終產生過度教育與“技工荒”並存的局面。

對外經貿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認為,義務教育後實行普職協調發展,要求中等職業教育有關專業與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貫通招生和培養,推動各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培養方案銜接,從而真正建成雙軌制教育培養體系,賦予中職學生更加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路徑選擇,避免普職協調通道從“雙向融通”演化為“單向道”。“在這一過程中,中職學校的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質量是否滿足區域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能否為廣大中職學生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實現學歷晉升和職業發展奠定紮實基礎,需要建立更為科學有效的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因此,如何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和區域產業人才需求,進一步完善現有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質量評價體系及評價標準,成為當下破題的關鍵。”

未來發展重點在於提升中職教育質量

實現“普職協調發展”,需要轉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辦學的基礎性轉向。

“唯有職業教育在辦學實力、社會聲望等方面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才能真正體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王亞南建議,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範性、引領作用的優質中職學校和優質專業。同時,職業教育需要“刀刃向內”,推動“課堂革命”,提升吸引力。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建議,要構建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學校體系。根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職業教育學校體系應包含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兩個層次,其中高職教育包括專科、本科及以上層級,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

薛新龍強調,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是未來必由之路,而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是關鍵之一。中職教育要注重辦學質量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吸納學校所在區域產業主管部門、行業組織、重點企業和技術技能人才代表等,共同參與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的質量評價。中職院校需加強專業課程體系和技術教育內容與高等職業教育階段的銜接性,與本校專業方向相關的高職院校、職業本科院校之間建立人才培養模式反饋改進機制,為中職學生升學就業及職業發展築牢知識技能基礎。

“還應提升中職學生學習成果與普通教育的融通性,探索建立中職院校與普通高中學習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學分轉換和成果互認機制;鼓勵中職院校健全辦學質量監督管理制度,通過畢業生職業發展滿意度測評、專業課程過程性評價等多種方式,形成自我監督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薛新龍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9 字。

轉載請註明: 釐清誤解之後,中職教育能否輕裝上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