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64年,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地震降臨斯巴達,在這場地震中,斯巴達國都幾乎被摧毀殆盡,至少兩萬斯巴達人失蹤,死於地震的人就更多了。
但這還不算完,因為這場大地震,整個斯巴達的社會秩序在短時間內完全崩潰,大量奴隸逃出,並開始組織起來發動對斯巴達人的攻擊,整個斯巴達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
為了快速幫助斯巴達走出危機,當時的斯巴達國王阿奇達穆斯在第一時間向雅典求助,雅典方面也被親斯巴達的西蒙説服,派出4000人的重裝步兵前往救災。但是,當這些雅典步兵走到斯巴達時,卻被斯巴達官方遣回雅典,為後人所津津熱道。
一、雅典之所以要幫助斯巴達,根本原因是雅典也是奴隸制國家,所以他們完全不想看到一個由奴隸組成的國家的建立
在雅典為何要幫助斯巴達這個問題上,傳統史料認為,這主要是親斯巴達派的西蒙的功勞。
雅典著名將領西蒙是雅典城邦中最突出的親斯巴達派,傳説西蒙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斯巴達很有好感,一直希望能前往斯巴達生活。長大以後,他在多次政治活動中都表達了自己對斯巴達的好感。正因如此,西蒙也獲得了斯巴達人的支持,成為了斯巴達人在雅典的代言人。
在斯巴達發生大地震後,雅典人其實是不想管這件事的。一來斯巴達和雅典向來不對付,雖然二者在希波戰爭期間有過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此後兩者摩擦不斷,根本算不上友好。二來兩者的政治制度不同,如果出兵相助,容易動搖同一政治制度陣營的盟友。
希波戰爭圖
關鍵時刻,還是西蒙挺身而出闡述斯巴達在希波戰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並點明波斯的威脅還在,如果對斯巴達不管不顧,雅典將獨自應對波斯的威脅。西蒙的話説服了雅典民眾,因為相比於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小摩擦,在外面虎視眈眈的波斯威脅更大。
不過,如果繼續深挖這其中的信息,我們會發現真相或許可能不是這麼簡單。
雅典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他那光芒四射的民主制度。在雅典,成年公民可以通過參加公民大會行使自己的行政權力。而且雅典的行政職位實行輪番制,幾乎每個雅典公民都有機會擔當行政職務,可以説是相當人性化的制度。
而斯巴達的特點就是全國軍事化,與雅典截然相反,斯巴達在全國推行寡頭政治,以軍事化手段對國民進行嚴苛的訓練,讓他們成為只懂得服從命令的戰爭機器。而國家大權則掌握在國王和監察官等少數羣體手中。
斯巴達的寡頭政治
乍一看,似乎這兩個國家就是兩個極端。但事實上,這兩個國家卻在很多方面都極其相似。最典型的,就是他們都推行奴隸制。
是的,哪怕是以民主著稱的雅典,他的基本社會制度也是奴隸制。雅典社會的運行幾乎都是建立在壓迫奴隸的基礎之上,而他們那光芒四射的民主制度也坦然地將奴隸排除在公民之外。
所以,當斯巴達看似快被奴隸推翻時,雅典人的心裏也不好受。因為斯巴達也是奴隸制社會,如果它會在奴隸手中,雅典難免會產生兔死狐悲之感。
另外,如果斯巴達被奴隸攻陷,希臘世界不僅會樹立一個由奴隸組成的,天然與他們這些奴隸主不對付的邦國,而且會激起他們國家奴隸的反抗意識,讓他們自己國內的局勢也發生動盪。
所以,制度上的共通性才是雅典絕對幫助斯巴達的根本原因。
二、在大地震發生前,斯巴達與雅典的關係已經開始漸漸冷卻,斯巴達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引入雅典人很有可能會造成國家動盪
不過,雅典這邊拋出了橄欖枝可不代表這斯巴達會接。當斯巴達遣回雅典的支援士兵時,不僅是雅典,整個希臘世界可能都想不透這是為什麼。
要理解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斯巴達和雅典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説起。
在希波戰爭之前,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關係就不算太好。
斯巴達和雅典的城邦圖
