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落地,學業優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近日,
“雙減”文件印發後,
引起社會極大 。
隨着政策落地,
校外學科類培訓將大大壓減。
由此,一些家長擔心:
不上校外學科培訓班,
孩子能學足學好嗎?
這種擔心是正常的,
但如果瞭解一下學生學習規律
和學業優秀的秘密,
就大可不必了。
校外培訓到底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2021年4月,北京師範大學劉堅教授、劉紅雲教授團隊發佈了“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報告全面梳理團隊七年多來在181個區縣的2638所小學、1322所初中和140所高中採集到的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結果,《報告》涉及了學生手機依賴、課外補習、睡眠不足等多個教育“新痛點”。《報告》顯示,在小學,有22.2%的學生每週至少參加3小時以上的校外補課,而在初中學段,這一比例上升至32.8%,甚至在部分區縣,每週校外補課6個小時以上學生的比例超過35%。
補習時間越長,對學生的成績提高是否更有益?《報告》認為,對成績優秀的學生來説,參與校外補課反而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每週參與校外補課時間越長,他們的學業成績出現了不增反降的現象。以初中階段為例,有34.9%的成績優秀初中生每週補課超過3小時。而在成績優秀的學生羣體中,每週參與校外補課的時間越多,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和主觀幸福感越低。在成績中等的學生羣體中,也是如此。
據相關報道,學困生往往源於學習習慣比較差、基礎比較差等因素,而常規補習班也是班級授課,也有教學進度,因此對學困生改進效果有限。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薛海平在他的新著《我國基礎教育課外補習研究》中指出,當每週校內的科學、數學和語文課程時間分別達到13、9、9個小時,學生成績的提升最大。“這表明,校內學習比課外補習更能有效地提升成績。但現在很多家長在課外補習上花了太多時間,孩子被搞得很累,到了學校上課的時候反而沒精神了,實際上家長這種做法完全就是本末倒置。”薛海平説。
此外,在校外培訓中提前學、補習學也會給孩子的正常學習帶來一系列問題。很多教師反映,學生提前學習、搶學會造成消化不良,而補習則造成依賴性,學生會因此輕視校內課堂學習,導致課堂聽課效率下降,課外負擔加重。課外輔導班學習,不僅僅是上課的兩三個小時,還有課前前測作業,課後鞏固作業,算下來一門課至少要佔一天。另外,一些培訓機構鼓吹和熱衷的“應試技巧”的訓練也會助長學生投機取巧和浮躁心態。
由此可見,家長為孩子提升學習競爭力而報的校外學科培訓,對孩子的學習提升作用是有限的,同時負面作用則很少被察覺到。家長要全面看待校外學科補習,堅持校內學習為主不可動搖。
學業優秀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是一種“自覺性”,是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學業成績與道德品質優秀的孩子,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特點:自覺性,即那些學習成績和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好的學生,他們學習的自覺性程度都比較高。這種“自覺性”可以表現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自律性、有理想、自我管理、專注、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比較清楚的學習目標,等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説,具有這種學習“自覺性”的學生往往能夠非常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包括制訂學習計劃,能夠經常反思和總結自己的學習,並且在老師和家長的指導下時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等等。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會學生自我教育。要想讓孩子學業優秀,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自覺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風給孩子報班。這是一種學習者對自身學習和行為的監控、評價和調整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首先是學習動機教育,讓孩子有“充足的動力儲備”,加強孩子的人生志向教育。人民教育家於漪老師強調要高度重視“學習動機”教育,要把個人小我融入祖國偉大事業的大我之中,擔當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
二要善於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三要注重提升學習專注力和執行力,更有效地完成學習計劃、學習任務。四要學會記錄自身的學習情況,觀察自己的學習行為和思維過程。五要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學會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並能夠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實現持續改進。
如何為學足學好提供堅強保障?
減負並非“一減了之”,其目的在於促進和保障學生健康成長,這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首先要大力推進學校的均衡發展,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着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滿足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新訴求,努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學生學好提供保障。
其次,家長觀念的轉變、家校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是解決“雙減”問題的重要一環。
一是家長們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真正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成長成才。現實中,不少家長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自己的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們忽視了自身意志、品格、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示範對孩子成長的極端重要性。
二是家長應該自覺認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孩子好的學習習慣、興趣以及他的學習志向,是在家庭環境中綜合培養的。從幼兒時起,家長就應該注意觀察與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思維能力、運動能力、交往能力等成長要素。
三要重視家庭建設,因為和睦的家庭能夠為孩子提供無比珍貴的身心安全感,可以喚醒孩子的意義感、價值感,這些無形無聲的影響比任何教育都重要;而良好的家庭閲讀氛圍、學習氛圍,可抵得上數個優秀的老師。此外,學校在引領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方面大有可為,家校育人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孩子朝着共同期待的目標健康發展。
再次,各地各校應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積極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建設。目前,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正在組織開展精品課堂遴選,各地應高度重視這一活動,着力打造校本精品微課,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要花大氣力、下大功夫建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庫,為各個需要層次的學生提供強大的後備資源,解決好家長對於“雙減”工作的後顧之憂。
文章作者 | 任國平
來源:中國教育報