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十五,豔陽高照,蟬鳴不歇,終南山腳下的藍田縣輞川別墅中,60歲的王維端坐靜室,雙目緊閉,雙手合十,口中誦經不已。室內清香嫋嫋,纖塵不染。誦經完畢,王維睜開眼睛,下了蒲團,説道,拿筆來。服侍的小童趕緊拿來紙筆,鋪開,王維信手揮毫,寫了一幅又一幅,都是給兄弟親友的。

寫畢,王維氣喘吁吁,渾身汗流如雨。小童奉上清茶,王維喝了,跟小童説,我要打坐修心,你們出去,不要打攪。小童應了,躬身退出。黃昏時分,王維房門依然未開,小童端着菜蔬米飯進屋,發現他依然保持着端坐姿勢,一動不動。小童再叫不應,原來不知何時,已然駕鶴西去。

小童痛哭失聲,手中盤碗砰然掉落於地,摔成四瓣。

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十月,寒風蕭蕭,北雪飄零,素梅盛開,王維出生於太原祁縣。維意為結系冠蓋的大繩。王維還有四個兄弟,分別為:王縉(讀如晉,紅色的絲綢),王紞(讀如旦,系玉的絲帶),王紘(讀如弘,系帽的絲帶),王繟(讀如禪,系衣的絲帶)。從這些文雅含蓄的名字就能看出,王父希望兒子們日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王維父親王處廉,官至汾州司馬 ,正六品,他對兒子們有個樸素的期望,便是好好讀書,走上仕途,飛黃騰達,光宗耀祖。

太原王氏乃大唐五姓(王,李,盧,鎮,崔)之首,如假包換的名門望族。我在很多文章中寫過,世家望族之所以傳承千年,歷風雨變幻朝代更迭而不倒,最根本的因素,便是勤學不綴。官職可以剝奪,財富可以剝奪,一切身外之物都能剝奪,唯獨一生所學奪不去。因此世家子弟們“達則兼濟天下”,出將入相,呼風喚雨,擴大家族影響;“窮則獨善其身”,退居田園,耕讀教子,等待時機再起。

所以説,世家子弟衣食無憂,不奮鬥都能享盡世間榮華,可是依然勤學苦讀,我們斗升小民,吃了上頓沒下頓,還有啥理由不去埋頭苦學,以期改變命運,反而碌碌終日,浪費大好年華呢。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煙花三月,王維父親去世,母親帶着年近五歲的他和幾個弟弟妹妹從祁縣搬到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成為河東王氏的一員,正式開啓讀書生涯。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李隆基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滅太平公主,結束了大唐王朝從武后開啓的“紅妝時代”,也叫三女亂唐(武后,韋后,太平),改年號開元,新的時代來臨了。王維埋頭苦讀,期盼在即將開啓的開元盛世中一展身手。

開元三年(715年),王維15歲,離家赴長安,為三年以後的科考做準備。唐代科考有個特點,便是士子們在考前需要包裝自己,拿着自己寫的文章拜謁各路公卿大佬,得到大佬們賞識之後,給他在圈子裏宣傳造勢,這樣考中的幾率就會很高。

開元五年(717年),王維17歲,正值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青春期,獨身一人旅居長安求學,重陽佳節,倍感寂寞,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開元七年(719年),王維19歲,第一次參加京兆府考試。唐代科舉,士子們先得參加京兆府考試,京兆府尹選送前十名於次年升入禮部再試,稱為"等第",意即等候及第。簡言之,京兆府考試就是禮部考試的預選試。

王維的應試作文是《賦得清如玉壺冰》。“清如玉壺冰”是南朝詩人鮑照五言詩《代白頭吟》中名句,《代白頭吟》是鮑照抒發自己遭讒被貶的不平之作,抱怨自己清如玉壺,卻不容於濁世。這是京兆府尹出的題目,讓王維就這句詩寫一篇文章,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王維文不加點,信筆而就:玉壺何用好,偏許素冰居。未共銷丹日,還同照綺疏。抱明中不隱,含淨外疑虛。氣似庭霜積,光言砌月餘。曉凌飛鵲鏡,宵映聚螢書。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大意是説,玉壺中的冰塊清潔素雅,可是比起忠貞之士(比如鮑照)的一片赤誠,還是略有遜色。基本上就是把鮑照的《代白頭吟》重述了一遍,毫無新意。其實這也是命題作文的難寫之處。命題作文是寫給命題老師看的,命題老師看作文是有很多標準的,各種束縛,所以能寫出滿分高考作文的自古以來都是大才。