那個時候,雅典因為其三面環海的優勢發展出了強大的航海能力。在航海能力的加持下,雅典大興商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在這海量的財富推動下,雅典開始積極興辦教育,引導思想潮流的發生,最終創造出來大名鼎鼎的民主制度。
而斯巴達卻因為三面環山,且習慣了劫掠,開始瘋狂追求陸軍力量的強大。為了保證自身戰鬥力的強大,他們不僅以嚴苛的標準訓練斯巴達公民,而且不斷向他們灌輸服從的思想,最終發展出了高度集權化的寡頭制度。
這兩個差異極大城邦甫一接觸就對對方的政治制度感到由衷的厭惡,斯巴達害怕自家國民被雅典“帶壞”,雅典覺得斯巴達就是個粗魯的野蠻人。所以雖然雙方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關係完全説不上好。
古希臘時期的戰場戰爭圖
直到第二次希波戰爭開打,在滅國的危險下,兩個不得不精誠團結,共同對抗強大的波斯。這算的上是雙方的蜜月期,但可惜希波戰爭結束後,雙方就又馬上開始互相嫌棄了。到公元前464年,雙方已經經歷了好幾次武裝衝突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雅典突然友善的派兵過來幫忙,很難不讓人起疑心。
這種擔心並不多餘,因為站在政治的角度,雅典根本不可能是愛心滿滿的聖母,否則它也不可能生存到現在。同樣站在政治的角度,斯巴達也不吝以最大的惡意揣測雅典的意圖。
雅典重裝步兵
4000重裝步兵進入斯巴達,能做的事情太多了。要是他們突然反水怎麼辦,要是他們勾結奴隸顛覆斯巴達怎麼辦,這些都是有可能發生的。退一萬步説,就算他們什麼都不做,也有可能帶壞一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國民。
所以説,斯巴達拒絕雅典的援助,還是有一定的政治考量的。
三、斯巴達監察官和國王的對立由來已久,遣回雅典軍隊很有可能是監察官為了防止國王威權增大所運用的手段
不過,上面的觀點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斯巴達國王阿奇達穆斯向雅典提出的請求援助。
所以,在這個缺點下,另一種説法似乎更為可靠。那就是斯巴達內部的政治鬥爭造成了這一事件的發生。
在官方層面上,斯巴達主要有四個國家機構。國王、長老議會、公民大會和監察官委員會。其中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而監察委員會基本沒什麼權力。
國王通過戰爭提高聲望
但隨着局勢的發展,國王可以通過出徵作戰贏得巨大的聲望,從而掌握國家權力。斯巴達著名的國王帕烏薩尼亞斯和列烏杜奇戴斯就分別在普拉提亞和米卡列立下了巨大的戰功,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聲望,從而掌握了國家大權。
於是,為了制約國王的權力,斯巴達內部的實權派奴隸主聯手推動了監察官權力的提升。監察官本來只有一些類似於敦促國民注意禮儀、遵守法律的小權利。但隨着實權派貴族對他們的支持,監察官開始陸續染指立法、司法、軍事權,最終成為了對抗國王的前鋒。
斯巴達國內國王和監察官的對抗自古有之,斯巴達傳奇國王列烏杜奇戴斯一生戰功赫赫,擊敗了希俄斯、薩摩斯、帖撒利亞等強敵。但因為其個人粗暴無禮激怒了監察官們,竟被監察官以貪污罪下獄,其後更是被殺死在獄中。
此後,斯巴達國王與監察官的對抗日趨白熱化,國王希望通過戰爭和功勳來提升自己的權力,同時壓制監察官。而監察官則希望國王能安分守己,不要過於跳脱。兩者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好幾次都鬧出了流血衝突。
回到公元前464年,在請求雅典援助這件事上,斯巴達的反覆無常如果加入國王與監察官鬥爭的背景似乎就很容易理解了。
當時的斯巴達國王阿奇達穆斯應該是沒有經過與其他貴族的協商,擅自以國王的名義向雅典請求援助。此舉被監察官和大貴族認為是國王“不安分”的代表,所以立刻駁回了這項請求,並對阿奇達穆斯進行打壓。這一點,從之後阿奇達穆斯消失於史料記載可以窺見端倪。
無論是擔心雅典的“別有用心”還是擔心國王的“不安分”,斯巴達貴族在遣回雅典軍隊這件事上確實做得不厚道。因為通過這件事不僅暴露了他們對百姓的冷漠也暴露了他們對其他邦國的敵視態度。
斯巴達城邦遺址
此事過後,雅典和斯巴達的矛盾進一步加大,斯巴達的外交環境日益惡劣,而國內的美塞尼亞奴隸起義也逐漸形成氣候,最後逼得貴族讓步,付出慘重代價才最終平息。
參考文獻:
《希臘史》
《西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