開元八年(720年)春天,王維參加了吏部春試,沒想到名落孫山,隨後經常出入歧王李範府邸,成為一名幫閒,和李龜年等人一起,終日賦詩遊玩。李隆基為了防止諸王叛亂,便建了“十王宅”,把諸王圈養起來,嚴禁諸王與外臣交接,諸王終日無事,便靠打獵宴遊聊度時光。府上多養俳優聲妓,王維是以熟悉音律成為李範座上嘉賓的。

王維也出入寧王李憲府邸。李憲東隔壁住一賣燒餅的,老闆娘膚白眼媚,寧王一見,眼珠子不轉,彷彿要榨出人家衣服下面的大來。就給了老闆很多錢,把老闆娘娶了回來,殊加寵愛。過了一年,問老闆娘,你還想你那個烙餅的老公嗎。老闆娘默然不對。寧王就把老闆叫來,讓夫妻二人碰個頭。老闆娘一看,雙淚垂頰,情緒激動,不能控制。座上十多人,觀之無不傷感。王維作詩道:莫以今時寵,寧忘昔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王維名落孫山,跟朝中無人關係很大,李範不敢結交朝臣,便把他引薦給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比王維大九歲,非常賞識青年才俊。李範跟王維説,你弄幾篇琵琶曲,我帶你去見九公主。在次日宴會上,王維以優伶身份獨奏一曲,清冽幽雅,公主大樂,問,這是啥曲?王維説,《鬱輪袍》。公主大驚,我非常喜歡這首曲子,還以為古人所作,沒想到正是你寫的啊。真是後生可畏。遂請王維落座,王維拿出自己的應試作文給公主看,公主説,寫的這麼好,為啥就落第了呢。不要着急,我給你問問。

開元九年(721年)春天,王維如願高中進士,成為一名太樂丞。太樂丞是從八品下小官,主要負責培訓太常寺樂人調和音律,以備國家各種重大祭祀活動。參加工作不久,王維便娶了五姓之一的崔氏為妻,兩大望族聯姻,門當户對,前途一片光明。“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兩大喜事,王維全佔了。人生至樂,莫過於此。

王維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寫下了《少年行》: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沒想到樂極生悲,僅僅過了五個月,王維便被貶出京師,外放為濟州司倉參軍。原來王維犯了大忌,帶領樂工表演了一曲《黃獅子》。《黃獅子》“非天子不舞”,只能李隆基看,別人不能看。照説王維身為太樂丞,那些舞在那個級別,適合那些人看,在那些場合表演,本是分內之責,為啥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呢?史書也有交代,“被人嗾令”。嗾即教唆,指使。

就是説,有人告訴他,李隆基要來看《黃獅子》,你趕緊排練一下。他正排練呢,就被舉報了,説他“擅舞《黃獅子》”。換言之,他被陷害了。陷害他的人,正是他的頂頭上司,太樂令。太樂丞是太樂令副手,王維才氣縱橫,不懂收斂,搶了上司風頭,上司於是給他挖了坑。

王維欲哭無淚,但是沒辦法,只能認命。親友都來送行,他寫道:微官易得罪,謫去濟川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照此心。閭閻河潤上,井邑海雲深。縱有歸來日,各愁年鬢侵。 這首詩充滿無奈的哀怨,大意是説,自己官微言輕,被人陷害,可是卻沒人給他伸冤辯白。這一去路遙雲深,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回來。即使僥倖歸來,估計也成兩鬢斑白的半大老頭了。

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殘陽如血,秋風蕭瑟,王維告別新婚妻子,孤身一人騎着瘦驢,前往兩千多里外的濟州(今山東濟寧)赴任,一干就是五年。五年的蹉跎歲月消磨了他的昂揚鬥志,複雜官場的爾虞我詐也讓他力不從心。他寫了《不遇》自況: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説君應知。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眼看時光如水一天天流逝,自己卻一事無成,如果就這麼庸庸碌碌過一生,豈不悲催?

他給朋友的送別詩中寫道: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 歸卧南山陲。但去莫復問, 白雲無盡時。有朋友來看他,他寫道: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此時的王維已經萌生退意,一心想着回家。

他多次想起了掛冠歸隱的陶淵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放着正七品縣令不幹,毅然回家種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何等逍遙自在,多麼令人神往。他寫了《桃源行》: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但是王維也只能想想,然後洗洗睡。這種奢侈的生活他還不能過,農民也不是那麼好當的。身為家中長子,弟弟妹妹還小,老媽老婆要養,如果自己撂挑子不幹了,他們喝西北風去?人到中年,就沒有任性的資格。他不僅不能退,還得進,害得積極謀求更上一層樓,再苦再難,再累再煩,都得咬牙撐着。

他寫道: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幾回欲奮飛,踟躕復相顧。

開元十七年(729年),王維終於回到長安,住在玉真公主終南山下的別館內。這一年,孟浩然也來到長安,與王維結為好友。有一天兩人正在嘮嗑,恰好李隆基來找玉真公主,玉真不在,恰逢王維,孟浩然嚇得鑽到牀底下。李隆基久聞孟浩然大名,見之大喜,久仰久仰,最近寫沒。孟浩然説,臣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專業,時刻準備報效朝廷。玄宗説,來一首。

孟浩然曰: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敞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大意是説:我沒有通過科舉考試,只好回家當宅男。是我沒用被明主拋棄,窮困潦倒連老朋友都不理我。明皇聞之,憮然不悦,我何時何地拋棄過任何一人,是你不求上進好不好。怎麼胡編亂作給我抹黑,憑空污人清白。你不要在藝術界混了,我看回家養豬更適合你。

孟浩然欲哭無淚,只好捲鋪蓋回家,王維作詩相送: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回家種地其實挺好。每天喝喝酒讀讀書,按照自己的意願逍遙自在的生活,不用奔走豪門求官做。

就在這年冬天,崔氏不幸去世了。兩人21歲結婚,蜜月剛過完,王維就被貶往濟州,兩地分居長達八年之久。好容易團聚不到一年,卻就此陰陽相隔。幼年喪父,中年喪妻,人生所有不幸,王維都趕上了。而且兩人還沒有孩子。

從此王維徹底對入世失去了所有熱情,開始向佛家靠攏。他沒有再娶,退而隱居終南山下,建了輞川別業。他“性好温潔,地不容浮塵,日有十數掃飾者,使兩童專掌縛帚,而有時不給。”在王維的莊園中,僅專掌掃地的童僕就有十數人,兩個童子專門扎掃帚,還時常供不應求。

他把所有的熱情都投放到山水之中,其詩臻於至境。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終南別業》: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這些王維詩中隨處可見的“空”字,正是佛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空。他與人間聲色日漸隔絕,徹底進入空靈狀態。他“孤居一室,屏絕塵累。居常蔬食,不茹葷血。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牀而已”。

他還給自己起了個摩詰的字,號摩詰居士。維摩詰是跟釋迦摩尼齊名的在家居士,意為無垢、潔淨,正與王維性情相合。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維前往嶺南公幹,路過襄陽,想看看老朋友孟浩然,沒想到孟浩然已經去世,王維悲痛不已,作詩以奠: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攻破潼關,李隆基倉皇西遁,叛軍進入長安,王維被俘。為了不出仕偽朝,王維給自己配了藥,吃了以後嗓子沙啞,不能説話。安祿山久聞王維大名,又欽佩王維才華,並沒有為難他,而是將他帶到洛陽,安置在菩提寺,硬塞了給事中的官職。其實王維也不用每天上朝,過得還是吃齋唸佛的苦行僧生活,只是名義上成為偽朝官員。

當年八月,安祿山在凝碧池大宴羣臣,命梨園弟子數百人奏樂助興。樂既作,梨園舊人不覺噓唏,相對泣下。羣逆皆露刃以脅之,言有淚者當斬,諸工悲不能已。有樂工雷海清者,怒而投樂器於地,西向慟哭。逆黨乃縛海清於戲馬殿,支解以示眾,聞者莫不傷痛。王維於菩提寺聞之,悽然淚下,賦詩曰:萬户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天就是大唐天子。我雖被安祿山脅迫出任偽職,可心依然是大唐心。我的祖先早已在我的身上,烙上大唐印,我人在燕營,心在唐。

這首詩被人偷偷帶了出去,傳到李亨耳中。至德二載(757年),唐軍收復洛陽,王維被收繫獄中。因他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方才撿了一條命。

此時的王維,已經56歲。

這一年短暫的俘虜生涯對王維的打擊絕對是致命的。因為士大夫最重氣節,王維出身望族豪門,更以氣節立身,現在卻出任偽職,成為“唐奸”,雖是迫不得已,卻對氣節有損。李亨任命他為太子中允,他上書推辭道:臣聞食君之祿,死君之難。上皇(李隆基)出宮,臣進不得從行,退不能自殺,情雖可察,罪不容誅。伏謁明主,豈不自愧於心?仰廁羣臣,亦復何施其面?

他寫道: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嘆白髮)

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如果用一個字概括王維一生,便是一個“空”字。萬事皆空,萬物皆空。王維作畫,也不講人間常情,信筆作來,隨心所欲,冬天畫牡丹盛開,夏天畫飛雪漫天,秋天畫草長鶯飛,春天畫落葉飄零。人們都説,他受了刺激,腦子有問題。其實是王維把天地間一切都看空了。

空即是色。心中所想,便是世間所有。

王維死後,被後人尊為“詩佛”,意即詩中之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82 字。

轉載請註明: 詩佛王維的最後一天:信手揮毫作別兄弟親友,頓悟自己一生成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